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肝细胞癌(HCC)是许多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东南亚和非洲次撒哈拉是HCC高发区,每年男性新发病率为10~30/10万人,全世界HCC发病人数每年在25万~100万例,是男性第7位最常见的肿瘤.自从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VM)、抗一HCV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HCV-RNA以来,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CC病因学的作用已得到肯定.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与HCC的关系受到关注,已有许多研究报道,HCV感染是HCC发生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对65例HCC患者进行HBVM、抗HCV和HBV-DNA、HCV-RNA检测,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因重排对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CR检测基因重排对淋巴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CR和1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硝酸银染色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①对已明确诊断的标本检测,其总阳性率可达89.19%(66/74);②单纯依赖形态学诊断为淋巴瘤的蜡块组织出现基因重排的阳性率为80%(12/15),对淋巴结炎和淋巴结核的蜡块组织检测发现重排阳性的为47.22%(17/36)。结论:应用PCR法检测基因重排可作为淋巴细胞来源的良、恶性病变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3.
真核生物中存在两种主要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并发挥重要作用。一类为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另一为微小RNA(microRNA,miRNA)。miRNA是一种大小19~25核苷酸(nt)、非编码蛋白的单链小分子RNA,由具有发夹结构的70~90个碱基大小的前体microRNA(pre—microRNA)经过Dicer酶剪切加工而形成的。它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其本身不具有开放阅读框(ORF)。现就目前miRNA与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多种血清学标志物已为临床实验室所熟悉.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原因,并对病毒交叉感染的防治提出建议。方法:1997/2002年透析的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改革后2002/2007年透析的患者为实验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V,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分析两组患者乙肝丙肝的感染率、阳转率、输血例数与量的差别。结果:实验组乙肝、丙肝的阳转率和丙肝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间的输血例数和量也有明显差异。结论:隔离和减少输血等对预防院内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基本治疗手段。血液透析通过40余年的发展,至今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已经普及和成熟,成功挽救了许多尿毒症患者,使部分患者能长期存活。但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血液透析技术仍有其局限性,患者仍有较多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在接受血液 相似文献
7.
陈萍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1,24(4):306-309
CD44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由于其V区外显子选择性拼接产生多种变异体,使CD44显示出复杂的功能。CD44尤其是CD44V与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密切,在诊断、治疗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卫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9,(5)
Ki-67抗原是一种细胞核抗原,仅在增殖细胞核中表达,其单克隆抗体能标记G1后期、S期、G2期和M期细胞核,而G0期和G1早期细胞核不被标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种抗原的表达与血液系统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本文就Ki-67抗原在血液系统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此类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后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一类非编码蛋白的RNA基因,产生长度大约为19—25个核苷酸的RNA.它们被命名为微小RNA(microRNA,miRNA)。这是一类具有调节其他基因表达活性的小RNA。在生物的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这类基因的特征、生物学功能、产生与作用机制和在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的肝炎中的两大类,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均可由输血,静脉和母婴垂直传播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乙型肝炎在我国属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对肝病的慢性化,严重化,癌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对60例HBV感染者中重叠HCV感染的检测,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载脂蛋白B(ApoB)DNA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Olympus 5400检测HCV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ApoB的水平,RT-PCR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uh7和含JFH-1株HCV病毒感染的Huh7.5.1细胞系中ApoB mRNA的水平,比较两种细胞系DNA甲基化酶活性的差别,分析加入不同剂量的甲基化酶抑制剂后ApoB 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 HCV患者ApoB的水平为0.67±0.14 μmol/L,健康对照组为0.98±0.26 μmol/L,ApoB mRNA在Huh7.5.1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低于Huh7细胞,且HCV感染可以增加细胞核内DNA甲基化酶的活性,甲基化酶抑制剂能剂量依赖地促进ApoB mRNA表达.结论 HCV通过增加DNA甲基化酶活性来抑制Apo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固安县献血(浆)者HCV和HBV感染的血清学追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5年固安县献浆者中发生丙型肝炎流行。1986年初,调查了该县当年(1985年)献浆村、献浆5年村和基本无献血村的献浆者和献全血者HCV和HBV的感染状况,1990年又追踪观察。结果是1986年和1990年献浆者抗-HCV阳性率分别为64.7%和43.9%。在献浆者中ALT异常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77.5%和81.1%;ALT正常的分别为51.3%和34.3%。献浆者抗-HCV阳性率均高于献全血者和非献血成人。提出在固安县供血单位增加抗-HCV筛选献血者势在必行。另外对91例抗-HCV阳性献浆者第5年又进行了追踪观察,阴转率为30.8%,约有70%的病例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并伴有乙肝e抗原阳性,通过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到90%,围生期的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我科于2008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其它神经科疾病、非神经科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乙肝标志物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65例多发性硬化患者,71例其它神经科疾病患者和42例非神经科疾病患者分成3组,每例患者各取血液和脑脊液2ml,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统计各组的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血清中多发性硬化组的乙肝总感染率,HBsAb和HBeAg阳性率以及HI:bAg、HBeAg和HBcAb同时阳性的比例高于其它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脑脊液中三组各有8例,11例和4例患者有乙肝标志物阳性,不仅有乙肝抗体成分,也有抗原成分,但3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病毒与多发性硬化是否相关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5年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5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例中9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和(或)出现病理肝活检组织学改变。3例死亡皆因HCV复发不能控制所致。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例,HCVRNA血清滴度在治疗后1周皆明显下降。结论:HCV复发是目前肝移植术后一个普遍而又处理棘手的问题。控制并减少HCV复发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提高丙肝肝移植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 16 92例乙型肝炎感染者 (两对半中任一项阳性 )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组合分析。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检测两对半。结果表明 ,随年龄增长而由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的变化过程 ;汉族、彝族的组合较其他三种民族的组合复杂 ,8种以外组合近 7%。结果证明 ,新婚夫妇接种乙肝疫苗是一种重要预防手段 ;其次是新生儿 ;对于 5 0岁以上组可不要求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人类基因构成在种族上的不同可能导致了病毒对细胞的亲和力不同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难治性疾病。常用的保肝药可降低ALT水平,缓解症状,但易复发并且不能阻止疾病向肝硬化发展。目前主张抗病毒治疗:应用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拉米夫定对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有很好效果,但使HBeAg血清转换低;干扰素治疗近期疗效可达409/6~50%, 相似文献
20.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与肝脏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院时第一份血清,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A)测定696例乙肝患者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同步监测肝功能。结果:HBeAb与ALT呈负相关(r=-0.346,P〈0.05),HBeAg与TBIL呈负相关(r=-0.230,P〈0.05),而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与AST、PAB、ALB、PT无关。结论:不能完全以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定量来判断患者肝功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