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癫痫患者事件相关电位N270的特征及其反映患者认知功能的价值。方法 35侧癫痫患者根据服药情况分为卡马西平组、丙戊酸钠组和未用药组,另设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简易智力量表问卷测试.同时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 3组患者的N270差异曲线峰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低于对照组,其中丙戊酸钠组患者的峰波幅低于其他3组(P〈0.05)。患者组P300峰波幅低于对照组,丙戊酸钠组的波幅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 癫痫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处理冲突能力的损害较卡马西平明显;N270检测癫痫患者早期认知损害的敏感度高于P3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相比,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N270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21名确诊为ADHD的患儿及19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参与ERP试验。视觉刺激为具有三种颜色(红、黄、蓝),大小相同的圆形。每两张图片组成一个刺激对,分别命名为S1和S2。S1和S2的颜色相同即匹配状态;S1和S2的颜色不同即冲突状态,两种状态的刺激对出现的概率相等,并在屏幕上随机呈现。要求受试者比较S1与S2的颜色,按相同或不同进行相应的按键反应。按照国际10/20系统放置头皮电极,在刺激序列呈现的过程中同步记录脑电信号。结果匹配状态的刺激对诱发出P100、N190、P300,冲突状态的刺激对诱发出N270和P300。两组间匹配状态引出的P100,N190和P300的平均波幅及潜伏期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冲突状态引出的N27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平均波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DHD患者组冲突状态刺激对引出的N270潜伏期显著延长,提示ADHD患儿对信息冲突加工处理的速度减慢,其冲突监测处理过程存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一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华  谭华  李小刚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1386-1387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的特点及其对L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的LA患者及40例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P300检查,并与40名同年龄组健康人对照。结果: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P300各波N1、P2、N2、P3潜伏期延长,N2、P3波幅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55.0%,其中以P3波潜伏期及波幅改变最明显。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仅P3波波幅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300的异常率为25%。P300的异常和LA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症相关。结论:P300检查可作为LA患者认知功能评定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背景反应性抑郁症和抑郁性神经症为心因性情绪障碍,临床上均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迟钝等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诉,患者这种主观体验是否属实,对这类疾病认知功能损害客观的实验室的依据较少.目的了解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心理咨询中心.对象选择1997-09/1998-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职工为正常对照组40人,男21人,女19人;年龄20~50岁.同期从本院心理咨询门诊选择与正常对照组年龄相匹配的患者80例,其中反应性抑郁症(简称反应症组)40例,男29例,女11例;抑郁性神经症(简称神经症组)40例,男24例,女16例.随机追踪10例P300异常改变患者为随访组,其中反应性抑郁症4例,抑郁性神经症6例. 方法所有入组的首诊患者及正常被试者在本院脑电生理研究室均采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经典方式进行测试,同时由经过心理测评培训过的专业人员对两组患者情绪状态用Zung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80例患者首诊和治疗4周、8周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及Zung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正常对照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②10例P300异常改变者治疗前、治疗后P300结果及Zung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参加实验的反应性抑郁症患者40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各波潜伏期均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两组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波幅较正常对照组低,N1,P2,N2三波波幅呈总体下降趋势,接近显著水平;而反应症组P3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39±4.40),(15.11±4.16)μV,P<0.001].神经症组各波波幅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③10例患者治疗前后随着情绪的改善P3潜伏期及波幅相比,P3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14.10±44.08),(295.4±20.74)ms,t=1.21,P>0.05],而P3波幅治疗后明显增大并恢复至正常范围[治疗前(6.38±2.50)μV,治疗后(14.22±2.51)μV,t=-7.012,P<0.001].结论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以作为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认知功能评定、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感觉统合治疗前后P3波(P300)的改变。寻找感觉统合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方法:测试25例感觉统合重度失调儿童与18例正常儿童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对其中经过40次以上感觉统合训练的患儿(n=12)在训练后再做P300复查。结果:①感觉统合失调组P3波的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显著差异性(t=5.35,P<0.001),P3波的波幅两者无明显差异(t=0.49,P>0.05)。②12例患儿治疗后做自身配对比较,其P3波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缩短(t=6.92,P<0.001),波幅也有明显增高(t=-3.28,P<0.01)。结论: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P3波潜伏期长,提示存在认知损害,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波,能够反映感觉统合治疗对儿童认知功能的改善,可以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改变与病程、糖代谢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刺激的诱发电位方法对50例糖尿病人及30例健康老人进行测试。MMSE评定两组认知功能。结果老年糖尿病人在记忆力、注意和计算力、定向力较对照组降低;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并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脑梗死组比较P300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300波波幅显著降低,糖尿病组P300渡潜伏期和波幅与病程长短、糖化血红蛋白及有无高血压无明显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人比正常老年人P300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300波波幅明显降低,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是P300波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60-3662
探讨脑卒中后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快速判断和评价脑卒中后认知功能损伤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本院神经内科于2014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60例、中度认知功能障碍(MCD)组60例,并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分别评估三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况,并对其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检测,分析其认知功能的MMSE评分与其P300的相关性。轻度、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的P300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波幅均显著下降(P0.01),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也较轻度组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并且P300潜伏期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r=-0.912,P=0.00153)。事件相关单位P300潜伏期波和幅的检测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特异性、敏感性强的电生理学指标,可以反映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且不受教育程度限制,适合对各人群的认知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反应性抑郁症和抑郁性神经症为心因性情绪障碍,临床上均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迟钝等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诉,患者这种主观体验是否属实,对这类疾病认知功能损害客观的实验室的依据较少。目的:了解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情况。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心理咨询中心。对象:选择1997-09/1998-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职工为正常对照组40人,男21人,女19人;年龄20~50岁。同期从本院心理咨询门诊选择与正常对照组年龄相匹配的患者80例,其中反应性抑郁症(简称反应症组)40例,男29例,女11例;抑郁性神经症(简称神经症组)40例,男24例,女16例。随机追踪10例P300异常改变患者为随访组,其中反应性抑郁症4例,抑郁性神经症6例。方法:所有入组的首诊患者及正常被试者在本院脑电生理研究室均采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经典方式进行测试,同时由经过心理测评培训过的专业人员对两组患者情绪状态用Zung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80例患者首诊和治疗4周、8周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及Zung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正常对照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结果。②10例P300异常改变者治疗前、治疗后P300结果及Zung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结果:参加实验的反应性抑郁症患者40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各波潜伏期均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两组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各波波幅较正常对照组低,N1,P2,N2三波波幅呈总体下降趋势,接近显著水平:而反应症组P3波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0.39&;#177;4.40),(15.11&;#177;4.16)μV,P〈0.001]。神经症组各波波幅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③10例患者治疗前后随着情绪的改善P3潜伏期及波幅相比,P3潜伏期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14.10&;#177;44、08),(295.4&;#177;20.74)ms,t=1.21,P〉0.05],而P3波幅治疗后明显增大并恢复至正常范围[治疗前:(6.38&;#177;2.50)μV,治疗后:(14.22&;#177;2.51)μV,t=-7.012,P〈0.001]。结论: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以作为反应性抑郁症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认知功能评定、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缓解期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与N400表现。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收集23例60岁以上处于缓解期的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组),20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对所有入组者进行评定并作N400检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老年抑郁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抑郁组MMSE和MoCA总分低于对照组。抑郁组的N4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C3区非匹配组波幅与MMSE注意力、MoCA定向得分成正相关,C4区非匹配组潜伏期与MMSE空间构图、MoCA总分、MoCA延迟回忆、MoCA定向得分成负相关,P均<0.05。判别分析显示MMSE总分、Pz匹配波幅、Pz非匹配波幅、C3非匹配潜伏期具有诊断价值。结论缓解期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N400的异常及认知功能的损害,N400对老年抑郁症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状况及其临床症状与P300的相关性。方法将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评分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组,同期选取65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韦氏智力测验和韦氏记忆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测评,同时对3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测定。结果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靶刺激P2、N2及P3的潜伏期显著短于未完全缓解组(P〈O.01),P2、P3波幅升高较未完全缓解组明显(P〈0.01);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各项靶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完全缓解组韦氏智力测验、韦氏记忆量表各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完全缓解组(P〈0.05或0.01)。完全缓解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与P300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P〉0.05);未完全缓解组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与P300潜伏期和P300波幅呈显著负相关(P〈0.05),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P300潜伏期和波幅可以作为其认知功能评估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benign childhood epilepsy with centro-temporal spikes,BECTS)患儿发作间期睡眠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多导睡眠生理脑电记录仪对23名BECTS儿童及23名健康对照儿童进行全夜多导睡眠脑电记录仪检查,比较BECTS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睡眠结构的差异。结果BECTS组患儿总记录时间(TRT)、非快速动眼S1期睡眠比例(S1%)、非快速动眼S3期睡眠比例(S3%)较正常对照组延长,而非快速动眼S2期睡眠比例(S2%)、睡眠效率(SE)较正常对照组缩短。结论BECTS患儿睡眠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觉醒时间延长,S1浅睡期延长和睡眠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完整面孔视觉加工中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及其在评价托吡酯及丙戊酸钠对癫痫患者认知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未经治疗的癫痫患者分为两组:托吡酯治疗组及丙戊酸钠治疗组(各15例);另选择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刺激物采用成对陌生且表情中性的灰阶面孔照片,刺激序列分2个状态:①完整状态(状态1):S1和S2为相同或不同面孔相片;①不完整状态(状态2):S1和S2为相同或不同面孔相片,且S2部分遮盖。S1和S2依次呈现,受试者任务:决定S2与S1是否为相同面孔相片,而忽略S2是否部分被遮盖,同步记录事件相关电位。结果3组受试者在面孔不完整状态下,均诱发出P100(P1)和N170(N1)。与完整面孔相比,不完整面孔在枕颞区诱发出明显增大的面孔负波N1,并且存在着右侧优势。在不完整面孔状态下,托吡酯组用药后N1波幅低于用药前(P<0.05);丙戊酸钠组在用药前、后N1峰波幅没有差别(P>0.05)。结论不完整面孔在枕颞区诱发出明显增大的面孔负波N170(N1);托吡酯对癫痫患者N1的损害较丙戊酸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探究性眼动(EEM)分析及视觉P300电位对癫痫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癫痫致精神障碍患者(病例组)和7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了EEM分析和视觉P300电位测定,并将结果加以比较。结果病例组EEM分析和P300电位测定异常率分别为75.7%和80.0%,两种检测指标均异常占71.3%。病例组EEM测定结果中凝视点(NEF)和反应性探究评分(RSS)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300电位测定中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波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P300电位的潜伏期与EEM的NEF、RSS均呈负相关(r=-0.428,r=-0.431,P均〈0.01),波幅与NEF、RSS均呈正相关(r=0.594,r=0.405,P均〈0.01)。结论EEM和视觉P300电位在评价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致性,可作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Individuals with an "at-risk mental state" (or "prodromal" symptoms) have a 20-40% chance of developing psychosi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which of them will become ill on the basis of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alone. We examined whether neurophysiological markers could help to identify those who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METHOD: 35 cases meeting PACE criteria for the at-risk mental state (ARMS) and 57 controls performed an auditory oddball task whilst their electroencephalogram was recorded. The latency and amplitude of the P300 and N100 wav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The P300 amplitud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ARMS group [8.6+/-6.4 microvolt] compared to controls [12.7+/-5.8 microvolt] (p<0.01). There were no group differences in P300 latency or in the amplitude and latency of the N100. Of the at-risk subjects that were followed up, seven (21%) developed psychosis. CONCLUSION: Reduction in the amplitude of the P300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vulnerability to psychosis. Neurophysiological and other biological markers may be of use to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s in populations at high risk.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s)及P300(又称P3波)地形图评价精神发育 迟滞(MR)儿童认知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MR儿童31例为实验组,正常儿童39例为对照组。应用彩色脑诱发电位地形图仪,按常规方法检测ERPs各波的潜伏期、波幅及P3波地形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MR儿童P3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3波地形图Pz点功率值明显降低,头部电位趋于等电位分布。轻度MR地形图是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抑郁情绪及其事件相关电位特征,为癫癎病情判定寻找更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52例癫癎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癫癎组事件相关电位测定的异常率为73.1%(38/52),事件相关电位中N2,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3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中相关因子分和总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3波潜伏期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中相关因子分呈正相关(P<0.01),而P3波幅与其呈负相关(P<0.01)。结论:癫癎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障碍明显,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可作为癫癎患者认知功能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