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应用皮肤止痒脱敏膜(商品名:蓝科肤宁溶液)治疗面部皮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面部皮炎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男8例,女45例;年龄18~55岁;化妆品皮炎21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0例,季节性皮炎10例,脂溢性皮炎12例;病程1 d~10年;对照组51例,男8例,女43例;年龄16~65岁;化妆品皮炎19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3例,季节性皮炎12例,脂溢性皮炎7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11周内服用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面部有感染性疾病如单纯疱疹、脓疱疮、扁平疣等均为排除病例.  相似文献   

2.
面部炎症后色素沉着较常见,对人们的心理及美容都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于门诊用15%壬二酸霜观察治疗面部炎症后色素沉着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面部炎症后色素沉着患者68例,其中男23例,女45例;年龄17~36岁,平均27.5岁.病因包括:痤疮所致者43例(63%),接触性皮炎11例(16%),激素性皮炎7例(10%),化妆品皮炎6例(9%),带状疱疹1例(2%).  相似文献   

3.
322例性传播疾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皮肤科门诊2001~2004年确诊性传播疾病(STD)患者322例,现就病历资料分析如下。资料分析STD病例及发病情况:我院皮肤科门诊2001~2004年总门诊人次为31 628人次,STD患者322例,占同期总门诊人次的1%。322例STD中梅毒12例(3.72%),淋病76例(23.6%),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87例(27%),软下疳1例(0.31%),尖锐湿疣130例(40.37%),生殖器疱疹16例(4.97%)。其中以尖锐湿疣所占比例最高,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次之。322例STD其中男271例(84.16%),女51例(15.84%)。发病年龄以21~30岁年龄组最高,占56%,约80%的STD患者均发生在性活跃期的21~40岁,最…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手足皮炎的临床特征过去未能很好地研究 ,然而在特应性皮炎 (AD)患者中 ,手或足部皮肤受累非常常见 ,有报道 ,手部皮炎在AD患者中约占70 %。特应性手足皮炎通常是由刺激所致 ,即为非变态反应性。作者于 1997年 5月~ 1998年 7月 ,对 10 8例AD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10 8例患者中男 5 7例 ,女 5 1例 ,平均年龄 5 .3岁 (6个月至 12岁 ) ,手足皮炎在 3~ 5岁者中占 5 0 % ,好发季节是冬 (30 .6 % )春 (2 9.7% )季。掌、跖多汗分别占 15 %和 2 0 % ;6 3%的患者婴儿时即有AD。 80 %的患者有瘙痒 ,是最常见的症状 ,而手 /…  相似文献   

5.
面部皮炎与外源接触性变应原密切相关,斑贴试验是诊断外源性变应原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我科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对106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了斑贴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组病例106例,均为2(117年8月至2011年3月我科门诊面部皮炎初诊患者,其中男36例,女70例,年龄10~65岁,病程6周~30年。1.1.1入选标准颜面包括眼睑、颊部、口周反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鳞屑,无明确接触史,斑贴试验前2周及试验过程中未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斑贴试验前24h及试验过程中未服用抗组胺药,斑贴试验过程中嘱患者勿洗澡及剧烈运动,睡眠时可采取仰卧位。  相似文献   

6.
笔者应用盐酸非索非那定联合派瑞松治疗皮炎湿疹类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男42例,女38例,所有患者治疗前1个月内未内服、1周内未外用抗生素、抗真菌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1周内未服用抗组胺药物.排除标准:对益康唑或曲安奈德过敏者;皮损广泛且合并严重内脏疾病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有糖尿病,心、肝、肾病及严重胃肠道疾病等患者.年龄12~65岁,平均35.30岁,病程2天~13年.其中急性湿疹10例、亚急性湿疹21例、慢性湿疹6例、接触性皮炎15例、脂溢性皮炎10例、神经性皮炎11例、异位性皮炎7例.皮肤损伤发生部位:头面部4例,颈部6例,躯干28例,四肢39例,全身泛发3例.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芒果皮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临床资料38例均为2007年3~5月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芒果皮炎的患者,男14例,女24例;年龄3~42岁,其中3~12岁者29例,占76.3%;12岁以上者9例。患者发病前均无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1%吡美莫司软膏联合负离子喷雾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并由患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4例,女41例;年龄18~47岁;病程0.5~3年.曾经使用的药物为:皮炎平、皮康王、肤轻松、恩肤霜及各种医院自制的糖皮质激素类外用药,主要成分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去炎松等糖皮质激素.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期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23例致敏药物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的致病药物、治疗和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引起AGEP的认识。方法收集近9年23例AGEP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GEP的药物主要有抗菌药占73.9%(17/23),其中β-内酰胺类占30.4%(7/23),林可胺类占26.1%(6/23),大环内酯类占8.7%(2/23),喹诺酮类占8.7%(2/23),其他有解热镇痛抗炎药、感冒药、中(成)药等。治疗均给予糖皮质激素,约相当于泼尼松1mg/(kg.d)。1~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时间5~10天。结论药物是AGEP的主要病因,致病药物主要是抗菌药。分次给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对166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部分患者行皮肤斑贴试验与点刺试验。其中,女性(138例)多于男性(28例),年龄2~89岁,平均(30+12)岁;春季发病率为3.85%,高于夏季(0.56%)、秋季(0.84%)和冬季(3.33%);接触性皮炎与激素依赖性皮炎是面部皮炎最常见的类型,分别占30.7%和21.1%;皮肤斑贴试验和点刺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69.05%、72.22%,是寻找致敏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995年9月,我院确诊14岁以下儿童淋病50例,均经分泌物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及氧化酶和葡萄糖发酵生化试验证实。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年龄1~14岁,以2~9岁多见,其余<2岁及12~14岁各3例,10岁1例。男童占30.0%(15/50),女童70.0%(35/50),男女之比为1∶2.33。城市儿童占46.0%(23/50),乡村54.0%(27/50)。50例儿童淋病中,47例父母有淋病史,占94.0%,其中父亲18例,母亲19例,父母双方10例,47例淋病患儿均有与父(或母)同床就寝,或共用浴具密切接触史。3例不详。讨论 1.本组14岁以下患儿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8岁以下占78.0%,8~14岁仅占2…  相似文献   

12.
20072763 306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曾招才(广东南雄市中医院皮肤科),廖小丽∥皮肤病与性病.-2007,29(2).-10~11回顾分析显示,男144例,女162例;40岁以上为主,共228例(占74.5%);多发生于3~9月,共237例(占77.5%);发病部位以头面部(78例)、胸腹部(141例)居多,皮疹以寻常型多见;合并病毒性眼结膜角膜炎15例,细菌感染9例,Ramsay-Hunt综合征3例;均采用阿昔洛韦口服或静滴等方法治疗。认为带状疱疹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早期少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尽快控制病情。表1参5(张江安)20072764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兰晓玲(四川省医院),林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面部皮炎患者过敏原.方法:对185例面部皮炎患者进行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认定产品-瑞敏接触变应原斑贴试验.结果:斑贴试验阳性者136例(73.5%),其中常见的致敏原依次为硫酸镍(25.9%),硫柳汞(20.5%)、重铬酸钾(16.2%)、甲醛(13.5%)、对苯二胺(11.4%)、芳香混合物(10.3%)等.结论:所有面部皮炎患者均应进行斑贴试验以寻找可能致敏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湿疹皮炎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常见的阳性过敏原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并进行了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且至少一项阳性的湿疹皮炎患者。 结果 4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09例(45.63%),女249例(54.37%),年龄(28.13 ± 23.11)岁。前3位常见阳性过敏原为蟑螂(180/458,占39.30%)、尘螨组合(152/458,占33.19%)、花生(116/458,占25.33%)。89.66%(26/29)特应性皮炎患者及86.84%(33/38)面部湿疹患者存在多种过敏原。皮损相对泛发者过敏率(88/110,占80%)较皮损相对局限者(245/348,占70.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80,P = 0.049)。吸入变应原阳性率在11 ~ 20岁年龄组最高(39/43,占90.70%);牛奶(26/98,占26.53%)、牛肉(19/98,占19.39%),特异性IgE 阳性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北方与南方常见变应原不同,艾蒿、蟑螂、牛奶、黄豆、牛肉、淡水鱼特异性IgE阳性率(10.35%、42.42%、14.39%、13.89%、11.36%、13.38%)均分别高于南方(1.61%、19.35%、3.23%、3.23%、1.61%、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 = 4.917、11.959、5.958、5.594、5.641、5.235,均P < 0.05)。 结论 蟑螂是湿疹皮炎患者致敏率较高的变应原,临床意义值得研究。面部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更容易多发过敏。年龄是影响变应原致敏的较重要因素。不同地域常见变应原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中药治疗皮炎湿疹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科2005年11月~2006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皮炎湿疹患者96例,将其按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15~51岁;病程1周~6年;其中急性湿疹19例,亚急性湿疹8例,慢性湿疹13例,接触性皮炎9例,急性过敏性皮炎7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80岁;病程4天~3年;其中急性湿疹10例,亚急性湿疹9例,慢性湿疹8例,接触性皮炎6例,急性过敏性皮炎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5%葡萄糖250mL 10%葡萄糖酸钙20mL 维生素C3g静滴,氯他雷定片10mg口服,均1次/d,扑尔敏4mg口服,2次/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辨认癣的临床特点、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难辨认癣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致病菌种。结果共收集到难辨认癣患者49例(男25例,女24例),平均年龄(29.11±21.89)岁。主要发病部位:面部21例(42.86%)、四肢8例(16.33%)、躯干5例(10.20%)。其中误诊为湿疹22例(44.90%)、神经性皮炎8例(16.33%)、面部皮炎6例(12.24%)。41例(83.67%)患者曾经使用过非抗真菌药物治疗,8例(16.33%)未使用过任何药物治疗。致病菌:须癣毛癣菌23例(46.94%),红色毛癣菌21例(42.86%),犬小孢子菌3例(6.12%),断发毛癣菌2例(4.08%)。结论难辨认癣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农村居民多于城镇居民;该病最常见于面部,容易被误诊为皮炎湿疹类疾病;外用糖皮质激素与该疾病有关,与致病菌种类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难辨认癣主要致病菌是须癣毛癣菌及红色毛癣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使用白细胞介素17(IL-17)拮抗剂治疗银屑病后出现特应性皮炎(AD)样皮疹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方法报告4例银屑病患者在使用IL-17拮抗剂治疗后出现的AD样表现, 分析归纳国内外文献所报道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对策。结果本文4例患者, 男2例, 女2例, 银屑病史10 ~ 35年, 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后5个月至2年不等, 躯干、四肢和/或面部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 伴少量渗出。4例患者既往均有特应性病史, 均伴有血清总IgE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例在系统使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组胺药, 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或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AD样皮炎控制。同时继续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银屑病, 1例因AD样皮炎反复而停用司库奇尤单抗。共纳入12篇英文文献, 包括48例患者;结合本文的4例患者, 共报告52例患者。其中, 男性30例, 女性22例, 年龄(50.1 ± 13.6)岁;由司库奇尤单抗诱发37例, 依奇珠单抗诱发14例, 柏达鲁单抗诱发1例;从开始使用生物制剂治疗至出现AD样皮炎的时间为1周至2年不等;皮疹表现为瘙痒性红斑、丘疹, 伴鳞屑或渗出;皮疹主要位于四肢41例(7...  相似文献   

18.
复方炉甘石洗剂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临床资料病例均为2003年10月~2006年11月本科门诊符合皮炎湿疹类皮肤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皮损为局限性,受累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年龄1~79岁,性别不限。需系统给药者、不遵医嘱用药及不能随访者不列入。共入选232例,其中急性湿疹132例,接触性皮炎88例,化妆品皮炎1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5例,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皮损程度评分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复方炉甘石洗剂[炉甘石洗剂(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 mL,0.1%哈西奈德溶液(沈阳东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L,乳酸依沙吖啶粉(辽源市迪康药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9.
笔者就瘙痒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皮肤科门诊,调查组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性皮肤病患者152例,发放问卷152份,收回有效问卷134份,134例患者;年龄60~91岁,平均(74.8±11.2)岁,其中60~69岁64例(47.76%),70~79岁46例(34.33%),80~89岁14例(10.45%),90岁及以上10例(7.46%);男76例(56.72%),女58例(43.2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分析大样本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收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等,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总结玫瑰痤疮临床特点,探讨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以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门诊病例为对象,验证新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男131例(12.0%)、女959例(88.0%),年龄10~66(33.5±11.1)岁.初始皮损发生在面颊部715例(65.6%),其中712例(99.6%)首发症状为阵发性潮红,689例(96%)伴有干燥、灼热、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初始皮损发生在口周部208例(19.1%),其中204例(98.1%)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皮损首发于鼻部167例(15.3%),其中163例(97.6%)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伴有眼部症状311例(28.5%),伴有面部以外(颈部、耳后等)症状24例(2.2%).由此拟定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必备条件:面颊/口周/鼻部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红斑;次要条件:①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②毛细血管扩张;③丘疹或脓疱;④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符合必备条件和1条及以上的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将新的诊断标准在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面部皮炎患者中进行验证,其灵敏度为99.3%,特异度为95.8%.结论 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