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 晶状体后囊混浊(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PCO发生率往往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PCO是目前白内障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有报道儿童PCO发生率几乎100%,几乎所有的先天性白内障术后2年内发生PCO。目前的处理是再次行后囊截开术,或施行激光后囊切开术。这两种术式都有各自的缺陷,后囊截开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容易引起术后并发症,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激光后囊切开术由于患儿不配合经常造成人工晶状体的损害,甚至无法操作手术。超声乳化、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患者主要复明手术,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预防后囊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的方法预防后囊混浊。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10只,将20眼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晶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保留完整囊袋,胰蛋白酶组间囊袋内注入2.5g/L胰蛋白酶保留1min,冲洗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后撕去前囊。对照组将胰蛋白酶换为平衡盐水,其他方法相同,术后观察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胰蛋白酶处理组8眼晶状体囊保持透明,后囊无混浊,2 眼轻度混浊。对照组10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两组后囊混浊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显差异(P<0.01)。结论:应用胰蛋白酶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显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防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中的作用。方法:对2l例于手术前和术中发现后囊混浊,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行工期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工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防治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潘家权 《广东医学》2003,24(3):322-322
连续环形撕囊术可以形成光滑、完整的前囊膜开口 ,有利于白内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准确植入在囊袋内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然而 ,连续环形撕囊术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能够清楚看见晶状体前囊膜和眼底红光反射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 ,对于一些白内障 (如过熟期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等 )不能获得眼底红光反射 ,撕囊时难以辨清撕囊的边界和走向 ,较容易产生囊膜放射状撕裂、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甚至晶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本文应用晶状体囊染色剂可使晶状体前囊膜染色 ,从而增加其可见度 ,使白色白内障的连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72例。观察组36例接受微创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对照组接受大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比较2组患者3个月后裸眼视力≥0.5的案例数。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共28例优于对照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1704,P=0.0074)。结论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可减小眼球的手术性创伤,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提高视力 ,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意义。方法 :观察 4 2例 (42眼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 ,随访 1~ 2 4月 ,平均 12月。结果 :术后葡萄膜炎反应较成人严重 ,矫正视力较满意 ,>0 .3共 2 7眼。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恢复视力、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晶状体上皮细胞清除的方法预防后囊混浊.[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10只,将20眼随机分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胰蛋白酶组.晶状体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皮质,保留完整囊袋,胰蛋白酶组向囊袋内注入2.5g/L胰蛋白酶保留1min,冲洗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最后撕去前囊.对照组将胰蛋白酶换为平衡盐水,其他方法相同,术后观察后囊混浊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胰蛋白酶处理组8眼晶状体囊保持透明,后囊无混浊,2眼轻度混浊.对照组10眼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两组后囊混浊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胰蛋白酶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显著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龙开荣 《海南医学》2008,19(3):14-16
目的探讨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1眼)因外伤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导致后囊缺损,未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眼,根据不同情况,施行单纯睫状沟植入,或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术后随访3~24月。结果19例(61.29%)直接睫状沟内植入,7例(22.58%)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5例(16.13%)为单襻缝线固定,术后裸眼视力=0.3者23例(74.19%),=0.1者29例(93.55%),瞳孔圆者26例(83.87%),人工晶体位正者29例(93.55%),无一例出现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矫正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视力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和粘弹剂的使用是保证其术后效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13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囊袋张力环,对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2圆周者,将囊袋张力环用缝线固定在悬韧带离断一侧巩膜壁上,随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13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到提高,人工晶状体位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囊袋张力环可提高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的安全性,防止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前囊染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理想的晶状体前囊染色方法和染色剂 ,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应用的安全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 3种晶状体前囊染色技术 (气泡下染色法、囊膜下染色法、软贝壳染色法 )和 2种染色剂 (吲哚青绿、台盼蓝 )交叉配对 ,探讨其对眼内组织的毒性损伤作用。每只动物右眼为实验组 ,左眼为对照组 ,于术前、术后 12 h、术后 2 4h监测眼压 ,并于术后 2 4h处死动物行房水总蛋白含量测定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计数。结果 实验组均见前囊膜着色 ,使用气泡下染色法的实验组前囊膜着色较使用囊膜下染色法和软贝壳染色法的实验组颜色淡。术后 2 4h各组眼压均恢复正常 (均为 P>0 .0 5 )。各实验组房水总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均为 P>0 .0 5 )。使用气泡下染色法的实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 ( P<0 .0 5 )。使用相同染色技术不同染色剂的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利用吲哚青绿和台盼蓝溶液进行晶状体前囊染色是安全有效的。气泡下染色法由于空气泡不稳定 ,易造成角膜内皮损伤 ,且染色较淡 ;而囊膜下染色法和软贝壳染色法对眼内组织损伤小 ,染色效果好 ,是较理想的染色技术  相似文献   

11.
潘以方  聂欣 《浙江医学》1999,21(10):598-599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及超声乳化术(PHACO)中,往往因术眼前囊撕开口过大,术中玻璃体压力高及灌吸力失控等原因致晶状体后囊破损。此时如何酌情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自1994年1月~1998年11月对晶状体后囊破损的31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一或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经随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囊撕囊面积的理论根据。方法 根据简化眼光折射原理,应用几何计算方法进行后囊光斑的面积计算。结果 以直径5mm的角膜光学区面积的光线经折射后,在后囊膜上的光斑面积是直径为0.3672mm的范围。结论 结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偏心现象,认为后囊撕囊面积直径在1-1.5mm为宜,最大不宜超过2mm;过大的撕囊面积不利于后囊膜屏作用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刘刚 《中原医刊》2007,34(8):27-28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12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连续环行撕囊后植入CTR,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若晶状体半脱位〉1/2需植入固定孔型CTR,将CTR固定孔上的聚丙烯线固定于悬韧带离断一侧板层巩膜壁上。结果所有植入的人工晶体均位于正位。术后随诊3~9个月,矫正视力0、1~0.4者4眼,0、5~0.8者5眼,〉0.8者3眼。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完整,便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防止人工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白色白内障由于缺乏眼底红光反射,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囊操作较为困难。近年来为了获得大小适中的完整前囊膜环形撕囊口,有效保证术后眼内人工晶状体位置持久稳定,各种撕囊方法应运而生。然而,部分白色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囊袋张力较大,而晶状体皮质“冒烟”现象又严重影响术野的清晰度,这些因素均极易导致连续环形撕囊失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方法外伤性白内障80例(80只眼),全部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视力在0.5以上48只眼,占60%。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常出现角膜水肿、前房渗出、虹膜炎性反应。结论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术中皮质处理根据伤眼具体情况而定,后囊破裂尽可能利用残留的前后囊膜作支撑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11眼)晶状体脱位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11例11眼,其中1例手术中眼内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术后观察3年,人工晶体正位,眼压在正常范围,视力0.2~0.3;其余10例均无晚期并发症,人工晶体无偏斜。术后观察1~3年,视力1.0的2眼,0.6~0.9的7眼,0.2的1眼,0.1的1眼。结论:囊袋张力环能够保持白内障手术时晶状体囊袋的稳定性,拓宽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用范围,防止术后人工晶体偏位,有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撕开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18例(32眼)先天性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撕开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弱视训练,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3者共25眼(占78.13%);随访显示28眼(占87.50%)视轴区透明。结论后囊撕开可预防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术后应尽早行屈光矫正及进行系统正规的弱视训练以提高术眼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囊袋内虹膜型囊袋张力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先天性无虹膜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3例(6眼)先天性无虹膜眼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囊袋内植入虹膜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视力和畏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8月,4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2眼与术前相同,所有病例畏光较术前减轻,除术后轻度的前房炎症反应外,未出现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囊袋内虹膜型张力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治疗先天性无虹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晶状体半脱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各种原因引起的晶状体脱位,均影响视功能,应手术治疗.根据晶状体脱位的类型、程度、晶状体核硬度不同,手术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大于2个象限的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方式从晶状体囊内摘除、囊外摘除、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虹膜拉钩加人工晶状体的植入,但并发症较多,如角膜水肿、前房渗出及高眼压等.晶状体半脱位合并白内障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大,手术变得复杂,笔者首次采用囊袋悬吊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治疗大于2个象限的人工晶体半脱位,取得良好效果,术后并发症较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眼科对30例(30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植入CTR,随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然后在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顺利植入CTR和IOL,术后切口对合良好,无渗漏;术后1周30只眼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恢复,裸眼视力最高0.6,矫正视力最高0.8;术后1个月扩瞳后观察,30例IOL位置良好,晶状体囊袋完整,未出现囊膜收缩,囊袋口无撕裂。结论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在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CTR植入可提高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有利于术后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