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地梅中双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点地梅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聚酰胺和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点地梅95%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Ⅰ)、山奈酚(Ⅱ)、槲皮素(Ⅲ)、长叶世界爷双黄酮(Ⅳ)、扁柏双黄酮(Ⅴ)、穗花杉双黄酮(Ⅵ)、罗波斯塔双黄酮...  相似文献   

2.
前文连续报道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叶中分得7个黄酮甙元、7个酚酸和黄酮甙类成分。本文继续报道该植物叶中的两个带有异戊烯基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根据化学试验和光谱分析,分别确定结构为3,5,7,4′-四羟基-3′-甲氧基-6-异戊烯基黄酮(Ⅰ)和5,7,3′,4′-四羟基-8-异戊烯基二氢黄酮(Ⅱ)。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甘草宁P-3′-甲  相似文献   

3.
利用AB-8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C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分离纯化了广东紫珠的抗炎活性部位。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1H NMR、13C NMR、HMBC、ESI-MS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5个黄酮碳苷化合物,分别为5,7,3’,4’-四羟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Ⅰ)、5,7,3’,4’-四羟基-6-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Ⅱ)、5,7,3’,4v-四羟基-8-甲氧基-6-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Ⅲ)、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木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Ⅳ)及5,4’-二羟基-6,7-二甲氧基-8-C-β-D-葡萄糖黄酮碳苷(Ⅴ)。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考察了5个化合物的抗环氧合酶-2活性,结果化合物Ⅰ、Ⅱ、Ⅲ均显示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从D.pedicellata中分离出三个新化合物,一个查尔酮,isodidymocarpin-A(Ⅰ)和两个黄酮,didymocarpin(Ⅱ)和didymocar-pin-A(Ⅲ)。其结构已经确定。本文介绍有关Ⅰ和Ⅱ转变成Ⅲ的工作。将Ⅰ用硝酸氧化得2′,5′-二甲氧基-4′-羟基-3′,6′-喹啉并查尔酮(Ⅳ),再经二氯化锡还原得6-甲氧基-5,7,8-三羟基黄酮(Ⅴ),后者甲基化得5-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Ⅵ),经硝酸氧化成6,7-二甲氧基-5,8-喹啉并黄酮(Ⅶ),后者用亚硫酸钠还原得Ⅲ。Ⅱ甲基化得5,6,7,8-四甲氧基黄酮(Ⅷ),经硝酸氧化得Ⅶ,后者再经亚硫酸钠还原得Ⅲ。令人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5.
金荞麦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蓼科荞麦属植物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D. Don)Har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方法和1H-NMR、13C-NMR、MS、UV等光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金荞麦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红车轴草黄酮(Ⅰ)、木犀草素7,4'-二甲醚(Ⅱ)、大黄素(Ⅲ)、鼠李素(Ⅳ)、3,6,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Ⅴ)、β-谷甾醇(Ⅵ)、β-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Ⅱ、Ⅳ、Ⅴ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滇黄芩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滇黄芩 (ScutellariaamoenaC .H .Wright)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5 ,7 二羟基 6 甲氧基二氢黄酮 (dihydrooroxylinA ,Ⅰ )、5 ,7,4′ 三羟基 8 甲氧基黄酮 ( 5 ,7,4′ trihydroxy 8 methoxyflavone ,Ⅱ )、千层纸素A(oroxylinA ,Ⅲ )、汉黄芩素 (wogonin ,Ⅳ )、白杨素 (chrysin ,Ⅴ )、黄芩素 (baicalein ,Ⅵ )、去甲汉黄芩素 (norwogonine ,Ⅶ )、( 2S) 5 ,7,2′ ,6′ 四羟基二氢黄酮 [( 2S) 5 ,7,2′ ,6′ tetrahydroxyflavanone ,Ⅷ ]。 结论化合物Ⅰ、Ⅱ为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7.
江南卷柏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江南卷柏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聚酰胺柱色谱、Sehpadex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并对化合物Ⅰ进行活性测试。结果:从江南卷柏正丁醇部位得到4种黄酮碳苷,鉴定其中3种,分别为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Ⅰ)、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D-吡喃木糖苷(Ⅱ)和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化合物Ⅰ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江南卷柏中分离得到,Ⅱ、Ⅲ为首次从卷柏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甘草叶中两个新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干燥叶中分离到三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UV,MS,1HNMR)数据分析,分别确定为5,7,3′,4′-四羟基-3-甲氧基-5′-异戊烯基黄酮(Ⅰ),5,6,3′,4′-四羟基-3-甲氧基-6′-异戊烯基黄酮(Ⅱ)和槲皮素(Ⅲ)。Ⅰ和Ⅱ是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乌拉尔醇-3-甲醚(uralenol-3-methylether)和乌拉尔素(uralene)。Ⅲ在本种植物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膜夹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unge)茎叶中首次分离出两个黄酮甙化合物,经化学反应和光谱分析确定了结构。为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甙(Rhamnocitin-3-glucoside,Ⅰ)及檞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clc,Ⅱ)·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从中国新疆甘草分离得甘草黄酮A(Licoflavone A)(I),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A)(Ⅱ)及甘草查耳酮B(Ⅲ),并研究了其结构。甘草黄酮A为浅黄色结晶,熔点245~246.5°,从紫外吸收光谱及对镁粉-盐酸反应呈阳性可确定是黄酮,经元素分析和质谱推算其分子式为C_(20)H_(18)O_4。经紫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鉴定,甘草黄酮A的结构式为(Ⅰ)。甘草查耳酮A为黄色结晶,熔点101~102°;  相似文献   

11.
留兰香的活性成分(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留兰香(Mentha spicataL.)的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又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lariciresinol 2aOβDglucoside(Ⅰ)、5,4′二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5,4′dihydroxy flavonoid 7OβDpyranglycuronate butyl ester,Ⅱ)、香蜂草苷(didymin,Ⅲ)、橙皮苷(hesperitin,Ⅳ)、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Ⅰ、Ⅱ是从薄荷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Ⅳ、Ⅴ是从留兰香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粘毛黄芩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粘毛黄芩 (ScutellariaviscidulaBge )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千层纸素A(oroxylinA ,Ⅰ )、汉黄芩素 (wogonin ,Ⅱ )、白杨素 (chrysin ,Ⅲ )、5 ,7,4′ 三羟基 8 甲氧基黄酮(5 ,7,4′ trihydroxy 8 methoxyflavone,Ⅳ )、黄芩素 (baicalein,Ⅴ )、粘毛黄芩素Ⅲ (viscidulinⅢ ,Ⅵ )、粘毛黄芩素Ⅰ (viscidulinⅠ ,Ⅶ )、汉黄芩素苷 (wogonoside,Ⅷ )。结论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益母草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离、鉴定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Houtt.)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 20柱色谱法等分离,并通过1H NMR1、3C NMR等谱学技术确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3,′4,′5′五甲氧基黄酮(5,7,3,′4,′5′pen-tamethoxy flavone,Ⅰ)、汉黄芩素(wogonin,Ⅱ)、洋芹素7O葡萄糖苷(apigenin 7Oglucopyra-noside,Ⅲ)、大豆素(daidzein,Ⅳ),槲皮素(quercetin,Ⅴ)。结论其中化合物Ⅰ、Ⅱ、Ⅳ为首次从益母草属中分离得到,Ⅲ、Ⅴ为首次从本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甘草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世山  马超美  王建民 《药学学报》1990,25(10):758-762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叶中分离到四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光谱(UV,MS,1HNMR)数据分析,分别确定结构为3,5,7,3′,4′-五羟基-5′-异戊烯基黄酮(Ⅰ),3,6,7,3′,4′-五羟基-2′-异戊烯基黄酮(Ⅱ),5,7,3′,4′-四羟基-5′-异戊烯基二氢黄酮(Ⅲ)和槲皮素-3,3′-二甲醚(Ⅳ)。其中,Ⅰ,Ⅱ和Ⅲ是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乌拉尔醇(uralenol),新乌拉尔醇(neouralenol)和乌拉尔宁(uralenin)。Ⅳ在本属植物中为首次发现。Ⅲ为甘草叶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本文解释了B环某些裂解碎片丰度与异戊烯基和氧取代基相对位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中分离得到六个黄酮类化合物。确定其中的F_4、F_(10)为两个新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Ⅰ(Viscumneoside Ⅰ)和槲寄生新甙Ⅱ(Viscumneoside-Ⅱ)。另外四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 葡萄糖甙(F_1);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甙(F_2);鼠李秦素(F_6)和高圣草素(F_7)。F_1和 F_6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香柏Sabina pingii(Cheng ex Ferre)var.wilsonii(Rehd.)Cheng et L.K.Fu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化学及光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4种,分别为海波拉亭-7-O-β-D-吡喃木糖苷(Ⅰ)、南方贝壳杉双黄酮(Ⅱ)、伞形花内酯(Ⅲ)和β-谷甾醇(Ⅳ).结论 化合物Ⅰ~Ⅳ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蔓荆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蔓荆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花牡荆素(Ⅰ),胡萝卜甙(Ⅱ),β-谷甾醇(Ⅲ),木犀草素(Ⅳ),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Ⅴ)。结论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19.
槲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Ⅲ.槲寄生新甙Ⅲ,Ⅴ,Ⅵ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 Nakai)中分离得到五个黄酮甙。经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Ⅰ为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甙,Ⅱ为异鼠李素-7-O-β-D-葡萄糖甙,Ⅲ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β-D-葡萄糖甙;Ⅴ为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甙;Ⅵ为高圣草素-7-O-β-D-(6″-乙酰)-葡萄糖甙。化合物Ⅲ,Ⅴ,Ⅵ为三个新的双氢黄酮甙,分别命名为槲寄生新甙Ⅲ(viscumneoside Ⅲ),槲寄生新甙Ⅴ(viscumneoside Ⅴ)和槲寄生新甙Ⅵ(viscumneoside Ⅵ)。Ⅰ和Ⅱ亦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0.
胡柚皮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胡柚皮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及重结晶的方法从胡柚皮中分离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五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Ⅰ),5,6,7,8,4'-五甲氧基黄酮(Ⅱ),5,6,7,8,3',4'-六甲氧基黄酮(Ⅲ),5,6,7,3',4'-五甲氧基黄酮(Ⅳ),5-羟基-3,6,7,8,3',4'-六甲氧基黄酮(Ⅴ),结论: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了五个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