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9)
目的:探讨脊髓背角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在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30270 g,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术后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组(S组)和SB203580的溶媒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C组、I组、R组大鼠鞘内分别给予NS 10μl,S组和D组大鼠鞘内分别给予2.65 mmol SB203580 10μl和溶剂2%DMSO 10μl;I组大鼠在1.5%异氟烷吸入麻醉下行右侧跖底切口手术,C组大鼠不行右侧跖底手术,其余三组均在瑞芬太尼持续泵注下行右侧跖底切开手术。采用热辐射刺激仪和von Frey纤维丝分别测定双侧后爪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及机械性痛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组比较,R组、D组在术后4 h、1 d、2 d、3 d双侧跖底热刺激缩爪潜伏期、机械性痛阈值均降低,双侧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增多;与R组比较,S组双侧跖底的机械性痛阈值、手术侧跖底热刺激缩爪潜伏期值增高,双侧脊髓背角p-p38MAPK表达减少。结论:脊髓背角p38MAPK活化可能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2.
瑞芬太尼因其起效迅速和消除不依赖输注时间而广泛用于静脉麻醉,但其所诱发的痛觉过敏现象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进行研究,不仅为临床正确用药提供指导,还有助于新药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9)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发生,是一个多机制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依次发生的过程,确切机制未清。本文综述参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发生的受体机制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机制,包括α7-n Ach Rs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等新的相关受体。从受体角度探究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发生,为治疗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有效分子靶点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5.
6.
7.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4)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2δ-1蛋白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术后痛觉过敏中表达的变化。方法:体重180~220 g雄性SD大鼠6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8组(n=8):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M组);切口痛+鞘内注射NS组(E组);切口痛+瑞芬太尼+NS组(F组);切口痛+瑞芬太尼+Cavα2δ-1错义寡聚核苷酸组(G组);切口痛+瑞芬太尼+Cavα2δ-1反义寡聚核苷酸组(H组)。瑞芬太尼颈部皮下输注剂量为80μg/kg(1 ml),输注时间30 min;切口痛模型为右后足掌切口,深达肌肉层;鞘内分别注射NS、Cavα2δ-1错义寡聚核苷酸、Cavα2δ-1反义寡聚核苷酸。C、R、I和M组为实验1部分,E、F、G和H组为实验2部分。各组大鼠适应环境两天,于手术前48 h、24 h(T-2、T-1),手术后6 h,24 h,48 h(T0-2)分别使用热辐射刺激仪和von Frey纤维丝进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和机械刺激缩足阈值(PWT)测定。实验2大鼠分别于造模后6 h及24 h痛敏测定结束后进行鞘内注射。实验1和实验2痛敏测定完成后,取L4-6节段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杂交法测定Cavα2δ-1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1:I组、R组和M组的术后各时段PWL、PWT均较C组降低,且M组较I组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背根神经节Cavα2δ-1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余各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E组、F组、G组和H组的术后各时段PWL、PWT均降低,且F组、G组在T1-2较H组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背根神经节Cavα2δ-1蛋白表达水平较F组、G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Cavα2δ-1蛋白可能参与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的术后痛觉过敏的形成;鞘内注射Cavα2δ-1-反义寡聚核苷酸能延缓切口痛大鼠的术后痛敏。 相似文献
8.
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片类药物能够激活体内的促伤害机制,导致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即阿片诱导的痛觉过敏。目前它的机制并不确定,可能与中枢谷氨酸能系统活性增强、阿片受体功能改变、外周受体的作用、内源性神经肽的作用、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系统功能降低以及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成分发生变化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瑞芬太尼维持的全麻下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60例,根据麻醉诱导前15 min用药不同分为2组,A组30例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B组30例给予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观察术后15、30 min的疼痛评分和术后4、8、12、24 h的疼痛评分,病人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镇痛药物消耗量。结果 A组在术后15 min疼痛评分小于B组(P<0.05);术后4 h内A组的镇痛药物消耗量和PCA按压次数均少于B组(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相比酮咯酸氨丁三醇能更有效地抑制瑞芬太尼所致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普瑞巴林对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5~60岁,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普瑞巴林组(P组)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P组在术前2h口服普瑞巴林150mg,C组术前2h口服安慰剂作为对照。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恢复室观察时间、术中平均BIS值;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Ramsay镇静评分;患者意识恢复时的数字疼痛评分(NRS);麻醉药物用量;术后PCA芬太尼用量;并发症。结果:(1)两组术中丙泊酚总量、瑞芬太尼总量、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P组的Ramsay镇静评分(1.71±0.51)比C组(2.53±0.47)明显降低(P<0.05),意识恢复时NRS评分(2.86±0.88)比C组(6.23±1.03)明显降低(P<0.05);(3)P组患者术后1h(114.28±43.59)、2h(158.65±58.72)、4h(213.81±62.45)、8h(341.08±94.47)的PCA泵芬太尼用量比C组1h(185.93±49.77)、2h(225.64±60.85)、4h(285.49±59.14)、8h(395.44±87.99)显著减少(P<0.05);(4)P组术后24h的头晕发生率(25%)比C组(10%)明显增高(P<0.05),躁动发生率(7.5%)则比C组(37.5%)显著降低(P<0.05)。结论:术前应用普瑞巴林可有效抑制瑞芬太尼所致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2.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8)
痛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以疼痛阈值降低和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强为特征。痛觉过敏具有性别差异,在雌性群体中具有更高的发生率;此外,痛觉过敏也具有一定的基因基础;大量证据表明,瑞芬太尼、心理压力和炎症等都可引起痛觉过敏。引起痛觉过敏的机制非常复杂而且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篇综述主要从一些分子信号水平,例如过氧亚硝基、蛋白酶激活受体2、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和酸敏感化离子通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大麻素受体、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临床防治痛觉过敏的发生提供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14.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2)
目的研究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将110例需要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进行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对照组进行常规麻醉诱导,记录术后清醒拔管时间、Ramasay评分、术后24h内VAS评分、各项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氧分压、MAP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术后8h内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能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10)
阿片类药物促使中枢敏化并诱导痛觉过敏这一现象被称为阿片类药物诱导的痛觉过敏(opioidinduced hyperalgesia,OIH),该现象已经被大量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所证实。近年来,随着OIH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更新,但临床上对OIH的诊断,特别是如何区分OIH与阿片类药物耐受(opioid tolerance,OT)仍是一大难题。本文着重就OIH的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优化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脓毒症诱导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ARDS组、瑞芬太尼对照组及瑞芬太尼治疗组,每组各10只。ARDS组与瑞芬太尼治疗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射7.5 mg/kg脂多糖以制备ARDS大鼠模型,对照组与瑞芬太尼对照组大鼠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而后瑞芬太尼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注射6 h后给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04 μg/kg,ARDS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大鼠于脂多糖注射后8 h处死。取右肺予以病理学检测,取左肺上叶进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肺湿/干重(W/D)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水平的比较,并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含量及细胞计数进行检测。
结果静脉注射脂多糖8 h后,肺组织病理切片提示肺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而给予瑞芬太尼处理的动物上述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ARDS组大鼠MPO水平[(1.98 ± 0.14)U/g vs.(0.89 ± 0.12)U/g]、肺W/D比值[(8.51 ± 0.13)vs.(3.83 ± 0.08)]、TNF-α[(1 141 ± 114)ng/L vs.(186 ± 8)ng/L]、IL-1β[(1 866 ± 291)ng/L vs.(201 ± 30)ng/L]、IL-6[(528 ± 61)ng/L vs.(246 ± 35)ng/L]、BALF中蛋白含量[(0.96 ± 0.02)g/L vs.(0.29 ± 0.01)g/L]及细胞计数[(11.57 ± 1.04)×108/ml vs.(1.39 ± 0.29)× 108/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瑞芬太尼治疗组大鼠MPO水平为(1.01 ± 0.12)U/g,肺W/D比值4.05 ± 0.12,TNF-α为(573.8 ± 49.6)ng/L,IL-1β为(769.5 ± 49.8)ng/L,IL-6为(365.5 ± 35.8)ng/L,BALF中蛋白含量(0.53 ± 0.02)g/L,细胞计数为(7.57 ± 0.66)× 108/ml,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ARDS组(P均<0.05)。
结论瑞芬太尼对脓毒症诱导的ARDS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硫酸镁对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患者56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B组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硫酸镁40mg/kg,并以10mg/(kg·h)的速度输注至手术结束,A组输入等剂量生理盐水。维持麻醉:瑞芬太尼0.4μg/(kg·min),丙泊酚4mg/(kg·h)。记录术后30rain、1h、4h、12h、24hVAS评分,24h内追加芬太尼的量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30min至4h之间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停瑞芬太尼后第一次应用芬太尼的时间比B组明显提前(P〈0.05),且术后24h应用芬太尼的总量也明显较多(P〈0.05)。A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高于B组(P〈0.05)。【结论】硫酸镁可以缓解瑞芬太尼.致妇科腔镛丰来患者未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6,(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en)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切口痛+Ren组(R组),输注Ren(l.0μg/kg)4 h;切口痛+Ren+大剂量Dex组(RD1组),输注Ren(l.0μg/kg)4 h的同时给予Dex 10μg/kg负荷量,再以10μg/kg持续输注4 h;切口痛+Ren+常规剂量Dex组(RD2组),输注Ren(l.0μg/kg)4 h的同时给予Dex 5μg/kg负荷量,再以5μg/kg持续输注4 h。于术前24 h,停药后2 h、6 h、24 h和48 h(T0-T4时点)以累积疼痛评分(CPS)评估大鼠疼痛强度。最后取大鼠腰段脊髓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p38MAPK的表达。结果:R组在T3-T4时点的CPS值较I组明显升高(P<0.05),而RD1组与RD2组在T1-T4时点的CPS值明显低于R组与I组(P<0.05),RD1组与RD2组组间CPS值相比无显著差异;R组p38MAPK染色实际灰度为132.83±7.32,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RD1组为69.87±6.17,RD2组74.57±7.11,均显著低于I组(91.43±5.76)(P<0.05),而RD1与RD2两组之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C组(57.56±3.44)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机制与抑制脊髓p38MAPK表达有关,且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9.
脊髓背角核因子κB表达与佐剂关节炎大鼠的痛觉过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核因子kB作为炎症反应的启动因子,可刺激损伤部位或炎症局部基因的转录,促进炎性因子的产生,导致疼痛的发生,但其在参与慢性炎性疼痛脊髓机制中的作用目前研究甚少.目的:制备稳定的油包水剂型完全弗式佐剂单关节炎大鼠模型,并对大鼠疼痛行为学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核因子KB表达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24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完全弗氏佐剂组,每组12只.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含灭活结核杆菌的黏稠油包水型完全弗式佐剂,假手术组注射50 μL生理盐水至大鼠右踝关节腔内,观察大鼠完全弗式佐剂注射前2 d,注射后4,7,14,21,28 d的机械压痛、辐射热痛、关节肿胀周径(内外踝下缘周长)及脊髓背角核因子kB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注射3 h,大鼠右踝关节出现明显肿胀,但局部红、热不明显,注射24 h,右踝关节红肿显著且波及足跖面,并持续4周.②注射4 d~4周,大鼠右踝关节周径在较对侧及注射前显著增加(P<0.01).⑨与注射前及假手术组相比,完全弗氏佐剂组机械压痛阈值在注射后4 d明显下降,注射后21 d降至最低值(P均< 0.01);注射4 d,与注射前相比,完全弗氏佐剂组大鼠息侧辐射热痛阈值明显下降,7 d降至最低点后逐渐稳定,并持续4周(P均<0.01).④完全弗氏佐剂组大鼠患侧腰段脊髓背角Ⅰ~Ⅵ层核因子KB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证实关节腔内注射油包水型完全弗式佐剂可获得稳定的单关节炎疼痛模型,大鼠关节致炎后出现明显的辐射热及压痛痛觉过敏,且持续时间长,痛敏阈值稳定,脊髓背角Ⅰ~Ⅵ层核因子kB表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阿片类药物是目前治疗急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重要药物.然而,除了镇痛效用以外,动物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该类药物可能诱导痛觉过敏,削弱其镇痛效应,增加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的使用量.不同研究报道的阿片类痛觉过敏表现不尽相同,文章就阿片类药物诱导痛觉过敏的动物行为学表现和临床志愿者/患者疼痛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