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宁  杨梅  孙曙霞 《中外医疗》2010,29(22):72-7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及预防。方法住院治疗的发生束支阻滞的58例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6岁(平均60岁)。对照组:178例,男95例,女25例,年龄46~83岁(平均56岁)。对2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原因与病死率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特异性心肌酶的测定,和超声心动图的影像改变,观察其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本文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于文献报道相似。其预后与合并束支阻滞的程度有较大关系,尤其是近期预后较差,与不伴有束支阻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合并束支阻滞发展为严重的传导阻滞或心脏突发事件较常见。因为多数右束支与左前分支的血供来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分支,一旦发生前降支闭塞,则心肌损伤较广而严重,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尽快建立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84例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2)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42)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各项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均低于对照组(28.57%),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明显,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2002年月12月27日收治1例92岁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在患者疾病的发展转归中,结合患者的高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冬艳  吕田  周旭晨 《海南医学》2002,13(12):199-199
患者张×× ,男 ,6 0岁。以“发作性心前区疼痛 14小时”为主诉入院。 14小时前患者于早餐时突发心前区压榨样疼痛 ,向左肩背部放散 ,伴大汗、肢端湿冷 ,口含“硝酸甘油”无效 ,及入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 ,予尿激酶 15 0万单位溶栓治疗 ,但患者疼痛无任何缓解 ,渐出现低血压等低心排出量表现。急转入我院以行进一步治疗。既往体健 ,高血压病史 5年。入院查体 :血压 95 / 77mmHg ,脉搏 95次 /分 ,唇绀 ,颈静脉充盈 ,双肺底水泡音超过1/ 3肺野。心界向左下扩大 ,心音低钝 ,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明显的舒张期叹气样…  相似文献   

5.
朱雅芬 《中外医疗》2009,28(15):68-68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本病在以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常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日渐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生按血管闭塞处和相应的心肌梗死部位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壁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右心室和心房梗死较少见。  相似文献   

6.
张立平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4):135-136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服用安体舒通后血浆Ⅲ型前胶原(PⅢNP)浓度。方法入院后(9±1)天及发病后3月、6月和12月分别测定血浆PⅢNP浓度,结果入院后(9±1)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PⅢNP浓度无明显差异,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但3月、6月和12月后比较其浓度进行性降低,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结论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抑制急性前壁心梗左室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大多临床医师认为下壁和(或)后壁心梗常可合并右室心梗。前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可能性极小,因为同时出现右冠分支(或左回旋支)和前降支阻塞几率小。但临床上仍可以遇到前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可能性有以下几点:①冠脉血管的解剖异常,如左前降支可从右室支发出,因此可以出现前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②两支(前降支、右室支或左回旋支)病变,而一支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病变,血供又是由另一支的侧支供应,当供血支急性阻塞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老年急性心梗并发心衰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梗并发心衰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不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8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急性心梗并发心衰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很好,有效的提高治愈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特点、早期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连续入选心内科监护室(CCU)确诊为AMI患者共1 354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包穿刺证实心脏破裂18例。结果男性8例(0.81%,8/985),女性10例(2.71%,10/369),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发生心脏破裂患者年龄(71.4±7.7)岁,明显高于无破裂者[(62.5±11.3)岁,P=0.000],心梗后距心脏破裂平均发病时间为36.5 h。成功再灌注治疗者心脏破裂发生率(0.10%,6/597)明显少于无再灌注者(1.58%,12/757,P<0.05);前壁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多于下壁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21%,1.19%,0%,P<0.05)。所有合并心脏破裂者全部死亡。结论 AMI合并心脏破裂预后极差,易于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前壁梗死,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可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 临床资料1998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入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症状出现在 2 4小时之内 ,无明确依那普利禁忌症 ,年龄平均 5 7± 7岁 ,男 2 9例 ,女 9例 ,有MI史者 4例 ,有高血压史者12例 ,收缩压 (SBP) 12 0± 19mmHg(1mmHg =0 133kPa) ,舒张压(DBP) 78± 12 2mmHg ;糖尿病史 5例。禁忌证 :SBP <10 0mmHg ,肾功能不全 ,心脏传导阻滞等。治疗方法 :第 1日 1 2 5mg ,1次 /日 ,次日 2 5mg ,1次 /日 ,随后 5~ 10mg(最大量不超过 10mg) ,1次 /日 ,作为维持量 ,总疗程 1年。其他治疗 (硝酸酯…  相似文献   

14.
薛冬  吕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027-1027
阿乐欣抗菌作用强,而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及荨麻疹,已为临床所熟知,但发生过敏性休克较少。笔者近日遇见1例过敏性休克诱发急性下壁心梗,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的诊治疗效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1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病人,经积极内科治疗(严格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3例病人送外院作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临床疗效好并随访半年 ̄5年的疗效比较。结果12例病人随访至今无1例死亡,心功能维持在NYHA心功能I ̄III级,但3例仍有心衰发作。其中3例PCI后患者较另9例未行PCI治疗者疗效更好。结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患者经严格坚持Ⅱ级预防治疗,能减少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可能PCI更能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右室心梗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扩容,而患左室心梗时需限制输液,二者的治疗原则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临床上急性右室心梗时常合并左室心梗,所以在治疗上有其独特性,近年笔者收治8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房室传导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对急性心梗的预后影响.方法 对2003~2009年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76例急性心梗患者的室壁激动时间进行了监测,在CK峰值、心功能方面(Kill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病率及住院病死率等方面进行对照.结果 在576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的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在V1、V2导联大于0.03秒,最大达到0.05秒,其中23例在V5、V6导联大于0.05秒,最大达到0.06秒.室壁激动时间延长使急性心梗患者血清CK及CK-MB浓度更高,严重心脏事件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室壁激动时间延长的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病情危险且预后不良,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应高度警惕,降低此类患者的危险度,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我们观察47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本院1998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75例,其中合并ARVI患者47例,下壁、右室心梗同时合并后壁心梗14例,合并前期间壁心梗6例,合并广泛前壁心梗2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35~85岁,平均62.5岁。心肌梗死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