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味糖平胶囊干预治疗糖耐量受损(IGT)患者对糖尿病(DM)发病率的作用以及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作用。方法:以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筛选条件,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选取我院100例IGT患者,并对其进行2年前瞻性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入选患者不被干预其生活方式,只对其进行一般的IGT知识宣教。试验组给予口服芪味糖平胶囊治疗,每次3粒,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口服芪味糖平胶囊模拟剂治疗,每次3粒,每日2次。疗程为24个月。结果:治疗2年后,试验组由IGT转为DM者为4.17%,对照组为25.53%;试验组由IGT转为NGT者为50.00%,对照组为1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芪味糖平胶囊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芪味糖平胶囊干预治疗IGT是预防IGT向2型DM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拜糖平干预糖耐量减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德垣  沙松林 《重庆医学》1998,27(4):272-273
  相似文献   

3.
拜糖平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37例临床观察宋守君韩学文王梅林(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拜糖平;葡萄糖耐量减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Acarbose),商品名拜糖平(Glu-cobay)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与食物同时服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拜糖平(阿卡波糖)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及转归的干预价值。方法:将51例符合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予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拜糖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转归及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两组转化为糖尿病的例数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OGTr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TC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OGTT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拜糖平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归,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用于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45例IGT患者随机分为阿卡波糖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并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饮食及运动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阿卡波糖.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8个月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两组患者血糖的转归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FPG、2hPG、BMI、TC和T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治疗组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GT转为血糖正常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用于干预糖耐量减低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糖降脂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糖耐量减低(IGT)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3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饮食及运动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平糖降脂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0.9%,治疗组为8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糖降脂方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IGT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血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依世界卫生组织(WHO)IGT的诊断为空腹血糖〈7.0mmol/L,成人口服75g葡萄糖2h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目前,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238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上升到6000万。目前广泛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经过IGT阶段。故IGT者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阿卡波糖干预对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7例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随机分成阿卡波糖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饮食运动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阿卡波糖治疗24周;分析治疗前后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静脉葡萄糖和血清胰岛素、空腹静脉葡萄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的FPG、OGTT2 h静脉葡萄糖、OGTT2 h血清胰岛紊、FINS和HbA1c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组上述指标治疗后也有所下降,且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IGT患者采用阿卡波糖治疗能明显改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OGTT2 h血糖和OGTT2 h胰岛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研究,糖耐量减低也逐渐受到重视。糖耐量减低是一种重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大量证据表明糖耐量减低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及合并大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正常糖耐量者相比显著增加;减少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效果和副作用。方法总结二甲双胍(治疗组)与阿卡波糖(对照组)干预治疗24个月,对糖耐量减低患者85例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干预治疗使体重、血压、血脂、空腹血糖、OGTY2h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t=2.669,P〈0.01),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达到投入少的医疗费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危险性及减少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糖耐量受损(IGT)人群药物干预与非药物干预对糖尿病发病率的作用,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受损IGT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200例住院或门诊经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证实为IGT的病人,分成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进行1年干预治疗研究。结果初访时5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对照组空腹血糖FPG无变化,OGTT后2小时血糖2hPG轻度升高,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12.0%;饮食加运动组FPG及2hPG轻度下降,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0.0%,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FPG及2hPG均有显著下降,每年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4.3%、2.2%和2.0%。药物组1年末平均FPG与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吡格列酮组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其余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IGT干预治疗中,药物干预治疗可达到显著地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效果。吡格列酮在IGT干预治疗中剂量小,胰岛素敏感性增强优于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常住居民糖耐量低减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常住居民糖耐量低减 (IGT)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 1997年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 2 0~ 74岁常住居民 832 9人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IGT发生率为 11 74 % ,其中男为 9 96 % ,女为 12 84 %。IGT发生率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0 1)。血糖正常与IGT人群的BMI、WHR、血压及血脂间差别均有极显著性的意义 (P <0 0 1)。血糖水平与糖尿病 (DM)家族史、年龄、性别、甘油三酯及收缩压间均有关 (P <0 0 5 )。结论 针对高危人群和全人群适时采取适度运动 ,控制体重和血压 ,合理膳食等综合干预措施 ,是预防和控制IGT及DM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4~6月朝阳市市区居民1062人糖尿病普查中IFG、IGT患者79人于2006年4—6月进行随访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做过夜空腹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随访的65人中22人发生糖尿病。其中孤立性IFG(I—IFG)糖尿病转变率为10.8%,孤立性IGT(I—IGT)为9.2%,IFG/IGT为10.4%。在不同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脂代谢异常有增加趋势,在40岁以上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血糖升高可能与增龄、糖尿病(DM)家族史、劳动强度、腰围指数(WC)增加、收缩压(SBP)增加、血脂异常等相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血压升高、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强度减弱均为糖尿病危险因素。结论I—IGT、IGT/IFG人群糖尿病累计发病率明显高于I—IFG人群。增龄、向心性肥胖、高血压、体力活动减少是糖代谢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血压、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对糖尿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对母儿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讨论妊娠期糖尿病 (GDM)和孕期糖耐量受损 (GIGT)对母儿的影响。方法 对 74 3例孕妇于孕 2 4~ 2 8周进行口服 5 0g葡萄糖筛查 (5 0gGCT) ,血糖≥ 7 8mmol L者进一步行口服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对 5 0gGCT正常者具有高危因素者于 32~ 34周重复 5 0gGCT。结果  5 0gGCT阳性率为 6 73% ,GDM及GIGT检出率分别为 3 90 %和 3 2 3%。GDM及GIGT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巨大胎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的发生率均较高。结论 对所有孕妇进行 5 0g葡萄糖筛查 ,及早确诊GDM及GIGT ,可降低母儿的发病率 ;同时提供了一次检出Ⅱ型糖尿病 (NIDDM)高危人群的良机。  相似文献   

15.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农村社区干预措施对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患者的效果,以便预防糖尿病.方法 选取辖区内IGT患者110例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综合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情况.结果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而干预前后有差异(P<0.05);FBG、2hPBG、BMI、TG、TC、LDL-C等指标分别依次下降,而干预前后有差异(P<0.05);DM发病率为2.73%.讨论 实施综合干预可提高农村社区IGT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糖、脂代谢,降低DM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饮食调节与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整体改善情况。方法对本院健康促进中心进行健康档案管理的81例糖耐量异常者进行观察研究,通过检测干预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判断饮食调节与生活方式对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改善作用。结果 81例受试者均完成本次研究,未出现低血糖、严重乏力等不良反应;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标、腰围、腰臀比、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糖耐量异常人群可以起到改善或逆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观察OLEIF大鼠糖耐减低的生化改变、病理基础和阿卡波糖治疗后临床及病理转归,探讨阿卡波糖阿治IGT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34周龄雄性OLETF大鼠;IGT大鼠(IGT组)10只,糖尿病大鼠(DM组)8只,正常对照LETO大鼠(LETO组)36只,常规饲养;IGT大鼠阿卡波糖治疗组(IGT-A组)10只,用阿卡波糖150mg/100g饲料喂养;为期4周。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4-7
目的观察养阴汤联合阿卡波糖干预治疗阴虚内热型糖耐量低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糖耐量异常患者66例,随机分为养阴汤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组和阿卡波糖对照组,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良反应(腹胀、排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汤联合阿卡波糖较单用阿卡波糖治疗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调节脂代谢、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与糖耐量异常(IGT)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集测定40例患者(IGT组)(体型正常和肥胖各20例)及4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铁蛋白和胰岛素水平,并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空腹C肽、HOMA指数、李光伟指数。结果:①IGT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与其他指标值不相关。②健康人组血清铁蛋白浓度与各项指标均不相关。③IGT患者血清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组,空腹血胰岛素均值在IGT患者和健康人两组间无差异,而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指数、李光伟指数在两组间均有差异。结论:IGT患者血清铁蛋白明显升高,铁蛋白与糖代谢有关,铁蛋白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