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期前收缩后心肌复极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47例期前收缩后心肌复极的变化情况。结果:期前收缩后伴与不伴有心肌复极异常的病因,心血管病分别为68/78例与58/169例,其中冠心病分别38/78例与18/169例,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冠心病期前收缩后T波倒置加深、ST段改变、T波改变伴ST段和/或U波异常较其它各疾病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频发与偶发室上性期前收缩及室性期前收缩所出现的各类型心肌复极异常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期前收缩后伴心肌复极异常主要见于心血管疾病,可提示为器质性期前收缩,有助于与功能性期前收缩相鉴别,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组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5~60岁。大多因发作性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头晕而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G)检查。发生ST—T改变者301例,其中单纯性ST段改变138例;单纯性T波改变163例,检出室性期前收缩(PVS)187例,房性期前收缩(PAS)195例。PAS并PVS 205例。本组均作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T波低平、负正双向、浅倒者。运动后T波均直立。有6例在运动结束后3~4分钟出现T波负正或正负双向。5~8分钟T波逐渐恢复直立。ST段下移者,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者157例,运动后ST段未继续发生改变(下移或上抬)85例。  相似文献   

3.
期前收缩后心肌复极异常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杰伟 《内科》2007,2(1):14-16
目的探讨期前收缩后心肌复极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50例期前收缩后心肌复极的变化情况。结果期前收缩伴心肌复极异常组和无复极异常组,心血管疾病分别为70/80例与58/170例,其中冠心病分别39/80例与18/170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冠心病期前收缩后T波倒置加深、ST段改变、T波改变伴ST段和/或U波异常较其它各疾病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期前收缩后伴心肌复极异常主要见于心血管疾病,可提示为器质性期前收缩,有助于与功能性期前收缩相鉴别。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 1岁。因用力时出现发作性胸骨后疼痛、胸闷而来我院就诊。常规心电图示:V4~6的ST段水平型下移0 .0 5~0 .1 0mV ,PⅡ>0 .1 1s,且呈双峰型(见图1 )。心脏彩色超声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房扩大。胸骨后疼痛时,心电图可见到Ⅰ、Ⅱ、Ⅲ、aVF导联J点抬高,V2~5导联的ST段抬高0 .1~0 .8mV ,而上述导联中,室性期前收缩的ST段表现为异常抬高,有的形成单向曲线(见图2 )。该患者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近、中段局限性狭窄75 % ,远端血流TimiⅢ级。  讨论 一般情况下,室性期前收缩的ST T改变多与QRS波群的主…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9岁,动态心电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心室率63次/min,PR间期180 ms,QRS时限140 ms,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第4个QRS波群期前出现,波形宽大畸形,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为室性期前收缩.第5个R波振幅3.2 mV,时限80 ms,左束支阻滞图形消失,ST段下降0.1 mV,T波负正双向.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左心室肥厚,ST-T改变,室性期前收缩,间歇性左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6.
非梗死性Q波与ST段抬高心电图1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静芳 《心电学杂志》1997,16(4):227-228
异常Q波与ST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表现,但并非急性心肌梗死所特有。现将我们收集的10例非梗死性Q波与ST段抬高报告如下。 10例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例,男2例,女4例,年龄19—41岁;6例均有低血压、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其中心动过速4例,心动过缓2例,舒张期奔马律4例。4例检查抗心肌抗体均阳性,心肌酶谱均增高,AST118—770U/L,CPK144—856U/L,CPK-MB45—154U/L,LDH342—980U/L;3例检查CBV-IgM均阳性,其中1例合并HAV-IgM阳性。6例抗O均<500U;血清钾3.32—4.85mmol/L。另有过敏性休克2例(其中1例男性,63岁,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发生休克;另1例女性,48岁,直肠癌根治术中输血时发生休克)、溺水1例(女性,52岁)、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女性,50岁)。 10例均有窦性心动过速,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10例均有异常Q波、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改变,其中9例有R波电压降低。除1例于入院后36h死于泵衰竭(心电图见附图)外,其余5例异常Q波与ST段抬高在3—9天内消失。2例过敏性休克和1例溺水在休克纠正后4—48h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6h后心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创伤与心电图的关系。方法选择180例脑创伤患者,男150例,女30例,年龄在13~55岁,轻型脑创伤120例,中型脑创伤60例,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120例轻型脑创伤心电图异常者39例(占32.5%),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性期前收缩4例,室性期前收缩2例,ST段下移1例,T波改变合并窦性心动过速1例。60例中型脑创伤心电图异常者42例(占7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性心动过缓12例,房性期前收缩8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2例,室性期前收缩9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ST段改变10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T波改变3例,T波改变12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1例。结论心电图改变与脑创伤的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45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钾2.10mmol/L。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窦性P—R间期0.14s,QRS波时限0.10s,V4、V5导联T波直立,V6导联T波低平,Q—T间期0.32s,室性期前收缩出现于窦性心律的U波上,形成R on 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的T波后面紧随一个较大U波,V4导联U波0.50mY,Q—TU间期0.80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③低钾血症致巨大U波。  相似文献   

9.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兔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40min心电图变化。方法 采用兔缺血再灌注模型10只,观察心电图Ⅰ、Ⅱ导联ST段、T波、QRS波群的变化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ST—T改变:9只在结扎即刻—20min ST段、T波进行性抬高,此后相对恒定;再灌注早期ST段、T被快速回落,8只20min内ST段回落>50%。②QRS波群改变:5例在缺血早期5min内出现R波增高(急性损伤阻滞),4只在缺血期出现R波降低或q波加深(其中1只R波降低同时出现终末r’波)。③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缺血期1只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再灌注期3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兔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常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增高;再灌注早期ST段快速回落,20min内ST段回落>50%,可作为免冠状动脉再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运动试验时常有室上性期前收缩出现,但其 ST 段下移的意义却未见报道。这促使我们对运动诱发室上性期前收缩和前一窦性搏动 ST 段下移以及两者差与冠心病(CAD)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方法在2200例可疑或确诊 CAD 患者的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中检出室上性期前收缩486例(22.1%),其中133例做过左室和冠状动脉造影;男101、女32例,年龄30~67(平均53.5±7.9)岁。明确 CAD 者96例为  相似文献   

11.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2.
例1 患者男性,29岁。以“意识不清,抽搐10min”为代主诉,经院前急救后转入我院心内科CCU病房。院前心电图见图1A。入院后描记心电图图1B示:恢复窦性心律.V2导联可见Brugada波.呈马鞍型的ST段抬高.伴PⅡ,Ⅲ,aVF高尖。次日后.图1C示:V1导联QRS波呈rSr’s’型,V2导联ST段明显下移。追问病史得知病前两周感冒、疲倦。入院次日查胸片示:两肺部炎性变,右肺上叶后段不张。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9×10^9/L.中性粒细胞39.7%.淋巴细胞46.0%。入院4d后转院治疗。追踪一个月后的动态心电图报告结果示:①窦性心律.心率52~125次/分;②偶发房性期前收缩;③偶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④ST—T无改变;⑤心率变异性正常。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房颤心房易颤期时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阵发性短阵性房颤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发现房颤发生前均有房性早搏出现,而且呈进行性增多,甚至呈联律;诱发房颤的房早多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收缩中期,且诱发房颤的房早 P 波落在 ST 段上及 T 波升肢时限内占87.6%。提出心房易颤期可能不在 R 波降肢至 S 波时限内,而是位于 ST 段至 T 波升肢时限内。  相似文献   

14.
1 对象 本组病人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0—65岁。是我院1995.2—5月份内科门诊病人。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ST-T改变。ST段下移≥0.05mv以上,T波倒置。动态心电图监测ST—T改变。ST段为在QRS波群的j点后水平或下垂型压低>0.1mv,二次发作是以ST段恢复至基线3分钟为间隔,T波倒  相似文献   

15.
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与左室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波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持续抬高与室壁瘤、室壁运动异常和左室大小的关系。方法 连续首次发病的 4 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发病 2周时行 12导联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分别测量心电图上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 ,左室心内膜面积指数 (ESAi)和室壁运动异常区心内膜面积 (AWMa)和室壁运动异常得分。结果 在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上 ,室壁瘤和非室壁瘤组ST段抬高程度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室壁瘤组大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5 )。室壁瘤组的室壁运动积分明显高于非室壁瘤组 (P <0 0 1) ,但AWMa和ESAi,两组均无显著差别 (P >0 0 5 )。V2导联、抬高最大的导联和V1至V6导联ST段抬高之总和 ,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显著高于室壁运动异常积分 <8分组 (P均 <0 0 1)。但入院时ESAi增大组和正常组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结论 梗死后 2周 ,心电图胸前导联持续抬高与左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的运动异常程度有关 ,它并不能帮助明确诊断室壁瘤存在 ,也与左室大小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全部病人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前2d每12h1次,以后每日1次,对第2天和第5天心电图ST段和T波方向进行仔细分析。第5天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左心室有否附壁血栓。结果:AMI后第2天ST段抬高者53例(69%),敏感性为96%,阳性预测值(PPV)为39%,阴性预测值(NPV)为96%。第2天至第5天持续ST段抬高和T波直立者,特异性为93%,PPV为71%,第2天ST段位于基线而T波倒置者无一例发生附壁血栓。结论:心电图对前壁AMI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8岁。因头晕、心悸15年。加重3d入院。查体:血压160/100mmHg;脉搏70次/分;呼吸19次/分。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0次/分,律不齐,闻及期前收缩4~6次/分。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病Ⅱ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入院后查动态心电图(图1)示:同步导联可见提早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可见期前收缩后第一个窦性T波加深、加宽、Q—T间期延长0.07s,期前收缩频发均呈单发,上述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及Q—T间期延长仅于少数期前收缩后出现。动态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偶伴期前收缩后T波改变、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1年,加重4天"入院。心电图:Ⅰ、aVL导联ST段抬高0.1mV,Ⅰ、aVL导联呈QS型,V1~V5导联呈rS,ⅡⅢ、aVF、V6~V9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V3R~V5R导联T波倒置,室性期前收缩。心肌酶系轻度升高,CK  相似文献   

19.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时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2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ST段下移不超过0.05mV;时限0.05—0.12s。  相似文献   

20.
例1 患者女,49岁。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态心电图MV_5导联(图1上)示R_(1、3、5—7)为窦性搏动,P-R间期0.14s,QRS时间0.09s,T波直立,U波融合在T波降支的中下部,Q-T-U间期0.64s。R_2为心房下部的期前收缩,其前有倒置的P'波,P'-R间期0.13s,该房性期前收缩后的窦性心搏P-QRS波群形态无改变,而T波除略增高外,在其顶峰旁还出现一个1.5mm高的波峰。波峰之后宽大畸形的R_4为室性期前收缩,其后伴有一逆行P波,为室性期前收缩逆传心房所致。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窦性P-QRS波群形态无改变,但在T波顶峰转折处又出现6mm高的波峰。两箭头所示的波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