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将早期枢纽龄为观察重点,制定脑瘫高危儿早期运动干预标准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g月~2007年12月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Gesell测评动作能DQ≤70,实际年龄≤6个月的脑瘫高危儿54例为A组;Gesell测评动作能DQ≤70,实际年龄6—12个月的患儿54例为B组进行回顾性比较,两组动作能DQ值无统计学差异。结果A组正常化率90.74%高于B组正常化率60.00%,A组脑瘫发生率9.26%低于B组脑瘫发生率40.00%。经统计学分析χ^2=13.006,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将早期枢纽龄为观察重点制定的动作能DQ≤70,发育落后≥3个月,实际年龄≤6个月的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标准,是降低脑瘫发生,提高脑瘫高危儿正常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脑瘫在婴儿期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将2005.06~2007.06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NBNA评定总分≤35分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观察两组高危因素、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及后遗症方面有无明显差异,并随机收集无高危因素组为健康组,观察三组运动发育、姿势反射建立时间的差别。结果高危因素发生情况、0-3个月出现早期症状、体征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后遗症方面干预组1岁时无一例发生脑瘫,对照组1岁时有3例诊断为脑瘫,癫痫1例,脑积水1例,白内障1例,双侧神经性耳聋1例。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腹痛为主要特征。在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过程中,患儿常因腹泻而中断康复治疗。笔者在2012年开始对住院进行早期干预的1~12月的脑瘫高危儿共92例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治疗非感染性腹泻,收到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2例患儿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住院的1月~12月的患儿,其中男54例,女38例,发病时间不相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相关的致病因素,制定降低脑瘫发生率的相关措施。方法对238例临床诊断为小儿脑瘫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瘫诊断年龄多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大于女孩,农村多于城市。脑瘫的前6位高危因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黄疸、母亲因素、多胎。结论加强孕期及围产期母婴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加强高危儿系统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是降低脑瘫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年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综合观察和分析脑瘫患儿,确定其疗效结果。方法将我院脑瘫门诊康复诊治就诊的10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综合治疗以三个月为一疗程,参照婴幼儿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作为评估指标,探讨其疗效。结果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时间越长,临床治疗效果越好。结论小儿脑病要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坚持治疗,以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早期潜能开发干预训练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潜能开发干预训练对高危儿的智能(MI)及综合发育商(DQ)的影响,以促进其智能发育减少残疾儿发生。方法对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母妊高症、高胆红素血症等高危因素儿,自1w-1月开始进行潜能开发干预训练,采用医生干预与指导家长干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每月定期测查。结果经半年训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经一年半训练与正常儿组相比(MI、DQ)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潜能开发干预训练能促进幼儿智能发育,使高危儿智能发育尽早赶上正常儿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脑瘫高危因素与脑瘫患儿智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与智力低下的关系。方法 我科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32 9名脑瘫患儿 ,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智力测验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排除贫血、营养不良、头小畸形、癫痫、视听觉障碍等影响智力的因素后 ,脑瘫单独伴有智力低下者 10 2名 ,这 10 2名患者按高危因素、临床分型、父母文化程度分别分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上述几种因素与智力低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不同高危因素中其大运动能 ,DQ差异显著 ,(P <0 .0 5 ) ,窒息组的大运动能低于早产组 (P <0 .0 1) ,高胆红素血症组DQ低于其他高危因素组 (P <0 .0 5 )。脑瘫伴智力低下者 ,其发育商的 5个行为领域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手足徐动型、痉挛型脑瘫的精细动作 ,认知、语言、社交行为明显降低 (P <0 .0 5 ) ,混合型脑瘫智测的 5个行为领域均明显下降 (P<0 .0 1) ,母亲的文化程度与患儿的语言能区相关(P <0 .0 5 )。结论 不同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类型可导致相同程度的智力残疾。  相似文献   

8.
张焕新  薛海荣  李德亮 《医学信息》2007,20(9):1690-1691
目的研究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和早期临床表现。方法将260例脑瘫患几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对两组患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进行智测,分析其病因及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对其高危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脑瘫患儿的病因和早期临床表现及头颅CT征象均不相同。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和足月儿,及时发现其早期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作出早期诊断,以便早期干预,将脑瘫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减轻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行为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套早期干预方法通过指导家长对实验组实施,另设对照组,用Gesell婴幼儿发展检查量表测出两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同阶段的行为发展商(PQ)并作比较,1岁时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较。结果:1岁时实验组各行为能区的DQ均大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正常新生儿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新生儿的实验组相比仅在语言上无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各行为能区的DQ与正常新生儿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干预能促进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的行为发展,帮助他们尽早地康复,赶上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早期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DQ值的影响。方法干预组除每天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外,训练完毕,每天给家长及学生留家庭作业,供家长在家中继续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由工作人员将训练方法交给家长,使家长在家中进行训练。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训练,干预组对患儿的智能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治疗6月、12月、18月的评测中,干预组的DQ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截止到治疗12个月时,干预组患儿DQ≤85分的患儿6例,对照组13例,经统计学处理,χ2=4.9 P(0.0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强调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56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的观察.结果 56例小儿脑瘫患儿,显效28例,有效16例,进步4例,总有效率为85.7%,其中1岁以内32岁,显效19例,有效11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96.88%.结论 脑性瘫痪及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脑瘫患儿的家庭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对于脑瘫患儿,家庭治疗相当重要,脑瘫患儿的家庭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是脑瘫运动康复中不容忽视的措施之一,是治疗师和患儿家长的共同康复任务.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内容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外,还要注意随时矫治患儿的异常姿势和体位.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和条件,脑瘫患儿为数不少,康复设施相对缺乏,这就决定了对脑瘫患儿在家庭中进行日常生活动作指导和家庭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就脑瘫患儿的家庭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知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名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培训中心有关早期干预的措施称早产儿干预组,另一组为早产儿对照组。另将30名足月健康儿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小儿及家长均参加定期的常规儿童保健门诊检查和指导,并均于1岁和1岁半时采用张家健等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评定发育商(DQ)。结果:早产儿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DQ无差别(P>0.05),这两组DQ都明显高于早产儿对照组(P<0.01)。两组早产儿1岁半时的DQ均较1岁时提高(P<0.01),正常对照组则提高不明显(P>0.05),说明早产儿在1岁至1岁半期间明发展较足月健康儿快。此外,早产儿有2例智能低下(DQ<70),早产儿干预组则没有。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4.
太原地区504例脑瘫患儿智力测试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04例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脑瘫患儿伴有智力低下:年龄越小,智力低下的程度越重。病例分析结果显示:脑瘫的病因以产时窒息占第一位,其次是早产和孕产期的因素等。病例中大部分患儿未能及时就诊或者就诊后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提示:加强孕产期的保健可减少脑瘫的发生,对家长宣传小儿的正常发育过程,培养基层医务人员普及脑瘫疾病的常识,对脑瘫患儿进行智力测验有助于脑瘫的早期发现,对降低智力低下的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童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童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在我院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90例高危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他们初始情况有专人依据52项神经运动检查方法进行评定,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待2岁时再次进行评价.早期干预组有专业的康复师进行干预治疗或由康复师为家长做指导制定训练计划,家长在家完成.而对照组没有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结果 早期干预组的脑瘫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早期干预是预防或减少高危儿童脑瘫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实施有效、系统临床及家庭早期干预对早产合并低体重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为妇产科工作者提高对围产期高危因素的认识、完善围产期保健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早产干预组、早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出生后在医院内即进行系统干预,直至12个月;早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喂养指导,三组研究对象均在3、6、12月龄采用国内标准化Gesell婴幼儿发育检查方法进行智能发育测量。结果三组小儿至12个月龄时,早产干预组各能区DQ值明显优于早产对照组(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及家庭早期干预可以有效促进早产低体重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为了预防高危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以免对将来的运动功能造成影响,以致于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及社会生存,使患儿家长能正确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使其运动功能障碍及时得到发现、诊断、干预及治疗,对本院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住院的高危儿进行了随访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于我科住院的高危儿,其中早产几41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9例,新生儿颅内出血79例,其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新生儿脑室内出血22例,新生儿脑实质出血14例,低体重儿49例,其中早产低体重儿40例,足月低体重儿9例。2.方法(1)随诊所有患儿出院后,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岁时均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儿现进乳情况,辅食添加情况,体重增长情况,双眼追光造物反应,双手活动,抬头、翻身、坐、爬以及是否可逗笑、与人“呀、呀”交流等。(2)康复指导所有从我科出院的高危儿,出院时护士均进行新生儿抚触的培训,出院后家长对患儿进行抚触治疗。对随访时发现异常的患儿,要求其必须到我院门诊随诊,由医师对其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如按照《婴幼儿运动发育量表》评估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由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0~6岁小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进行跟踪测试,定期对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及早发现发育偏离并进行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592例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儿心量表进行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等5个能区检测,并对其发育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0-6岁小儿,DQ结构:在592例小xA,,高智儿0例,占0%,中上智儿20例,占3.38%,中等智能儿407例,占68.75%,中下智能儿88例,占14.86%,低下智能儿77例,占13.01%。结论用智力测试手段检测,根据结果可以对高危儿进行旱期干预,提高高危儿的智能水平,对门诊儿童进行检测,可旱发现、旱诊断、旱治疗,提高疾病的愈后及康复。  相似文献   

19.
0岁脑性瘫痪儿住院康复与家庭训练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住院康复与家庭训练对0岁脑性瘫痪小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38例4-10个月脑瘫患儿开展Vjra法Bobath法住院治疗和家庭训练,于治疗结束后测定Gesell发育商,计算疗效率。结果:显效23全角效13例,总有效率94.7%,动作发育显著进步,其他能区也获得明显提高。结论:早期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住院治疗和家庭训练相结合是主要方法。特别是家庭训练对巩固、保持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临床路径应用于小儿脑瘫早期干预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异常。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生率为0.06%-0.59%,按我国人口推算,此类患者最低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者15万左右。脑损伤早期表现有新生儿期:痉挛,哺乳困难,哭声弱,自发活动少,易惊,好打挺;1-3个月:俯卧位不能抬头,持续哭闹,手紧握拳,不笑:4-5个月:不伸手抓物;6个月:手、眼、口协调不能完成。所以应加强对高危婴儿的医学监护,及时发现,早期干预,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提高小儿脑瘫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为了提高家长对小儿脑瘫的认识及认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使其早期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我们把临床路径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健康教育,收到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