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脾气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脾气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性的研究金敬善1邓新荣1邹世洁2易崇勤1胡彩钦1陈小野2李伍善1王丽华1赵荣莱1王天和3王立3周垒3周斌3李乾构3(1北京中医研究所100010)(2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3北京中医医院100...  相似文献   

2.
1977年,Base dovsky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NFI)网络学说,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完整的功能性调节环路。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可以共用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并产生广泛而密切的网络联系;在这个网络中,神经内分泌激素可影响免疫功能,而免疫反应也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失衡可加速衰老的进程。近年来,中医药在此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有关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沈自尹 《中医药学刊》2003,21(1):10-11,14
指出,“证”是中医所特有,也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之一,证不仅包括一定的病理生理状态,且代表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动态表现,也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中,需用通过分析比较,才能作出科学的定量的注解。认为,如果没有“肾”本质这40年的证明性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难以过渡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把中医理论的说理能力以及治病的可信度推向了当今的国际前沿水平。  相似文献   

4.
肺气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现状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庚  张杰根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02-1604
随着对肺气虚证的深入研究,认为肺气虚证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肺气虚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目前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在肺气虚证与高级神经中枢关系,肺气虚证与细胞因子受体关系,肺气虚证与靶腺轴的关系,肺气虚证与信号传导通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指出 ,“证”是中医所特有 ,也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之一 ,证不仅包括一定的病理生理状态 ,且代表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动态表现 ,也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需用通过分析比较 ,才能作出科学的定量的注解。认为 ,如果没有“肾”本质这 4 0年的证明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是难以过渡到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中西医结合把中医理论的说理能力以及治病的可信度推向了当今的国际前沿水平。  相似文献   

6.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呈线状,反复分支并相互联络,整体上构成网状结构。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啦、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则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本文从生物学基础与作用通路等角度将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比较,对针灸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结合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的思考蔡定芳,沈自尹现代医学对生命规律的认识逐步由整体器官水平向细胞分子乃至基因水平深入。在不断发现新事物新现象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机体整合调控机制的探索。最近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机体各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不仅依靠神...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肺气虚证的深入研究,认为肺气虚证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为肺气虚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目前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还需要在肺气虚证与高级神经中枢关系,肺气虚证与细胞因子受体关系,肺气虚证与靶腺轴的关系,肺气虚证与信号传导通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发展,人们从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深入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的功能紊乱,其间的信息联系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来完成的。以下介绍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有关恶性肿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进展,并着重介绍一些常见单胺类神经递质、免疫因子、内分泌激素在恶性肿瘤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更年期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以11-15月龄雌性SD大鼠为自然更年期模型,电针治疗30天后,测定血清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FSH、LH)和白细胞介素-2(IL-2)及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5-羟哚吲乙酸(5-HIAA)的含量,并作卵巢和肾上腺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电针可使针刺组大鼠下降的E2水平显著回升,异常升高的FSH、LH明显下降,电针可明显升高血清IL-2水平,提高更年期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还可使针刺组大鼠升高的下丘脑5-HT、5-HIAA含量明显下降,使 降低的NE含量回升,使升高的5-HT/NE比值降至青年对照组水平。结论:电针可以调节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提高免疫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更年期衰退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起综合性调节作用,具有多途径作用机制和整体调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所刊藏象及肾文献的统计及分析了解藏象学说的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1995~2002年所载总文献量、藏象及肾文献量进行统计,并对藏象及肾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该刊所载藏象文献量虽逐年增多,但占总文献量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其内容以专论文献为主,五脏占有主导地位,尤以脾、肾、肝的研究为多,注重藏象实质的基础研究、动物模型及综述文稿占一定比例。结论:该刊作为中医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期刊,创刊8年来为藏象学说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园地,显示出这一时期藏象学说的研究由泛论向专论深化、由理论向实验倾斜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医肾藏精理论的现代研究历程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肾藏精现代研究中较为知名学者(如沈自尹教授等)的研究历程、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的总结,从中理清了肾藏精现代研究的三个特点、四个问题。针对四个问题,提出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湿热中阻与NEI网络关系密切,湿热证的致病作用是NEI网络影响机体的综合表现,湿热中阻证是全身性湿热证的典型代表,湿热中阻通过影响各种化学信号因子分泌异常,最终导致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中医清热祛湿的方药能对NEI网络失调者具有正反两面调节作用。中医方药治疗湿热中阻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3大系统交流的化学信号因子及其受体作为效应靶点,进行双向调节,促使机体趋于稳态。加强NEI网络与湿热致病"因子"关系的研究对揭示中医湿热中阻的本质有进一步帮助,为中医五脏受邪的本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藏象学说的基本理论,探讨肝癌与相关脏腑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药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从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类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由于证侯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经·上古天真论>及<难经>条文的深入理解,阐明先天精气对人身生理、病理、防御疾病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临床提出养护先天精气以救诸脏之疾的论点.  相似文献   

18.
从逻辑学的角度探讨了畏反范畴的理论实质、逻辑特征及逻辑联系。认为畏反是一个关系、方式范畴。具有专一性、相对性的逻辑特征。“相畏”与“相杀”、“相恶”都存在着相对关系。“相反”与“十九畏”属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尿毒症脑病中医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角度对尿毒症脑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将其治疗分为"既病防变"和"急治其标"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药五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五味的产生、发展及五味口尝与推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中药的五味包含有口尝与推论两种含义;五味的实质是二者之间抽象与具体、包含与被包含的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还对如何认识和研究五味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