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介绍肩周炎分型、疗效标准及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连续住院病人采用痛点封闭和手法推拉进行规范治疗。结果:本组100例肩周炎病人,治愈73例,好转27例,总有效率100%,且无副作用。结论:痛点封闭加手法推拉治疗肩周炎是一种患者乐于接受,经济、实用的治疗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刀治疗肩周炎3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以来 ,我们共收治 71 8例肩周炎患者 ,其中左肩 372例 ,右肩 346例 ;男 342例 ,女 376例 ;年龄 36~ 75岁 ,平均 52 .6岁 ;病程 1 5d~ 7年。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 (针刀组 )及对照组 (超短波、推拿、体疗 )。针刀组 360例 ,对照组 35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所有病例均有肩关节疼痛 ,夜间及肩关节活动时加重 ,有明显压痛点 ,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 ,肩关节活动功能不同程度受限 ,病程较长的患者出现肩周肌肉萎缩。全部病例均除外骨折、肿瘤及颈椎病引起的肩痛。针刀组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患肩向上 ) ,每次选…  相似文献   

4.
针刀加手法治疗颈椎病江重浩蒋文秀(南昌市中医专家门诊部,南昌330006)颈椎病在骨伤科临床上为高发病、常见病,我们兹将1992年6月~12月门诊收治的100例总结如下。1方法与结果1.1一般资料男43例,女57例,年龄21~72岁,其中21~35岁...  相似文献   

5.
正肩周炎粘连期以往多采用按摩、局封、电针、药物外敷等,治疗效果均不满意[1]。笔者近年来采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粘连期,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8例,男22例,女46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41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2个月,均为单侧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内旋、外展均不能完成)。  相似文献   

6.
中西结合手法治疗肩周炎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裴生平  夏燕萍 《中国康复》2003,18(2):106-106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肩周炎患者77例,分为2组,手法组45例和体操组32例.手法组采用穴位按压及关节运动手法治疗.体操组采用医疗体操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肩关节活动度的评定。结果:手法组治愈率明显高于体操组(P<0.001)。结论:手法治疗肩周炎能使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疼痛消失.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收治的单肩肩周炎患者11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手法综合松解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中医手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针刀与手法联合松解术在观察指标以及临床疗效方面均好于传统的手法治疗方法。针刀与手法联合松解术治疗肩周炎具有痛苦小、快速有效、不易反复、经济实惠等优势,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刀整体松解术与华山正骨流派手法配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62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参照组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华山正骨流派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功能评分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联合华山正骨流派手法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嘉毅  朱小芹 《现代康复》1999,3(8):971-971
肩关节周围炎是中老年的常见多发病。虽然治法不少.但效果不尽人意。笔近年来采用颈部布托牵引.配合手法松解粘连等综合疗法,疗效显,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5月至2006年5月,本院诊治肩周炎患者752例,通过在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辅助肩关节腔内和肩周围痛点注射、理疗以及自我功能锻炼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52例中男188例,女564例,年龄45~72岁,平均56.8岁,50~60岁681例,约占9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顺序选择51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针灸和推拿治疗,均为1次/d,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参照《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和Michael Reese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积分显著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均为P〈0.01)。治愈显效率为68.6%,总有效率为90.2%。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互补性强,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较快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患者盂肱关节下方关节囊厚度(ICT)与其接受超声引导下可视化精准治疗次数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0例单侧肩周炎患者,以常规肌肉骨骼超声测量患侧ICT,完善临床评估后实施超声可视化精准治疗,以2周为周期直至痊愈,记录总治疗次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患侧ICT与病程及治疗次数的相关性。结果 40例病程15~90天,平均(49.8±25.0)天;均成功完成超声引导下可视化精准治疗,未见不良反应。超声显示患侧ICT为0.8~4.5 mm,平均(2.87±0.95)mm;治疗1~6次,平均(2.2±1.1)次;患侧ICT与病程及治疗次数均呈正相关(r=0.688、0.739,P均<0.001)。结论 肩周炎病程越长,ICT越厚,则所需治疗次数越多。  相似文献   

14.
15.
刘艳  付京 《中国临床护理》2014,6(6):472-473
对10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微波理疗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的方法,2次/d,7次为1个疗程。100例患者治疗后痊愈66例,显效25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无不良反应发生。采用中药熏蒸结合微波理疗的方法治疗肩周炎,能有效促进肩周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关节松动手法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的治疗已多年以对照观察的方法研究关节松动手法和传统手法对肩周炎治疗作用的不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肩周炎患者598例,其中251例采用传统手法结合超短波治疗,347例采用关节松动手法结合超短波治疗,评价两组患者对手法治疗的接受率、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及好转或痊愈的治疗次数。结果:①关节松动手法组和传统手法组,治疗接受率分别为89.05%81.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关节松动手法组的治疗次数为(30.50±6.57)次,较传统手法组犤(24.13±4.89)次犦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④治愈分别为150,101例,好转分别为159,104例。结论: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肩周炎可以改善关节活动度,较传统手法治疗轻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微创扩张松解术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微创扩张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采用微创扩张松解术治疗;对照组22例,运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8%,对照组为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5)。结论微创扩张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2006~2008年我们对5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采用了按摩、运动疗法、药物注射、超短波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肩关节松动术、理疗配合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7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熨烫、肩关节松动术、电脑中频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做中药熨烫和电脑中频治疗并根据医嘱自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6%,对照组为85.48%,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67,P0.01),且观察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2,P0.05)。结论采用关节松动术、理疗和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综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物理因子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Is elderly care nursing a speciality? This paper reports results from an interview-based study which aims to uncover the distinctive elements of nursing work with elderly people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on specialism it is concluded that a case for seeing elderly care nursing as a speciality area can be made However, that case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inued marginalization of elderly people in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