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黄丽英 《吉林医学》2011,(34):7360-7362
目的:通过对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知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操作技术因素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从而使化疗药物外渗现象降到最低限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肿瘤化疗患者120例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例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患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结论:加强对化疗药外渗的认识并且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化疗药物一般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静脉输注时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干性坏死,近几年来,我院对肿瘤病人进行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宣传教育、操作等因素,我院在2006年9月份发生1例因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由于处理不及时,造成病人局部炎症、组织坏死等现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素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60-661
化疗药物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静脉输注时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严重的无菌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干性坏死。2006年—2009年,我科乳腺癌患者输注化疗药物达206例次,通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各种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化疗药物外渗,当班护士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冬梅  潘向红 《吉林医学》2010,(26):4562-4563
静脉输注是化疗给药的主要方式,药物外渗是主要并发症,特别是刺激作用较大的发疱类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功能障碍。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化疗药物划分为发疱类化疗药物和非发疱类化疗药物。发疱类化疗药物是指外渗后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等。本文通过对972例行发疱类药物化疗患者临床护理,总结了发疱类化疗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君妍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222-222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最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癌症患者的增多,化疗药物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但是化疗药物是强刺激性药物,如果使用不当,会使药物外渗于皮下组织,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造成功能障碍,严重者须经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由此可见,的合理使用化疗药物至关重要。在化疗药物的使用中,要密切观察外渗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化疗药物渗漏,注意观察对因输注化疗药物引起组织严重损伤的原因。总结2008-2009年2例患者,提出治疗措施,对发现疾病因素,药物因素,护理人员认知水平与组织损伤严重程度有关。认为发生强剌激性药物外渗后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是防止强刺激性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组织严重损伤,避免不良后果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癌症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迟发性皮肤反应,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活质量,及时有效地处理癌症患者化疗药外渗问题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1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化疗药后发生迟发性大面积皮肤反应的护理经验,患者出现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反应后,及时采取对症处理,随后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护理,患者皮肤输液反应得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化疗药物发生外渗的原因,相应的防治和护理方法。方法查阅关于化疗药物外渗损伤防治相关文献。结果化疗时可由多种原因导致药物外渗,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及护理措施,降低损伤。结论导致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存在多种,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避免发生药物外渗,在护理要点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对各类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相应的静脉穿刺技术熟练掌握,并能够积极采取化疗药物外渗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促进化疗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邱丽文 《当代医学》2012,18(12):137-138
目的观察分析我院肿瘤患者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从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肿瘤患者中筛选出60例发生药物外渗的患者,其中,男性35名,女性25名。平均年龄48.56岁。及时进行处理并观察处理后疗效,探讨其外渗原因及处理方案。结果及时处理后,化疗药物外渗并未引发严重后果。结论及时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情况,可有效地避免局部皮肤溃烂起泡及皮下组织坏死。对此,医药护理人员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102-1103
<正>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60%~78%的患者会发生化疗性静脉炎,有的甚至高达90%[1]。化疗药所致非外渗性静脉炎会造成局部红肿、疼痛、烧灼感,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护士在静脉治疗操作中带来困难。现将我院采用新型敷料治疗化疗药所致非外渗性静脉炎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化疗药物一般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静脉输注时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坏死,最近几年,我科对肿瘤病人进行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宣传教育、操作等因素,我院在2007年3月份发生1例因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360例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病人的护理,总结化疗护理经验。方法:告知化疗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合理选择静脉、对输注全程观察。结果:通过全科护士的精心护理,360例化疗患者有3人发生外渗,其余357例安全结束化疗。结论:患者在进行药物化疗时,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雪琴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7):851-851
药物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一般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静脉输注时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干性坏死。我科在2009年1月发生1例因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外渗的患者,由于处理不及时,造成患者局部炎症、溃疡等现象。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包括患者自身、药物、护理操作等三方面化疗药外渗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以及药物外渗后的处理对策,以尽量降低临床肿瘤化疗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是当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药物的特殊性及其他因素,极易导致化疗药物外渗及肝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而药物外渗是临床静脉输注化疗药物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了解化疔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通过对病人的宣教、细致的观察和护理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来预防和减少药液外渗,减轻患者痛苦。采取正确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减少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肿瘤内科化疗病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 经病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进行化疗,提高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 78例病人输注化疗药物无一例发生药物外渗.结论 肿瘤病人早期行picc置管,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玉荣 《吉林医学》2010,(25):4300-4301
目的:总结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各种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方法:回顾性总结接受化疗药物的恶性肿瘤患者562例,分析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各种因素。结果:出现化疗药物血管外渗12例。原因有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以及护理操作技术因素等。结论:只要观察细致,了解化疗药物的特性,对患者进行宣教,规范护理操作,可以预防和减少静脉输液药物的外渗,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化疗药物发生外渗后,使用硼酸对外渗部位进行外敷护理的治疗效果。方法:发现化疗患者药物外渗后,要保持镇静。若外渗情况不严重,那么停止输液,让患者平卧并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若外渗情况严重,要停止输液并用原针头最大程度地抽取化疗药物。用硼酸对患者化疗外渗部位进行外敷,并抬高患肢,防止外渗药物在体内扩散。结果: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硼酸外敷化疗药物外渗部位的总有效率为100%。且在换药次数和治疗时间上也优于对照组。化疗发生药物外渗的患者在使用硼酸外敷后痊愈。结论:使用外敷硼酸对化疗药物外渗进行护理,其临床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疗效显著、痊愈率高,有效地避免了患者因化疗药物外渗而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殷媛  郭秀玲 《中外医疗》2013,32(16):146-147
目的科学合理的运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化疗药外渗的发生。方法选取该科住院需静脉化疗的患者460例按低差别,排除干扰原则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3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化疗药外渗例数﹑范围和程度的差别。结果干预组发生化疗药外渗的例数,发生范围>3cm的例数,发生红肿,局部溃疡,坏死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渗发生范围≤3cm的例数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化疗患者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化疗药的发生率,缩小化疗药外渗发生的范围,降低其对局部组织造成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从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操作因素等方面分析化疗药物血管外渗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机会,使化疗药物外渗现象降到最低,保证化疗顺利进行.一旦发生,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化疗药物的危害,减轻患者的痛苦,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的主要途径是静脉给药。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在静脉输注时对血管组织的损伤较大。如果化疗药物渗漏到皮下组织,轻者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重者则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甚至可损伤神经肌腱,使关节功能障碍,而导致肢体功能丧失。因此,预防化疗药物外渗尤其重要。但液体外渗在临床治疗中有时难以完全杜绝,化疗药物一旦外渗,需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以减轻对皮下组织的损伤,把病人的痛苦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