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方法选取临床药师干预前的2011年6-9月I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124份,干预后的2011年12月-2012年3月I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130份,对干预前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药物选择、术前用药时间及术后24 h停药时间等指标,分别由干预前的87.10%、5.56%、5.56%、25.92%,提高到干预后的28.46%、94.59%、97.30%、81.08%(P〈0.05)。结论临床药师通过干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可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促进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杭菌药物的情况,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该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年9—12月,干预后2013年1—3月普外科外科手术I类切口手术的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结果干预后普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等方面有了比较大地改善(P〈0.05)。结论临床药师可以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本院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行政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本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干预前1052例和干预后648例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围手术期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从干预前的90.5%下降到干预后的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切皮前30 min~2 h抗菌药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术后48 h、72 h、72 h抗菌药使用率下降。手术时间3 h术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均未使用和追加;干预前后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为0和10.8%。结论:通过各种行政干预,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偏低、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姜海艳 《当代医学》2012,18(21):134-135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及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前(2011年1~6月)I类切口手术病历180份,参与抗菌药物使用后(2011年7~12月)病历180份,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 临床药师干预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临床医生选药、手术时间、用药目的 、药品名称、给药时间、用法与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均较干预前规范.结论 临床药师对普外科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茵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实施效果。方法以随机抽样法调取干预前(2012年1月~2012年10月)和干预后(2012年12月~2013年9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各1000份,对比分析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从干预前的54.4%下降为干预后的48.20%( P <0.05),品种选择合理率从干预前的81.74%上升为干预后的90.19%( P <0.05),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78.49%上升为干预后的89.91%( P <0.05),使用疗程合理率从干预前的42.94%上升为干预后的65.97%( P <0.05),联合用药比率从干预前的3.24%下降为干预后的0( P <0.05)。结论综合干预管理措施可行、有效,可以著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周虹 《中国病案》2012,13(3):72-74
目的通过对乳腺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探索促进我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乳腺外科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出院的全部手术病例为于预前组,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出院的乳腺外科全部手术病例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于预前的256.97元下降至96.59元,干预后未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比例由干预前的0.00%上升至12.84%,干预后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由干预前的3.00%上升至13.67%。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改善。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药师干预前后眼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7年7至12月眼科围手术期患者作为干预前群体,2018年1至3月为药师干预期,通过多种方法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再选取2018年4至6月围手术期患者分别作为干预后的研究群体。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药占比、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和疗程合理率。结果干预前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7.26,抗菌药物药占比为12.43%,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9.27%,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为34.84%,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疗程合理率为46.77%;经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药占比分别降至2.84和7.16%;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降至25.66%,且干预前和干预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和疗程合理率分别提高至100.00%和98.28%,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药师干预可减少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合理率和疗程合理率,但还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钟晓  肖丽华  汪东篱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96-1498
目的 比较干预前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积极干预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3个月的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共521份,调查干预前后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合理率、选药时机合理率、选药品种合理率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3.9%降至干预后的19.0%(x2=219.9,P<0.01),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1.6%上升至干预后的87.2%(x2=4.980,P=0.026),疗程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6.6%上升至干预后的48.9%(x2=9.158,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杜绝了联合用药现象,但用药时机合理率有所降低,仍有待改善.结论 加强对医生规范用药的宣传与培训、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控制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齐秀萍  李小荣  张国如  喻学海 《重庆医学》2018,(11):1528-1530,153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干预措施在规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依照卫生部和外科学会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建立和使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核查表.以2016年1-4月使用核查表前的1 199例住院手术患者为干预前组,以2016年5-7月使用核查表后的1 039例住院手术患者为干预后组,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1.3%、17.9%,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合理率分别为71.2%、95.7%,溶媒剂量合理率分别为84.7%、99.8%,用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54.6%、80.4%,工类切口维持用药时间合理率分别为22.8%、85.0%,Ⅱ类切口维持用药时间合理率分别为2.1%、74.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组、干预后组患者Ⅰ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3.06%、0.89%,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11%、0.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0、0.063).结论 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核查表明显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合理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普外科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及干预效果.方法 对普外科手术中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术3类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在干预前使用率是55.98%,干预后是8.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占总药品费比例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手术部位均无感染.结论 普外科甲状腺、乳腺及疝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以节约资源,且不会导致切口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1.
李清  徐勇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362-1364
目的:调查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我院清洁手术病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和用药频度进行调查分析,并随机抽取500例清洁手术患者,比较术前、术后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结果5592例清洁手术患者中,有3719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51%,平均使用强度(DDD)为37.83,涉及7大类31个品种,其中二代头孢菌素类用药频度(DDDs)最高。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与未应用抗菌药物的感染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洁手术围术期过高比例地使用抗菌药物是不必要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其用药指征及用药时机。良好的无菌技术和手术技巧,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吴涛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14-116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途径,规范医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与管理。方法选择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我院同期不接受干预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00例设为对照组,研究药学服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并对选用的抗菌药物品种、用程、用药频度、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与评价。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硝基咪唑类、第3代头孢、林可酰胺类使用频次较低,而大环内酯类、第1代头孢使用频次明显较高;②观察组单用药使用频次较高,联合用药使用频次明显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应用频次明显提高,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频次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预防用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P〈0.05),观察组住院的各项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⑤接受药学服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合理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恰当的药学服务措施能有效提高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干预前、后某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某院2010年12月出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1140例为非干预组,2012年12月出院I类切口手术患者1148例为干预组,比较2组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41.6%(P〈0.05),第1代头孢菌素应用率提高了30.5%(P〈0.05);初次用药时机在术前0.5—2h的比例提高了33%(P〈0.05),术后用药时间≤48h的比例提高了25.4%(P〈0.05);干预前后2组均无一例术后感染。结论实施的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需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及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张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1975-1977
目的: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实施干预前2011年4-9月和干预后2011年10月-2012年3月的一类切口手术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干预,一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21.40%,在药物选择、给药时机、术后给药、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指标方面不合理比例分别下降了45.89%、49.81%、45.15%、20.40%、13.16%。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可明显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骨科收治的Ⅰ类切口择期手术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方案组149例及对照组151例。对照组采用盲法(不进行干预,按医生习惯)给予抗菌药物;方案组按照制定的方案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体温变化、切口愈合、切口感染情况及主要经济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愈合,且未出现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术后体温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案组77.2%的患者仅在术前使用抗菌药物1次,22.8%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为24h以内,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平均使用(5.43±2.72)d。方案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及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在24h内停药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相关的各项费用,促进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化及合理化,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卑洪  杨思芸  苏强  张萍 《西部医学》2010,22(11):2144-2146
目的了解某医院的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评价其合理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3种清洁手术病例104例,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对预防用药适应证、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清洁手术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使用的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0个品种,居前三位的品种依次为头孢硫脒35例次(30.7%)、萘夫西林26例次(22.8%)、头孢唑啉12例次(10.5%);术前2h内首次使用抗菌药物有88例(84.6%),术后首次用药者16例(15.4%);术后用药时间〉3 d者50例(48.1%);单一用药者100例(96.2%),二联用药者4例(3.8%)。结论该院3种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仍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品种高选、用药时机不当及疗程过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郭宝均 《中外医疗》2016,(12):38-40
目的:探讨在该院的手术条件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653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按照患者有无高危因素、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比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患者切口感染率提高了17.28%;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比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只提高了0.31%。结论在该院的手术条件下,有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无高危因素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可无需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手术预防,切口感染率变化不大,验证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在该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控制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6月收治的289例行I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非干预组,另选2012—2014年上半年收治的行I类切口手术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分析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情况。结果非干预组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总使用率为99.3%,干预组1,2,3的使用率分别为79.5%,69.4%,56.5%。干预前一代头孢菌素在I 类切口中的预防使用率为22.6%;干预组1,2,3分别为43.1%,55.4%,65.8%;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该院预防用药的选药、用药指征、给药时机、使用剂量与用法、术中追加情况、预防用药疗程等各方面的合理率都有所提高。结论该院实施的干预措施对规范I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唐宗椿  许昌泰  王晓峰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68-1770,1773
目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分析我院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并进行临床讨论。方法:对我院2011年584例神经外科患者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从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药时机、疗程、联合用药、费用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584例Ⅰ~Ⅲ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为578例次(98.97%),累计用药698例次,平均每例应用1.20次。术前2h给药者240次例(41.96%),用药时间(7.02±3.23)d,所用药物涉及10大类35种,第1、2代头孢菌素,头霉素在Ⅰ、Ⅱ类切口手术中列前3位。抗菌药物主要为单用,二联用药48例(8.28%),无三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1%(21/698)。结论: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定不规范,需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