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延军  刘青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4061-4063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对86例MCA供血区域梗塞患者,在1周内进行TCD检查,并在入院当天及d21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65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32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7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病例组RVACA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患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P﹤0.05)。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时、21d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从而增加大脑中动脉(MCA)的临床诊疗水平,以便进一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临床指征或体征的患者,拥有配套影像学检查的完整的核磁图像且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共计4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择就诊我院的同期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影像资料的采集使用西门子核磁1.5T,常规T1W1,T2WI,DWI、FLAIR及MRA检查。观察两组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影像特点(数量、位置、走形)。记录每例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42例患者中,有13例(31.0%)FLAIR序列上表现有高信号血管征,对照组60例只有8例(13.3%)存在FVH,两组FVH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4.691,p=0.03)。存在大脑中动脉FVH的13例患者中,8例(61.5%)存在梗死灶相应部位血管狭窄或闭塞。29例无FVH的患者,7例(24.1%)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对比两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卡方值=5.469,p=0.019)。结论:大脑中动脉FLAIR序列FVH预示着存在梗死的风险,说明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是早期脑梗死的征象,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可能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良好4例,中残5例,重残3例,死亡14例.结论 本组病例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平均时间为4.3 d.梗死部位主要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可增加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及时发现、尽早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岁~65岁,平均34岁,脑挫裂伤、脑内血肿6例,大面积脑梗塞4例,其GCS计分都在8分以下,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 1.2 治疗及结果本组病例中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在基底节区占多数,这是因为:基底节区—内束区供血来自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及前脉络膜动脉,这些血管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而迂曲,在脑外伤致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下,易受缺血影响,基底节区脑梗塞发生可能与脑深支缺少侧支循环及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等直径基底节区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及与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的局限于基底节区的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150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梗死灶最大直径分为中等大小梗死组(梗死灶直径1.5~3.0 cm)和腔隙梗死组(梗死灶直径<1.5cm),每组75例.通过发病7d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等大小梗死组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发生率为32.0%(24/75),高于腔隙梗死组的8.0% (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升高的收缩压是早期运动障碍加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中等大小梗死组中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的发生率为41.3%(31/75),高于腔隙梗死组的9.3%(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直径1.5~3.0cm的基底节区急性单灶脑梗死患者较直径<1.5cm相同部位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运动障碍加重,且可能与入院时升高的收缩压有关.这种中等直径的梗死灶可能与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时相CT血管造影(MP-CTA)及颅脑CT灌注(CTP)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卒中(AIS)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卒中患者,根据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60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MP-CTA及CTP检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变化。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10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3例)及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两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ASPECTS评分与CBV、CBF、MTT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A及CTP在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价值。结果: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溶栓治疗24 h及2周后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282,F=15.381;P<0.05)。治疗后24 h及2...  相似文献   

8.
脑分水岭梗死(CW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了解并掌握CWI的病因、机理及临床表现,将有助于对CWI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分析1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3例,前降支9例,回旋支26例,右冠状动脉71例,多支病变13例。②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者共82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58例,占70.7%:ST段抬高幅度Ⅱ>Ⅲ导联者19例,其中左旋支病变18例,占94.7%。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共22例,其中16例(72.7%)为左冠状动脉病变或多支病变。③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具有多变性;心电图有助于估价梗死范围和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6例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本病病死率极高,存活者生活质量低,即使在脑卒中ICU治疗,预后也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试验前均未给予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600 mg加入0.9%氯化钠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12周时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2.75±0.9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5±2.36)分(P〈0.01)。治疗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0.99±1.77)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88±1.20)μmol/L(P〈0.01)。12周时,治疗组ADL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为(86.38±6.7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0±12.10)分(P〈0.05),治疗组的MRS评分(1.05±0.7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0.70)分(P〈0.01)。结论:α-硫辛酸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孕晚期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的检测,评价其对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孕36~41周孕晚期胎儿21例(分为轻度窒息组及重度窒息组)及67例与其孕龄匹配的正常组胎儿,测量各组胎儿大脑中动脉各项频谱参数,所测参数包括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S/D比值.结果 轻度窒息胎儿大脑中动脉RI值、PI值及S/D值较正常胎儿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胎儿大脑中动脉RI值、PI值及S/D值较正常组胎儿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的检测,可以预测胎儿早期宫内窘迫,为临床提供治疗及预后依据.  相似文献   

14.
徐鸿飞 《现代保健》2014,(23):133-13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与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治疗,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ADL量表以及神经功能评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一年回访复查后两组预后无差异。结论:经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的烟雾病患者23例(烟雾病组),有脑血管病症状,但脑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脑CT灌注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果VR、MIP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部位、狭窄程度及颅底异常血管网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分布区脑血容量(CBV)增大[(8.46±0.91)ml/100g比(2.92±0.72)ml/100g]、达峰时间(TTP)延长[(30.27±5.02)s比(24.83±4.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分布区CBV增大[(8.06±1.05)ml/100g比(6.08±0.56)ml/100g],MTT、TTP延长[(6.34±1.01)s比(3.83±0.83)s、(32.06±2.55)s比(25.83±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形态学与功能学相结合,对烟雾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康复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二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路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康复路径护理,4周末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测.结果 路径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复路径护理对临床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叶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策略,评估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总结60例脑叶出血手术患者,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法的治疗经验,其中钻孔引流术19例,开颅手术41例。术前脑血管影像检查36例,手术时机3~6 h、6~12 h和〉12 h的患者分别为19、23、18例。结果: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血肿减少率高达79.20%,术后再出血率为15.00%,其中6~12 h和〉12 h术后再出血率均明显低于3~6 h手术患者(P〈0.05);术后7 d、4周的神经功能恢复较3~6 h手术患者差(P〈0.05),但较术前、术后1 d改善明显(P〈0.05)。随访6~12个月,恢复良好28例(46.67%),中残20例(33.33%),重残6例(10.00%),植物生存1例(1.67%),死亡2例(3.33%),放弃治疗3例(5.00%);ADLⅠ31例(50.67%);ADLⅡ17例(28.33%);ADLⅢ10例(16.67%);ADLⅣ2例(3.33%);手术优良率高达96.67%。结论:自发性脑叶出血的手术治疗,术前应尽量行脑血管影像检查,尽量使用手术显微镜,根据血肿体积、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策略,准确把握早期手术时机,而非超早期手术,争取达到最佳的手术止血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动跟踪与手动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对头颈联合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监控时间,剔除不成功及显示欠佳的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层、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结果:B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44)。B组的监控时间(13.32±1.63)s明显少于A组的(14.24±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B组所测得的主动脉弓层平均CT值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更易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更省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线栓法制备。缺血SD大鼠(280~300g)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即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n=14)和远程缺血后适应组(脑缺血后给予双下肢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根据后适应时间不同,后组者又分为缺血即刻后适应组(n=14)和再灌注即刻后适应组(n=14)。于大脑中动脉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梗死体积以及Caspase-3表达的测定。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四氮唑红(TTC)染色法测定。Caspase-3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远程缺血后适应组的脑梗死体积与单纯缺血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缺血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即刻后适应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