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 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P53蛋白表达的研究,并对可能影响 腺乳头状腺从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逐步回归多生存分析。结果 7例(17.5%)甲状腺癌的P53蛋白表达阳性增高 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6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53的表达.结果:p53在24例乳头状癌中呈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侵及周围组显著高于未侵及周围组(P<0.01).结论:p5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浸润有关,可作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及p1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i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7例PTC和30例甲状腺瘤组织中p53及p16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C中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5),并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而且颈部淋巴结有转移者高于无转移者(P<0.05);而PTC中p1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P<0.005),且阳性表达率随着PTC病理分级增高而显著降低(P<0.01),p16在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与未发生转移的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53基因的突变及p16基因的失表达都可能促进PTC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且p16基因可能在PTC的中晚期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PTC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p21-ras、p53和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Ras、抑癌基因p5 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4 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 1 ras、p5 3及VEGF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p2 1 ras、p5 3及VEGF的过度表达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的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5 ) ;VEGF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2 1 ras、p5 3、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VEGF的表达与p2 1 ras、p5 3表达显著相关 ,可能受其调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突变蛋白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未行特殊治疗48例甲状腺癌和15例良性病变中p53突变蛋白的表达。结果:p53突变蛋白在良性病变中无阳性表达,恶性肿瘤中为16/48(33.3%),其中,分化性腺癌为12/43(27.9%),未分化癌为4/5(80%)。在恶性肿瘤中,其表达高于良性病变(P<0.05)。但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AMES分级无明显相关。结论:p53突变蛋白表达于甲状腺恶性肿瘤,在细胞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lvin和抑癌基因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53在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urvivin、突变型p53(mt-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1.4%.与良性病变组survivin、p53的阳性表达率30%、0%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及surivivin阳性表达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肿瘤大小,WHO大体分类及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suri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79.5%,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survivin的阳性率为57.1%,二者差别有显著性(P<0.05).突变型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Survivin与mt-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Survivin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突变型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7.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在多数人类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均少见,本文对3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0例甲状腺瘤的P53蛋白进行检测,以探讨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本院甲状腺乳头状癌33例及甲状腺滤泡性腺瘤10例的外科手术标本,其中诊断为Ⅰ级乳头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深入研究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p2 1WAF 1 /CIP1 蛋白定量表达的相关性 ,为 PTC的评价提供客观指标和探索肿瘤研究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 PCR- SSCP、DNA序列分析、计算机重构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和有关分析软件、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对 4 1例 PTC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 结果  (1) p5 3基因突变 组(15例 )和基因未突变 组 (2 6例 )的年龄、性别、原发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率 (N)和远处转移率 (M)无明显差异 (P>0 .0 5 )。(2 ) 9例 (9/ 15 , b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表现为核心功能域和碱性域的变化或功能域严重缺损。 p5 3蛋白核心功能域结构的改变能直接抑制它与靶 DNA的结合。碱性域结构的改变也能间接抑制 p5 3蛋白与靶 DNA的结合。 6例(6 / 15 , a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位于功能域之外。 b组的淋巴结转移率 (77.78% )明显高于 a组 (P <0 .0 1) , b组的远处转移率 (5 5 .5 6 % )高于 a组 (P<0 .0 5 )。 (3)分析p2 1WAF 1 /CIP1蛋白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AODV) , a组和 b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组和 a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组、 组、 a组和 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100例甲状腺癌中p53的表达.结果p53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呈阴性表达,在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3.3%、13.3%、36.4%、42.9%、46.2%,与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P<0.001),其中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是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Survivin、p5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的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抑癌基因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urvivin、p53基因在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survivin、突变型p5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和81.4%.与良性病变组织中survivin、p53的阳性表达率30%、0%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及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肿瘤大小,WHO大体分类、组织学分类及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为79.5%,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survivin的阳性率为57.1%,二者差别有显著性(P<0.05).突变型p5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Survivin与mtp5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p53基因突变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检测41例PTC和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标本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情况和p21蛋白染色状况.结果 (1)伴p53基因突变(Ⅰ组)和不伴突变(Ⅱ组)PTC的原发肿瘤(T)、淋巴结转移(N)及远处转移(M)差异无显著性(P>0.05).(2)Ⅰ、Ⅱ和Ⅲ之间,Ⅰ和Ⅱ、Ⅱ和Ⅲ、Ⅰ和Ⅲ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D)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PTC的演进和p53基因突变与否无直接关系,p53蛋白的空间构象可能发挥关键作用.(2)在PT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依赖野生型p53蛋白诱导P21WAF1/CIP1表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Gadd45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乳头状微小癌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Gadd45a、p14AR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37/56)、60.0%(12/20)和25.0%(5/20)。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3%(22/56)、60.0%(12/20)和95.0%(19/20)。Gadd45a 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p14ARF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乳头状微小癌组织(P〈0.05)。免疫组化检测二者蛋白的表达结果与mRNA检测结果相同。在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Gadd45a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14ARF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Gadd45a与p14ARFmRNA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4ARF、Gadd45a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及进展有一定相关性,联合检测二者的表达可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青  滕红  尹鲁皖  马明立 《实用全科医学》2007,5(4):317-318,F0003
目的探讨p73、p5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胃癌、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胃溃疡和2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中的p73、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中p73、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8%、54.76%,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黏膜异型增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黏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73蛋白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黏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p73、p53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p73、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壶腹周围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单克隆抗p53蛋白抗体(Do-7)通过免疫组化LSAB法对61例壶腹周围癌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壶腹周围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67.2%(41/67);组织学分级呈高分化组阳性率51.7%(15/29),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组阳性率81.3%(26/32)(P<0.01);术后3年生存率为47.5%(29/61),其中术后3年内死亡组阳性率84.4%(27/32),明显高于存活满3年组阳性率48.3%(14/29)(P<0.01)。结论:p53蛋白的表达与壶腹周围癌的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而与术后生存期成负相关,提示p53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壶腹周围癌组织学分级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与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37例涎腺MEC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涎腺MEC临床病理特点的联系及二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1%(20/37),正常涎腺组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涎腺MEC中P-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9%(34/37),正常涎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58.3%(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糖蛋白的阳性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在涎腺MEC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突变型p53蛋白过表达与涎腺MEC的生长、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检测涎腺MEC中突变型p53蛋白和P-糖蛋白的表达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判断涎腺MEC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成像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的7例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和超声特征,并以同时期内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1例经病理证实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对照,分析两组的超声特征差异。结果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患者以女性为主(5/7,71.4%),平均发病年龄为(64.9±11.3)岁。分析超声特征结果显示,甲状腺未分化癌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大[(5.17±1.26)cm比(1.85±1.89)cm,P<0.001]、纵横比<1的比例高(100.0%比47.6%,P=0.03)、微钙化程度高(100.0%比52.4%,P=0.03)。两组在形态、边界、回声、均匀性、囊性变、血流状况、被膜受侵与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老年女性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5 cm结节如具备常见的超声恶性征象,同时又存在纵横比小于1和微钙化,应高度怀疑未分化癌。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基因hTR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基因hTRT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16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TRTm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为(25/30,83.3%),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3/19,15.8%)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阳性率(0/16,0%),而且病期晚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增高,结论:端粒酶基因hTRT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表型增高的标志,hTRTmRNA表达检测可望成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19.
P27kip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定量表达及其与P53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P27^kip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定量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27^kip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滤泡性腺瘤(TFA),各种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PTC的P27^kip1蛋白阳性细胞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AODV)依次递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位面积阳性细胞个数(NPA)在TFA与PTC(Ⅰ期),PTC(Ⅱ期)与PTC(Ⅲ-Ⅳ期)中差别不显著(P>0.05)。在PTC中,p53表达阴性组的P27^kip1蛋白的AODV显著高于p53表达阳性组(P<0.01)。结论 P27^kip1在PTC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蛋白水平和/或结合P53蛋白表达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43 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和p53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EBER-1 核酸原位杂交及LMP- 1 和p5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29 例EBER-1 阳性(67 .4% ) ,22 例LMP- 1 阳性(51% ),42 例p 53 蛋白阳性(97 %) 。EBER- 1 和LMP- 1 阳性率低分化癌( 分别为77 .8 % 和59.3 %) 高于角化型鳞癌( 分别为37 .5 % 和12 .5 % ,P< 0 .05) ,p53 蛋白阳性程度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也有一定的差别。结论 EB病毒感染和p53 蛋白过度表达与鼻咽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