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况,并明确影响“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主要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共884名3—6年级儿童,其中“留守儿童”491名。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中,“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发生率(17.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发生率(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可能与性别、年龄、学习困难程度、健康状况、母亲教育方式、老师教育方式和零花钱等因素有关。[结论]农村地区小学“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学校和家长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512名3~5岁池州市农村学龄前儿童,使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Conners 父母用量表对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学龄前儿童的31.9%,其焦虑因子得分(0.36±0.34)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0.32±0.31)(P<0.05),农村学龄前男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1±0.32)低于国内常模(0.60±0.61),女童的焦虑因子得分(0.35±0.32)低于国内常模(0.51±0.59)。主要照看人为父亲或母亲、主要照看人职业为企事业单位工作/商业服务、父母仅一方外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起始年份在2011年及之前、父亲和(或)母亲在儿童出生前开始外出打工、儿童为非独生子女、消极应对方式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因子得分较高(P<0.05)。 结论 池州市学龄前农村儿童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龄前农村非留守儿童,其焦虑水平受主要照看人类型及其职业、父母外出类型及起始年份、父母外出时儿童月龄、儿童是否独生子女、应对方式的影响,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展关于宁夏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为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某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6-15岁学生共1455名,其中留守儿童643名,非留守儿童812名。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9.1%,高于非留守儿童的16.7%(X^2=31.606,P〈0.001)。留守儿童中男、女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31.7%、2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35,P=0.098);汉、回焦虑情绪检出率分别为26.2%、4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97,P〈0.001);学龄期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检出率为24.9%,低于少年期留守儿童的32.3%(X^2=4.211,P=0.040)。留守儿童的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中,女孩在社交恐惧上得分高于男孩(P〈0.05),少年期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及社交恐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学龄期儿童(P〈0.05)。回族留守儿童在焦虑总分、广泛性焦虑、躯体化,惊恐与学校恐惧上与汉族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回族留守儿童更易出现焦虑情绪(OR=2.20)。结论:留守儿童焦虑情绪水平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水平在性别,年龄和民族上存在不同因子的差异,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湖南省农村<7岁双亲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原则,对随机选择的湖南省4县市695名<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592名对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双亲留守儿童与对照儿童的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8.7%、16.4%,低体重率为2.0%、2.2%,超重率为1.0%、0.5%,肥胖率为3.7%、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84,P=0.276; χ2=0.015,P=0.821; χ2=1.038,P=0.358; χ2=0.748,P=0.387);双亲留守儿童贫血检出率(33.4%)高于对照儿童(26.0%)(χ2=8.265,P=0.004);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较重、不贫血、不挑食、家庭人口数较多、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则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较高;母亲年龄较大及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则WHZ较低;父亲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较高;出生体重较重、散居、母亲文化程度较高,则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较高;母亲年龄较大,WAZ评分低。结论湖南省学龄前双亲留守儿童生长发育存在迟缓现象,母亲年龄较大、母亲外出务工而造成的母亲照顾缺失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自编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农村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二组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总分及部分维度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O.05),不同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有个人爱好的留守儿童之间生活质量存在差异(P<O.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因素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皖北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皖北地区临泉县2006-2009年出生的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采用整群随机选择方法确定现场调查点和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006-2009年出生儿童1 441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4.25%;留守儿童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五苗”全程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x2 =20.57、113.39、51.14、67.89、11.04,P<0.01).结论: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会对6月龄以上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影响较大;应改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留守儿童相关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两所中学的3 94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2 23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20.0%(445/2 230),性别、年级、母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环境各维度评分显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和道德宗教观等因素对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父母之间的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老师体罚、自尊评分低、消极应对方式评分高等7个因素是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和师生关系评分高2个因素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应针对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清远市清新区农村留守儿童蛔虫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清远市清新区5 817名农村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人体粪便中蛔虫虫卵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清远市清新区农村留守儿童蛔虫感染率为4.95%,2~4岁组居多。经线性趋势分析,蛔虫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χ~2=54.55,P<0.05)。幼儿园组蛔虫感染率为8.92%,检出率高于小学组(χ~2=96.93,P<0.05)。家庭月收入<1 000(元)组蛔虫感染率最高(9.12%),家庭月收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5)。看护人文化程度越高,儿童蛔虫感染率越低(χ~2=26.89,P<0.05);看护人为外/祖父母的儿童蛔虫感染率最低(2.32%),看护人做生意的儿童蛔虫感染率最高。农村留守儿童蛔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便后未坚持洗手(OR=5.47);农家肥与化肥混合使用(OR=2.75);不常穿鞋干农活(OR=3.75);砧板未分开切生、熟食(OR=4.73);蛔虫感染的认知不足(OR=4.52)。结论清新区农村留守儿童蛔虫感染率高于广东省及该省粤北山区蛔虫感染率,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rear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2006年6月~7月开展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社会、家庭及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0.
贫困民族地区农村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贫困民族地区儿童自我意识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7所农村小学2 007名学生,利用P 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自我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儿童自我意识总体偏弱,自我意识总分偏低(得分<46分)者占36.6%;自我意识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女生自我意识总分[(50.96±10.08)分]明显高于男生[(49.91±10.11)分](P<0.05),但易出现情绪问题;汉族学生意识总分及行为、焦虑、合群因子得分分别为(51.35±10.27)、(11.90±2.64)、(9.16±2.63)、(8.37±2.00)分,明显高于回族学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学生社交焦虑、同伴关系、父母关心程度、学习成绩、民族、业余爱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结论社交焦虑、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民族特征是影响贫困民族地区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攻击行为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攻击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4年11月—2015年5月,对我国5个省份农村中小学生使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忽视与虐待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纳入研究对象16 977人,其中留守儿童5 477人,占32.26%,非留守儿童11 500人,占67.74%。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70.96±16.53 vs. 69.03±16.50、13.51±4.50 vs. 13.00±4.83、12.16±3.27 vs.11.92±3.34、12.07±3.86 vs. 11.79±3.82、15.54±4.58 vs. 15.35±4.55、17.68±5.34 vs. 16.96±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同性别(男生:33.19%vs. 29.60%;女生:28.91%vs. 25.63%)、小学4~6年级(31.26%vs. 25.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安徽省长丰县以学校为单位整群抽取291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经历调查问卷对目标人群忽视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调查的2917名学生中留守儿童1694名,占学生总数的58.1%;儿童总忽视率、留守儿童忽视率、非留守儿童忽视率分别为67.4%、70.2%、63.5%.留守儿童忽视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2,P<0.000);留守儿童不同性别、年龄忽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忽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功能障碍(相对于家庭功能良好,家庭功能中度和重度障碍OR值分别为1.628和2.341)、父母外出打工时与留守儿童联系频率较低(相对于经常联系,有时联系和很少联系OR值分别为1.299和1.844)是其危险因素;留守起始年龄较早(相对于留守时年龄≥11岁,留守时年龄6~10岁和≤5岁OR值分别为0.703和0.630)对于忽视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该地区留守儿童忽视现象普遍存在,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定预防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儿童自身和家庭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社交焦虑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德州市88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得分分别为(33.59±12.56)、(15.81±4.37)、(86.96±21.97)、(2.06±0.63)分;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8、0.31,均P<0.01),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49,P<0.01);社交焦虑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58,P<0.01),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9,P<0.01);安全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36,P<0.01)。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并且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β=0.006,P<0.01)。安全感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即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会随着安全感的增强而减弱(β=0.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5岁以下留守儿童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4月从河北省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库提取农村地区所有5岁以下儿童信息(1 022人),描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两周患病就诊现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河北省农村地区5岁以下留守儿童两周患病就诊率为10.7%(29/270),低于非留守儿童的18.1%(χ2 = 6.71,P = 0.010)。双亲(OR = 7.92,P = 0.034)、单亲(OR = 6.11,P = 0.047)外出务工负面影响了留守儿童的两周患病就诊。相对于居家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距离≥3 km ,距离<3 km有利于留守儿童的两周患病就诊(OR = 0.06,P<0.001)。结论 农村地区5岁以下留守儿童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程度较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与就诊物理距离的可及性影响了该人群卫生服务需求。建议强化社会支持、合理配置农村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15.
王鑫  郭强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4):210-211,214
目的综合评价贵州省某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水平,并探讨现阶段留守儿童孤独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增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儿童孤独量表对贵州省农村1416名儿童进行现场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孤独水平;影响留守儿童孤独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及父亲文化程度等。结论为了平衡环境变化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冲击,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对其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以弥补因角色缺位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陕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早餐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修订营养改善相关国家政策、促进农村儿童身体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陕西省7个重点监测县/区,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在每种供餐模式学校中各随机选择2所小学、2所初中,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农村地区5所小学三到六年级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留守儿童基本信息;采用儿童社交交往焦虑测评量表(SASC)和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价社会交往焦虑和孤独感;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事件方面的差异及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方法 应用儿少生活事件量表,对贵州省农村1 416名儿童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4.97±16.20)分;非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分为(40.92±15.1)分,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总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这5个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父亲外出打工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年级、父亲文化程度.结论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面对各种生活中的负性刺激时,容易表现出适应不良,尤其是那些身为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儿童,他们对生活有着较高的期望,一旦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就更易出现品行、学业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选取山东省2县市9乡镇269名留守儿童及466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身高别体重(WHZ)得分为(0.29±1.87)分, 年龄别身高(HAZ)得分为(0.02±1.64)分, 年龄别体重(WAZ)得分为(0.17±1.40)分, 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为8.2%, 高于非留守儿童的4.5%(χ2=4.144, P=0.042);多因素分析显示, WH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是否吃零食与是否挑食;HA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2周患病率、家庭年总支出、父母陪伴时间以及爸爸年龄;WAZ得分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家庭年总支出、妈妈年龄、是否为贫困户、吃饭时是否需要喂, 是否不吃早饭。结论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生长迟缓问题相对突出, 父母陪伴缺失, 父母亲年龄, 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均不同程度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农村留守儿童贫血防治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利用2016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国贫困农村地区6~17岁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利用氰化高铁法检测血红蛋白的浓度,根据WHO推荐的贫血诊断标准按海拔高度调整后判定其贫血状况。利用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各类食物摄入频率。分析调查对象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率,以及贫血与各类食物摄入的关系。结果 中国贫困农村地区6~17岁留守儿童贫血率为11.6%,其中,6岁组、7岁组、15岁组以及16~17岁组的贫血率较高,分别为21.1%、18.0%、20.6%和17.3%。10~11岁、13~15岁组留守女童贫血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OR=1.34,95% CI:1.23~1.45)、初中1~3年级(OR=1.47,95% CI:1.30~1.67)和母亲外出打工(OR=1.32,95% CI:1.16~1.50)的留守儿童贫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部(OR=0.85,95% CI:0.78~0.93)、每天吃早餐(OR=0.70,95% CI:0.64~0.76)、每周吃肉类食物≥ 2次(OR=0.84,95% CI:0.75~0.93)和每天吃新鲜蔬菜≥ 2种(OR=0.85,95% CI:0.75~0.96)贫血发生的比例较低。结论 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率较高,尤其要关注青春发育初期的初中1~3年级学生,以及女童和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通过坚持每天吃早餐,膳食中增加肉类和新鲜蔬菜摄入等干预可以减少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