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说是中医外感病学中的宝贵部分之一。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的论著很多。其中以吴又可的《瘟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最为著名。如何才能学习研究好这些名著?试谈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是温热病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自清以后,一直为医家所推崇。此书之作,诚如作者吴瑭(鞠通)自己所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备。吴又可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论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可以说,吴瑭之作《温病条辨》,的确是批判继承前代温病学说的结果,尤其是他对叶天士的温病理论多有深研与发挥,故能集历代温病理论之大成。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首先见于《内经》一书,以后又经过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叶天士、吴塘等人的《温热论》及《温病条辨》为代表的两次重大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几千年来,这一基本理论不断地指导着我国的医学实践,并在广泛的医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和发展。它是祖国医学的精髓,贯穿着祖国医学发展的始终,也融合于祖国医学各个学科之中,具有补素的辨证唯物观点。  相似文献   

5.
《温热论》中记载了关于温热病气分虚证的证候和治法方药。叶天士指出了战汗与气分虚证的密切关系,并从辨舌和验齿等方面判断气分虚证。对于气分虚证的治疗,叶天士重视养阴,然顾护阳气亦十分重要,只有气津充足,方能镇守正气、祛邪外出,避免形成危重证。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治燥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中。“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加上吴瑭生平最推崇叶氏之学,唯谓叶氏“不识燥证”,人多信之,致如叶霖所说:“今之医士,畏难而乐易,避深而就浅,日习《温病条辨》、《温热经  相似文献   

7.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8.
卫气营血辨证源流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历史沿革。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于《内经》,晋隋唐时期初具规模,宋金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创造性地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9.
《汗论》是《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中的一篇短文。它论述了汗的生理和病理,指出伤寒病与温热病的不同。文章说理清晰,言简意赅,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氏对温热病进行了深刻研究,尤其是继承了叶桂的温热病学说,通过临证实践,写成一部讨论温热病的专书——《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纲领,倡导养阴保液之说,条分缕析,论证有方。  相似文献   

10.
《素问·热论》、《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都是治疗热病的专著,其理论经验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检验,为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11.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12.
叶天士《温热论》透邪法初探吴刚**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收稿日期:1997-06-15关键词叶天士温热论透法治法中图分类号R242叶天士《温热论》,集叶氏论述温热病之精华。它是叶氏关于温邪的传变规律,关于温热病的病理、诊法和治法,关于其所...  相似文献   

13.
透热转气 ,最早见于《吴医汇讲》 ,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 :“乍入营分 ,犹可透热 ,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 ,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温病学》教材多以此为准。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是什么 ,叶天士在论中并未明确提出 ,那么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温病学》解释为 :“邪热入营 ,当以清营为主 ,尚可加入透泄之品 ,仍立足透热外达 ,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 ,方可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透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叶天士《温热论》的原文出发,阐述“分消走泄”一法的意义及运用;并从六种温病病例的治验实践,提出“分消走泄”法治疗温病气分证,有快速退热,提高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直至清代形成的理论体系。首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确立了“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以后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一书里又补充了“三焦”辨证,从而构成了温病辨证施冶的完整体系,为指导临床分析温病的发病过程、病理变化、证候类型、发展规律等提拱了理论基础。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其含义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叶氏刚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区分证候类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著名的温病学者、时方专家,所著《温热论》,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的又一光辉医学文献。他的学术思想影响颇为深远,对医学发展贡献极大,“温热学派”就是受到《温热论》所阐述的观点而形成的。他首创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既高度概括了叶氏本人多年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对于现在研究祖国医学都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体现了对脏腑学说的独特见解与发挥。特为小结,提供参考,并祈指正。 一、卫气营血辨证渊源于脏腑学说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首创,是《外感温热篇》的主要精华所在。卫气营血源自饮食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在《内经》中已有专章论述。叶氏宗《内经》之旨,把在温病整个病程中,病邪对脏腑功能和实质的损害,看作是卫气营血病理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具体反映,从而归纳成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19.
吴鞠通作为温病学派的大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擅长应用经方,化裁经方,而且也擅长应用温热药物治疗疾病。同时《温病条辨》在理论上弥补和完善了《伤寒论》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可以说吴鞠通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