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腔镜手术对直肠癌患者免疫平衡及CD4^+ CD45RA^+T细胞和CD4^+ CD45RO^+T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67例直肠癌患者中,33例拟进行腹腔镜手术,设为L组,34例拟进行开腹手术,设为O组.观察术前1d、术后2d、术后7d患者Th1、Th2、CD4^+ CD45RA^+T、CD4^+ CD45RO^+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L组患者术前和术后Th1、Th2、CD4^+ CD45RA^+T、CD4^+ CD45RO^+T细胞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O组术后2d、术后7d患者Th1细胞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Th2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 0.01);CD4^+ CD45RA^+T细胞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D4+ CD45RO+T细胞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对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平衡、CD4^+ CD45RA^+T细胞和CD4^+ CD45RO^+T细胞表达的影响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干扰较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应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鼠模型,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流式细胞仪分析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PCR测定Foxp3 mRNA的含量。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大鼠PBMC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P〈0.05),MLN中CD4^+CD25^+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正常(P〈0.05),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2)模型组大鼠PBMC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而MLN中Foxp3 mRN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3)模型纽大鼠肠道菌群较正常对照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的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水平及应用PCR测定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中HBVDNA滴度。结果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无症状HBV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copies/m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copies/ml)和无症状HBV携带者(7.8×105copies/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结论CD4^+、CD25+^ Tr能抑制T细胞对HBV的免疫反应;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CD4^+、CD25^+ Tr表达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6例大肠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的变化;ELISA检测同一标本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结果3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占CD4^+、淋巴细胞的比例为(6.92±1.31)%,与正常对照组(4.91±1,24)%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腺癌、7例黏液癌、9例未分化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比例分别为(6.81±1.52)%、(6.99±1.21)%、(7.08±1.1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高于对照组的(4.91±1.24)%,差异有显著性(P〈0,05)。IV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高于Ⅱ期大肠癌患者(P〈0.05)。大肠癌组外周血清中TGF—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TGF—β水平增加,CD4^+、CD25^+、CD127^lo/-Treg比例逐渐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Treg表达增高,与临床分期相关,但与组织学分类无关,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可能参与大肠癌发生。  相似文献   

6.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小鼠和健康人体中约占外周CD4^+T细胞的5%-10%,占人体外周单个核细胞的1%-2%,其通过多种途径对免疫反应具有抑制效应,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c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近年来研究发现,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ITP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征和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等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D5^+B细胞和CIM/CD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对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前后周围血中CIM/CD8比例和CD5^+B细胞的百分率和37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周围血CIM/CD8比例显著低于病情恢复期,且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CD5^+B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高峰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T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相关,而CD5^+B可能在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G—CSF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采集物的CD34^+CD61^+细胞,以探索巨核前体细胞CD34^+CD61^+亚群输注量与异基因外周血和/或骨髓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的相关性。24例不同血液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同胞、非血缘供者或单倍体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可评估的患者依移植方法不同分为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HLA全相合组采用PBSC移植方案,单倍体相合组采用PBSC+BM联合移植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样本CD34^+CD61^+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立即测定或隔夜保存后测定。结果表明,单倍体相合组输注CD34^+、CD34^+CD61^、CD34^-CD61^+细胞数中位值分别为6.24×10^6/kg(1.53—20.48)、66.19×10^4/k(8.16—493.83)、34.38×10^6/kg(14.71—109.16);HLA全相合组中位值分别为4.88×10^6/kg(1.00—8.24)、14.16×10^4/kg(11.63—96.87)和13.50×10^6/kg(1.74—35.61)。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单倍体相合组分别为18.5(11.00—29.00)和16.5(9.00—35.00)天;HLA全相合组为14.5(9.00—24.00)和10.5(6.00—37.00)天,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性,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在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对于两组中CD34^+细胞量〉2×10^6/kg的受者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析,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06)。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性明显优越于CD34^+细胞,可评估20例(r=-0.449p=0.047CD34^+细胞群),单倍体相合组12例CD34^+CD61^+亚群(r=-0.768p=0.004),HLA相同纽8例CD34^+CD61^+亚群(r=-0.747p=0.033),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输注CD34^+CD61^+亚群细胞量大,血小板的植入时间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9.
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于1995年由Sakaguehi等首次报道,将去除了CD25^+细胞的CD4^+单阳细胞过继转移给裸鼠,则裸鼠发生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而将CD4^+CD25^+T细胞CD4^+T细胞共同转移,则不发生自身免疫疾病。此研究揭示CD4^+CD25^+T细胞具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功能。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CD4^+CD25^+T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别测定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直肠癌患者Th1/Th2平衡偏移情况及CD4^+CD45R细胞的比例变化,以比较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检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和常规开腹手术2组患者术前1d、术后2、7d的外周血中CD4^+IFN-γ^+T和CD4^+IL4^+T细胞比率及IFN-γ和IL-4血清浓度,同时检测CD4^+CD45RA^+T细胞和CD4^+CD45RO^+T细胞在不同手术影响下的比例变化。结果开腹组术后2、7d的Th1细胞[(4.51±1.52)%,(7.26±2.59)%]与术前[(12.06±1.82)%]相比明显减少(P均〈0.05),Tha2细胞[(6.70±2.41)%,(6.70±2.41)%]与术前[(4.47±1.90)%]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2、7d的IFN-γ[(57.15±23.64)ng/L,(72.70±27.31)ng/L]与术前(123.47±32.52)ng/L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而术后2、7d的IL-4[(55.55±7.29)ng/L,(57.56±7.13)ng/L]与术前[(41.87±5.83)ng/L]相比明显升高(P均〈0.05);腹腔镜组Th1细胞、Th2细胞、IFN-γ和IL-4手术前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7d开腹组CD4^+CD45RA^+T细胞(35.11±7.82)与术前(31.11±6.72)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CD4^+CD45RO^+T细胞(61.21±9.13)较术前(68.11±11.42)减少(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平衡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趋化因子CCL20对小鼠胸腺CD4^+CD25^+双阳性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影响,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调控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采用14.5天龄胚鼠胸腺进行体外培养,以FACS检测不同时间点胸腺CD4^+CD25^+细胞的改变,同时计数每个胸腺小叶的细胞数变化。结果表明:体外胸腺培养的第1-6天胸腺细胞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与胸腺体内发育的第14.5、15、16、17、18、19天CD4^+CD25^+双阳性T细胞的比例、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胸腺体外培养的第1-6天,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8.29%、12.14%、6.08%、17.78%、9.06%、4.04%,占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75%、10.81%、17.20%、51.93%、61.64%、80.06%,这一发育趋势与体内结果具有一致性。在4μg/ml的CCL20干预下,胸腺体外培养的第3、6天CD4^+CD25^+胸腺细胞分别从3.24±0.18、3.96±0.24下降至1.27±0.11、1.76±0.22(p值均〈0.001)。结论:体外培养的CD4^+CD25^+双阳性胸腺细胞数量和比例变化与体内发育变化趋势一致,CCL20明显下调胸腺CD4^+CD25^+的表达,这将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特性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探讨rhG—CSF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G—PB)和骨髓采集物(G—BM)免疫学特性影响的异同。用MTT法和夹心酶联免疫复合物(ELISA)法检测G—PB和G—BM中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L-4、IFN-7的分泌,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种移植物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DC)亚群、单核细胞及共刺激分子CD28的表达。结果表明:G—PB中淋巴细胞,CD3^+、CD4^+、CD8^+T淋巴细胞,DC1、DC2以及单核细胞的含量,CD4/CD8的比值高于G—BM(P〈0,001)。G—PB的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高于G—BM(P〈0.05);每微升G—PB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4的量均明显高于G—BM,且G—PB中IL-4/IFN-γ比值小于G-BM(P〈0.001),DC2与T淋巴细胞的比值也低于G—BM(P〈0.01);而G-PB中CD4^+、CD8^+细胞上CD28表达的百分比和总体表达均高于G—BM(P〈0.001)。结论:rhG—CSF体内应用诱导G—PB和G—BM产生的T细胞免疫低反应性是有差异的,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G—PB和G—BM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和程度不同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骨髓采集物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态骨髓(SS—BM)和rhG—CSF预激的骨髓(G—BM)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记忆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CD54、CD62L和CD11a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应用后骨髓采集物中CD4^+、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记忆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49d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但在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的变化;CD54在CD4^+及其记忆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CD62L在CD4^+、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CD11a在CD4^+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rhG—CSF部分下调骨髓中CD4^+、CD8^+以及相应的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严重自体免疫病(SA ID)患者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前后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na ive T h细胞)及CD 4 CD 45RO (记忆T h细胞)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na ive T h细胞和记忆T h细胞在AHSCT诱导自身免疫病缓解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SA ID患者AHSCT前1 w及移植后1~3 m o外周血中CD 4 CD 45RA 及CD 4 CD 45RO 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na ive 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A ,记忆T h细胞表型为CD 4 CD 45RO 。分析各细胞亚群占CD 4 T辅助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并比较移植前后na ive T h、记忆T h细胞的变化。结果AHSCT后,患者外周血中记忆T h细胞显著增高,P<0.05;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细胞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AHSCT治疗SA ID患者,患者体内na ive T h细胞和CD 45RO CD 45RA 双阳性T h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这是AHSCT诱导SA ID缓解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Foxp3基因表达与CD4^+T细胞免疫活性的关系,用逆转录病毒转染Foxp3基因,在幼稚CD4^+CD25^-T细胞内强制性表达FOXP3蛋白,进而研究转染后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试验研究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是否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结果表明: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成功建立了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模型,转染后1周Foxp3阳性表达的T细胞比例为38%。强制性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可以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下调。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可以抑制树突状细胞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活化。结论: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发挥的作用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7.
摘要本研究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细胞毒T细胞亚群平衡及其活性的改变,探讨三种疾病造血异常的细胞免疫机制,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组17例、MDS组35例(其中RA19例,RAEB16例)、AML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的细胞毒性T细胞(Tc1、Tc2)以及部分T细胞亚群比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MDS-RA组Tc1、Tc1/Tc2、CD8+HLA-DR+、CD3+CD8+CD28+、CD8+CIM5RO+显著升高,Tc2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D8+CD45RA+显著减低;MDS-RAEB组Tc1、CD3+CD8+CD28+、CD8+HLA.DR+比例显著减低,Tc、Tc1/Tc2无明显变化,CD8+CD45RA+减低但差异不明显,CD8+CD45RO+显著升高;AML组Tcl、CD3+CD8+CD28+、CD8+CD45RA+、CD8+CD45RO+、CD8+HLA。DR+,Tc1/Tc2显著减低,Tc2显著上升。结论:AA、MDS不同阶段、AML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不同,在AA和MDS早期阶段,Tc1/Tc2的平衡向Tcl偏移,且伴有T细胞亚群活性增加;而在MDS晚期和AML阶段,则向Tc2偏移,T细胞亚群活性减低。前者可能与骨髓造血衰竭密切相关,而后者可能是恶性克隆免疫挑挽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microRNA(miRNA)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比较了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CD34^+CD38^+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应用FACSVantage分选流式细胞仪分选CD34^+CD38^-、CD34^+CD38^+细胞;抽提miRNA后与miRNA芯片杂交,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miRNA芯片的表达结果。结果发现,miRNA在人脐血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比在CD34^+CD38^-细胞的表达水平降低至1/2以下者共11个,表达水平升高至2倍以上者共73个,以上84个miRNA被称为“干细胞性”miRNA。经比较Georgantas等和芯片表达结果,发现有12个(14、29%,12/84)相同的miRNA。部分miRNA经历了类似于CD34在造血细胞表面的发展历程。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可寻找到新的与造血调控相关的miRNA簇及miRNA的下游靶基因。结论:“干细胞性”miRNA在正常造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miRNA的系统表达模式一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谱一造血干/祖细胞的自我更新和系列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