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的是主免疫指标观察,证明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针刺膈俞穴组33例和口服龙血竭组3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6-K-P、TXB2含量和6-K-P/TXB2值,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口服龙血竭(P<0.01);针刺膈俞穴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明显上升(P<0.01),血浆TXB2含量有所下降(P<0.05)。结论 针刺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2.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运珠 《陕西中医》2006,27(12):1563-1564
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等穴,接电针治疗仪,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具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可缓解平滑肌痉挛,从而达到气至有效,强化了调畅局部气机治疗作用。电针增强针感,共奏降逆止呃之效。  相似文献   

4.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5.
背俞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  相似文献   

6.
俞、募穴和五输穴、原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穴等一样被称之为特定穴。在针灸临床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我们在临床中,审因论治,恰当地运用俞、募配穴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针到病除、效如桴鼓的满意效果。本文拟俞、募配穴法,在临床应用上,谈一些见解,试述如下: 一、俞、募穴略述俞、募穴最早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灵枢背俞》篇,提出了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肺俞、膈俞等腧穴的定位,并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背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俞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早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日:"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俞穴,是以脏腑命名的十二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已成为针灸临床上重要而常用的特定穴.笔者在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应用背俞穴或以背俞穴为主治疗脏腑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章门等穴,循序闪罐3~5分钟后,膈俞穴刺络放血,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27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30%。结论: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河北省任邱市华油综合二处医院陈龙李文丽△(062552)关键词膈肌痉挛;针灸治疗;膈俞穴;埋针隔肌痛挛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引起的疾病。笔者运用膈俞穴埋针法治疗该病65例,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5例...  相似文献   

11.
对近十年我科用膈俞穴注射氯丙嗪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108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从有效率可以看了膈俞穴注射氯丙嗪治疗法优于传统针刺疗法,为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这次讲的是降"糖"五穴中最后一个腧穴。在我们熟知的十四经361个腧穴中是没有胰俞穴的,然而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部位,即在膈俞穴与肝俞穴之间是一个空缺。2004年出版的《实用六解穴位辞典》,把胰俞作为腧穴名称收录。  相似文献   

13.
推拿膈俞穴治疗胆囊炎疼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2):554-554
推拿膈俞穴治疗胆囊炎疼痛60例内蒙古包头医学院一附院(014010)张慧关键词胆囊炎疼痛膈俞穴推拿疗法疗效观察自1988年以来,笔者以推拿膈俞穴治疗胆囊炎疼痛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最大58岁,...  相似文献   

14.
邵经明老中医从事针灸临床教学6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重脏腑辨证,倡用背俞穴,选穴精干,颇有独到之处。现将其背俞穴临床运用经验,整理介绍如下,仅供同道参考。1 肺俞为主,治疗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本病初期多属肺实,病程日久,可致肺、脾、肾俱虚。邵老在治法上不仅重视发作时祛邪平喘,而且更强调缓解期扶正固本。他认为坚持“冬病夏  相似文献   

15.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特定穴位。《内经》对于背俞穴的论述,奠定了该特定穴的理论基础。此后,历代医家对其理论不断探讨,尤其在临床应用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见仁见智,使对背俞穴的认识更臻完善。本文试对古今背俞穴的临床应用具代表性的观点,作一归纳。  相似文献   

16.
针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佩云 《四川中医》2000,18(12):49-49
笔者采用针刺脏腑背俞穴配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胃痛 ,并以常规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胃脘痛作对照观察 ,结果针刺背俞穴组疗效显著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背俞穴组 36例以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1 9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63岁 ;病程短者 1天 ,长者 3天左右。常规针刺组 33例亦是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为主 ,其中男 1 8例 ,女 1 5例 ;年龄最小2 5岁 ,最大 58岁 ;病程短者半天 ,长者 3~ 4天。两组病例随机分组。2 治疗方法背俞穴组 :取穴 :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以上穴位均双取 ,针刺得气后 ,针尖…  相似文献   

17.
“类胃俞穴”和胃俞穴对胃脘痛镇痛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50例胃脘痛患者进行了电针“类胃俞穴”和胃俞穴镇痛作用比较,结果显示,电针刺激“类胃俞穴”镇痛效果优于电针刺激胃俞穴,其机理可能与内脏牵涉痛有关。  相似文献   

18.
浅议胃脘下俞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靳冬 《世界中医药》2007,2(5):294-295
胃脘下俞穴(现代临床常称为“胰俞“),位于背部,属经外奇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常用穴位.笔者将从该穴的名称及定位、局部解剖和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其虽属奇穴,但与背俞穴较为相似,与足太阳膀胱经联系密切,应将该穴归入膀胱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别针刺膈俞穴、脊中穴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rague-Dawley(SD)品系雄性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足三里穴组、膈俞穴组和脊中穴组,分别针刺相应穴位,用华佗牌SDZ-Ⅱ型电子针疗仪给予连续波脉冲刺激30 min,频率2 Hz,输出强度以针刺局部肌肉微微颤动为度。使用电流测痛仪测量各组大鼠针刺前后痛阈。结果足三里穴组痛阈变化为(0.55±0.41)m A,膈俞穴组痛阈变化为(0.63±0.32)m A,脊中穴组痛阈变化为(-0.46±0.37)m A,3组与基础痛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膈俞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的痛阈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与脊中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均<0.01)。结论针刺膈俞穴有与针刺足三里一样的提高痛阈的效果,而针刺脊中穴有降低痛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董艳 《吉林中医药》2015,35(3):306-30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