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髓内损伤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组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根据术中所使用的髓内钉型号分为10号组:31例;11号组:32例。通过Gross方程及Nadle计算方法得出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10号组平均失血总量为(746±66)ml,11号组平均总失血量为(798±7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6±11)ml,11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40±68)ml,11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4±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 PFNA型号大小可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隐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男5例,女25例;年龄54~88岁,平均(72.3±12.7)岁。其中10例行肱骨Multiloc髓内钉固定,20例行锁定钢板(PHILOS组)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Multiloc髓内钉组随访时间为0.9~1.8年,平均1.3年;PHILOS组为1.1~2.1年,平均1.5年。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锁定钢板组比较,Multiloc髓内钉组术后第1天颈干角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ltiloc髓内钉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无差异。Multiloc髓内钉能够多枚锁定螺钉多方向、多维度固定肱骨骨折端,有效的控制肱骨骨折端的旋转,术后可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采用Multiloc髓内钉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3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44~83岁,平均(68.7±15.7)岁;其中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11例。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93.2 min(7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8.2 ml(30~200 ml)。随访时间最短13个月,最长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2.4±7.3)个月。末次随访平均肩关节疼痛评分0.47分(0~2分)。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5.7±2.9)周,肩关节活动平均活动范围:前屈140.2°,外展135.9°,内旋36.0°,外旋54.4°。术后平均Constant评分为(85.9±10.8)分,其中优11例、良17例、一般3例,优良率为9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肩袖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内固定物牢固、关节功能恢复优良,对肱骨近端Neer分型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有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II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09—2012—06收治的48例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其中25例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05组)固定,23例行肱骨髓内钉(PHN组)固定。结果PHILOS组手术时间为(110_+26)min高于PHN组(78±12)min,PHILOS组术中出血量为(96±15)ml高于PHN组(52±10)ml,PHILOS组骨折愈合为(15±4)周,高于PHN组(10±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在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HN组的外展前屈功能稍差。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在治疗NeerII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相当,但肱骨近端髓内钉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闭合性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原因及防治。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0例,均接受闭合性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分析4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40例患者手术时间40~90分钟,平均(59.1±10.4)分钟;术中出血量60~250ml,平均(75.6±10.5)ml;围手术期失血量500~1410ml,平均(610.0±100.5)ml;隐性失血100~600ml,平均(535.1±80.4)ml。输血、AO骨折分型A3型、手术类型切开性复位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分别显著高于未输血、A2型、闭合性复位患者(P0.05)。结论闭合性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原因为AO骨折分型复杂、手术切开性复位,闭合性复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隐性失血尚未得到广泛重视,对其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应用髓外固定物动力髋螺钉(DHS)和髓内固定物(PFNA、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为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DHS或PFNA、InterTan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记录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应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DHS 24例,总失血量平均为832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87 m(l22.5%),隐性失血量为645m(l77.5%);应用PFNA 38例,总失血量平均为210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23 m(l58.5%),隐性失血量为87 m(l41.4%);应用InterTan 27例,总失血量平均为1054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53m(l14.5%),隐性失血量为901 m(l85.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极易引起术后贫血,需严密监控患者的失血量。髓外和髓内固定方法的出血量基本一致,髓内固定方法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髓内固定物PFNA的操作简单,出血量相对较少,可作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老年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比较,为临床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低能量损伤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纳入69例。按照骨折类型分为股骨颈骨折组和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解剖部位以及术前合并症等基本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8)岁(男性10例,女性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5±10)岁(男性12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238.33±97.82)ml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344.80±130.01)ml,P<0.05]、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14.46±130.30)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459.73±173.34)ml,P<0.05]、显性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77.78±27.29)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60.42±51.03)ml,P<0.05]和总失血量[股骨颈骨折组:(392.24±133.62)ml;股骨转子间骨折组:(620.15±171.11)ml,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组(半髋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术)较股骨颈骨折组(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有较多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均P<0.05)。但两组内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更多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在临床诊治中,尤其需要更加重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血液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钢板和髓内钉治疗须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75例肱骨干骨折钢板或髓内钉固定患者,统计肱骨干骨折类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中失血量及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伤侧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时间.对统计结果进行t检验或Kolmogorov-5mimov检验.[结果]钢板和髓内钉可应用于各种类型肱骨干骨折固定,前者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162.11 min,后者为143.5 min,差异不显著;钢板固定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41.73 ml,术后伤口平均引流量为130.4 ml,髓内钉组术中失血225.67 ml,术后伤口引流量为67.22 ml,两项指标在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治疗方法术后骨折均愈合,钢板固定组愈合时间平均为13.58周,髓内钉固定组为12.97周,差异不显著;钢板固定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0.89分和89.69分,髓内钉固定组平均为89.70分和90.10分,两组肩关节和肘关节功能恢复没有明显差异;12例(26.67%)钢板固定患者术后出现挠神经损伤体征,1例(2.22%)发生感染,髓内钉固定组没有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I钢板和髓内钉均可用于固定各种类型肱骨干骨折.钢板固定易损伤挠神经,术中出血多,术后引流量大;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以闭合治疗为主,手术操作比较安全.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率和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采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微创治疗肱骨近端Neer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骨科和四川省骨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并获得完整随访共47例。Philos钢板组24例,其中男9例(37.5%),女15例(62.5%);Multiloc髓内钉组23例,其中男9例(39.1%),女14例(60.9%)。随访时间为1、3、6、9、12个月及>12个月,拍摄正、侧位肩关节X线片。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随访1年共获得47例完整病例纳入研究。钢板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5~3.0(2.4±0.6)个月;髓内钉组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5~3.0(2.3±0.5)个月。本研究中47例患者术后5例出现轻微疼痛,其中钢板组3例,髓内钉组2例,均口服塞来昔布后疼痛缓解。随访结果显示,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22.3±32.7)min,髓内钉组为(154.9±35.8)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2部分骨折中,髓内钉外展角度(158.0°±14.1°)比钢板组外展角度(129.6°±30.2°)高,显示2部分骨折髓内钉治疗有优势。3部分骨折中, Philos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30.4±35.3)min,Multiloc髓内钉组为(161.5±29.2)min,(P=0.024)。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及延迟愈合、肩袖损伤及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中,采用Philos锁定钢板与Multiloc髓内钉,并结合微创理念与技术,两者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髓内钉治疗比采用钢板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成熟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去处理,方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8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男37例,女44例)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术前1 d和术后1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自异体输血量等资料。根据Gross方程和Nadler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计算围手术期隐性或显性失血量占比和术前/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比;比较分析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受伤与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对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216.9±118.3)ml显著低于隐性失血量(451.4±225.9)ml(P0.05);术前隐性失血量(134.3±73.7)ml显著低于术后隐性失血量(317.1±215.7)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组显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570.2±216.9)ml和(781.9±218.9)ml,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显性失血量(361.1±189.4)ml和总失血量(581.9±248.1)ml(P0.05);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275.9±203.8)ml、隐性失血量(519.19±239.2)ml和总失血量(795.0±231.4)ml均分别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患者显性失血量(174.3±220.6)ml、隐性失血量(402.59±204.6)ml和总失血量(576.7±232.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现象不容忽视;对于高能量损伤患者应密切关注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基础疾病可能会增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2诊治的128例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70例(锁定钢板组),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58例(髓内钉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12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28例均获得随访14~18个月,平均16.2个月。与锁定钢板组比较,髓内钉组手术时间更少,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锁定钢板组与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3%,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1%,但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Neer 2、3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可靠疗效。在临床工作中,需综合考虑患者骨折情况、骨质疏松程度,以及术者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合理选择内固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植骨将患者分为植骨组(14例,采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与未植骨组(12例,单纯使用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颈干角丢失角度等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3个月。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以及颈干角丢失角度植骨组均优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不植骨,内侧柱植骨结合PHILOS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内收型骨折可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经三角肌入路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locking system,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采用经肩峰下前外侧有限切开三角肌入路PHILOS钢板治疗22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5例,Ⅳ型1例。经肩前外侧入路,于肩峰下1cm做前外侧纵行切口,长4cm,纵行分离三角肌,探及骨折,直接或间接复位骨折端。PHILOS钢板通过三角肌层下插至肱骨前外侧面,远近端锁定螺钉固定,观测术后1年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5min。术中无须输血,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2周。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0例,良9例,可2例,差1例。无一例出现腋神经损伤、螺钉松动、钢板断裂、肩关节脱位以及肱骨头坏死。结论:有限切开经三角肌入路应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复位简洁、微创、组织侵袭小的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Neer分型Ⅱ、Ⅲ、Ⅳ部分骨折中的技术应用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70例,具备完整随访资料者61例,其中男24例、女37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8.02±13.44)岁;Neer分型:Ⅱ部分骨折17...  相似文献   

15.
PHILOS 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08年1月,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干中上段骨折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54~88岁,平均71.5岁;左侧11例,右侧5例;按AO/OTA分型:CI型4例,C2型3例,C3型9例.术中记录手术总时间,PHILOS接骨板置放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健侧、患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患侧评分占健侧评分的百分比,>80%为优良.60%~80%为满意,<60%为差.结果 手术总时间为75~160 min,平均115 min;PHILOS接骨板置放时间25~45 min,平均35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25 ml,平均350 ml;住院时间为17~22 d,平均18.5 d.1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16周,平均12.1周.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拔出及断钉,患侧肱骨头较健侧无吸收、缩小征象;患侧肩关节前届上举活动度为120°~170°,平均150°.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78.5分(62~92分);患侧评分占健侧评分的百分比为75.6%~97.6%,平均87.6%;优良12例,满意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复杂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79例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交锁髓内钉与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以提高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 手术治疗 79例 ,肱骨干骨折 ,其中肱骨加压钢板内固定 5 6例 ,交锁髓内钉固定 2 3例 ,骨折均为闭合性 ,比较两种技术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疗效指标和桡神经损伤、骨不连、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钢板内固定相比 ,髓内钉内固定操作的手术时间短 (P <0 0 1) ,骨折愈合时间提前 (P <0 0 1) ,而住院时间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髓内钉内固定未发生骨不连 ,钢板有 9例出现骨不连接。暂时性的桡神经麻痹钢板与髓内钉分别为 6例、 1例 ,肩功能功能障碍分别为3例、 5例 ,所有病例未发生骨感染。结论 与钢板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治愈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胡云根  韩雷  方伟利  金波 《中国骨伤》2016,29(6):496-501
目的 :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与Gamma钉治疗伴有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和Gamma钉内固定治疗伴有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AO 31A2.2-3.3)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44例。其中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32~83岁,平均56.5岁。采用Gamma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6~87岁,平均60.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总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住院天数,术后疗效采用PPMS(Parker Palmer mobility score,PPMS)及HSS(Harris hip score,HH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Gamma钉组手术时间低于解剖锁定钢板组;解剖锁定钢板组失血量(术中+隐性失血)及术中透视次数少于Gamma钉组;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首次完全负重时间解剖锁定钢板组较Gamma钉组延长;末次随访时Gamma钉组PPMS评分(7.50±1.78)与解剖锁定钢板组(6.82±1.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1,P=0.132);Gamma钉组HHS评分(83.25±11.18)与锁定钢板组(86.14±1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3,P=0.243);Gamma钉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解剖型锁定钢板组。结论 :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伴有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可避免外侧壁再次损伤,尤其对骨折严重粉碎、髓内钉操作困难患者,同Gamma钉相比术后髋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Gamma钉,不应强调过早负重。  相似文献   

18.
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5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其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00±5.42)岁;NeerⅢ型19例,Ⅳ型12例;低能量损伤23例,高能量损伤8例.对照组24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平均(72.79±5.34)岁;NeerⅢ型16例,Ⅳ型8例;低能量损伤17例,高能量损伤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采用Neer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55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1个月.治疗组平均出血量(495.806±143.150) ml;Neer评分中的功能(22.645±2.443)分,活动范围(18.194±2.613)分,解剖(7.935±1.504)分,总分77.161±8.335.而对照组平均出血量(641.667±169.851) ml;Neer评分中功能(13.955±1.989)分,活动范围(13.083±2.165)分,解剖(5.500±1.978)分,总分58.792±7.313.以上指标比较,治疗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缝线辅助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术中出血少、复位简单有效、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的优点,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early results of a new internal locking system, PHILO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chart and radiographic review of 25 cases that had 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 (PHILOS) p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as performed. Results Of the 25 cases, 20 went to union with a mean neck/shaft angle of 127.2°. Five cases required or were considered for revision surgery for non-union or implant failure. Of the 25 implants, 4 had screw protrusion into the gleno-humeral joint, 4 had screw loosening and backing out, and 1 plate broke without further trauma.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HILOS is an effective system for providing fracture stabilisation to bony union but awareness of potential hardware complications is ess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