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肝胆外科2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25例)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对照组(n=120例)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引流,对比两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可明显减少术后换药次数,促进术口愈合,减少二期缝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杨梅 《吉林医学》2014,(13):2891-2892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持续引流在预防妇产科腹部切口术后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持行腹部手术的200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切口缝合处理,实验组术后采用切口处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试验组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术后采用切口皮下置管持续负压引流可有效降低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腹部手术的肥胖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接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的病例,经引流管冲洗引流.对照组则不留置引流管,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则按传统方法予以换药.结果:对照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2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6.5天和25.5天;治疗组发生腹壁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0天和13.1天.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妇产科肥胖患者下腹部纵形切口皮下脂肪层不缝合改用皮下硅胶管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妇产科肥胖患者400例,纳入标准:1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2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3手术切口方式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其中对照组240例,观察组160例。观察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硅胶负压引流管1根,脂肪层不单独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脂肪层采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采用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装置对肥胖病人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袁东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6,(35):4997-4998
目的:观察术中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对急腹症腹部污染切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我院120例行急腹症剖腹手术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其中60例术中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引流,60例常规方法关腹。观察2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丙类切口愈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丙类切口愈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腹症腹部污染切口处预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可以有效降低切口液化及感染率,降低丙类切口愈合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自制简易引流器联合红外线照射在预防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行剖官产手术,腹部脂肪厚度≥5cm的患者107例,其中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器联合红外线照射伤口的33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应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器联合红外线照射伤口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均比对照组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简易引流器联合红外线照射可有效预防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5cm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常规缝合腹膜及深筋膜后,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皮内缝合皮肤,并间断加固,9天开始逐段拔除引流管;对照组58例,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1);观察组无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17.24%)(P<0.01);观察组未出现脂肪液化,显著低于对照组(18.96%)(P<0.01).结论:对脂肪层厚度≥5cm的患者采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龚宜 《重庆医学》2013,42(19):2274-227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球应用于肥胖女性腹部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 21例肥胖女性术后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引流的患者为引流管组,13例经腹手术肥胖女性未安置引流管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裂开及伤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管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肥胖女性腹部切口安置负压吸引球能有效减少腹部切口感染,提高切口愈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存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的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12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照组1号丝线间断缝合脂肪层。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关腹所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存在愈合不良因素的妇科腹部手术切口,在其皮下置负压引流管持续引流可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0.
赵红艳  兰彩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285-1286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传统方法防治的74例作为对照组,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切口下方脂肪层置硅胶持续负压吸引管、仅丝线全层缝合脂肪层和皮肤、腹带加压包扎治疗的79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甲级愈合77例(97.47%),脂肪液化2例(2.53%);对照组分别为56例(75.68%)和18例(24.32%)。观察组脂肪液化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硅胶管皮下负压引流能够显著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菌薇乔线以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用于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阑尾切除术患者5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66例,观察组274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放置负压引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菌薇乔线.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拆线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瘢痕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本无痛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抗菌薇乔线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可以有效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促进术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切口皮片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有潜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引流,对照组不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均用TDP照射切口。观察2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切口均甲级愈合;对照组有6例(20%)发生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切口行二期缝合。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8±1.6)、(18.7±3.3)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21.5±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皮片引流联合术后TDP照射切口,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王志坚  李娟华  何艳红  陈淑滢 《广东医学》2013,34(10):1509-151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妇产科住院的246例具有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关腹时在筋膜浅面及皮下脂肪深面间置输血器管作为引流管,以20 mL塑料注射器持续负压引流。选取同期手术的具有同样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272例为对照组,手术切口常规缝合。观察两组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脂肪液化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中横、纵切口间脂肪液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纵切口的脂肪液化率明显高于横切口(P<0.05);不同高危因素两组间脂肪液化情况比较,在高危因素肥胖、皮下脂肪过厚、低蛋白血症、糖尿病、中重度贫血、同时存在两项高危因素以上中,对照组的脂肪液化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在高危因素下腹部手术史和妊娠高血压疾病中,两组脂肪液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对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具有明显作用。该装置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成本低,易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安仙 《大家健康》2017,(10):16-17
目的:本文就负压引流在预防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120例肥胖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缝合;观察组患者60例,在进行缝合之前给予负压引流,就两组患者切口的脂肪液化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切口脂肪液化率以及住院时间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一些体型肥胖的剖宫产产妇进行负压引流,其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术后的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情况,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术后愈合速度,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简易负压引流在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缝合,观察组应用简易负压引流。对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6.8±1.4)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72%、(10.9±1.9)d ( P<0.05)。结论:肥胖剖宫产产妇应用简易负压引流,操作简单,且可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技术在预防腹部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6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患者实施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观察。结果全组60例腹部手术高危切口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皮下积液,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2±2.3)d,平均换药次数为(3.5±1.8)次,平均住院天数为(12.5±1.6)d。结论皮下可调式负压冲洗引流治疗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有效预防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切口脂肪层放置微细腹壁引流管在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愈合不良方面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12年11月200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0例.观察组在关腹时在皮下脂肪层底部、腹直肌前鞘上放置自制微细腹壁引流管,术后48h拔出.对照组不置引流管.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不愈合率0.3%,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6%(P<0.005),术后病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手术中放置微细腹壁引流管持续引流是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对预防妇科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将在我科住院的523例妇科手术患者(且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 cm),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观察组,共226例,B组为对照组,共297例;A组术中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至引流物明显减少时拔出;B组常规缝合切口,未留置引流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腹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及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二次缝合率。结果两组患者腹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A组92.47%,B组为86.5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次缝合率A组为0.88%,而B组为5.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能有效提高妇科手术切口的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二次缝合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能否促进妇产科手术切口愈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术患者中抽选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术中常规缝合切口,不留置引流管;观察组51例,术中缝合腹壁切口之后,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进行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更高,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更低,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下留置引流管能够有效促进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愈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脂肪液化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处理,对比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