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7月在开封市中医院住院的210例单侧TKA患者,按照入路方法分为A组(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108例)和B组(后入路坐骨神经阻滞,102例)。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最低电流、穿刺成功率、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 h内不同时间点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和股四头肌肌力情况。结果 A组患者操作时间短于B组,穿刺深度浅于B组,穿刺成功率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和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单侧TKA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较传统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更加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胫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ilon骨折病人28例随机分为胫前外侧入路组(A组)与传统内外侧入路组(B组),每组14例。随访并分析比较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踝关节功能等指标以评价疗效。结果2组病人解剖复位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B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B组(P < 0.01)。2组病人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病人Barid-Jackson评分明显高于B组(P < 0.01)。结论经胫前外侧入路治疗关节面内侧严重粉碎塌陷以外类型的Pilon骨折,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优于传统内外侧入路,可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3.
唐巨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64-66, 70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差异。方法选取78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的39例为腰硬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39例为神经阻滞组。观察2组麻醉阻滞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麻醉前,2组病人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阻滞后,2组病人心率及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神经阻滞组显著高于腰硬组(P < 0.01)。且麻醉后2组血压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P < 0.01),腰硬组心率较麻醉前下降(P < 0.05),神经阻滞组麻醉前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麻醉后,腰硬组VAS评分明显低于神经阻滞组(P < 0.01);2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 < 0.01)。腰硬组术中麻黄碱用量、补液量均显著多于神经阻滞组(P < 0.01),腰硬组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于神经阻滞组(P < 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均可用于高龄病人股骨头置换术,2种麻醉方式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影响,其中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镇痛药物用量少,镇痛效果显著,在实际临床麻醉中应充分考虑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4.
罗方毅  黄斌  庞波  刘雪茹  徐丹   《四川医学》2018,39(6):631-63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大腿中下段旁外侧入路与经典Labat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远端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大腿中下段旁外侧入路(A组)和经典Labat入路(B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先行股神经阻滞后,再分别完成不同入路的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患者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情况,坐骨神经阻滞后起效时间,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记录入室时(T0),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时(T1),坐骨神经穿刺阻滞时(T2),喉罩全麻前(T3)几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A组患者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46±11.5)s明显少于B组(56±12.6)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识别坐骨神经A组有1例,B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效时间方面比较A组慢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持续时间方面比较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阻滞中A组在T1,T2时间点MAP和HR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过程中未见神经损伤、穿刺部位血肿、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大腿中下段旁外侧入路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成功率高,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患者平卧位,操作简便。神经阻滞过程中循环更稳定。虽然大腿中下段旁外侧入路阻滞起效时间相对较长,维持时间偏短,但是完全能够满足外科手术的麻醉需求。两种入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下高龄病人全膝置换术(TKA)的效果。方法择期单侧TKA病人6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Ⅰ级或Ⅱ级,体质量指数18~25 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神经阻滞组(GNB组),各30例。GNB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股神经穿刺点注入20~25 mL,坐骨神经穿刺点注入15~20 mL,总量不超过40 mL。术后2组行术后静脉镇痛治疗。记录病人单位时间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随访,记录2组术后恶心呕吐(PONV)和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曲马多2 mg/kg,记录2组曲马多的追加次数。术后48 h时行病人满意度评分,记录病人的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GNB组病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降低,PONV发生率及病人满意度升高(P < 0.05~P < 0.01),2组病人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用于高龄病人全麻下TKA具有良好术后镇痛效应,并可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PONV,增加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胫骨平台外侧髁劈裂骨块直视下与胫骨近端开窗撬顶两种复位方式联合MIPPO接骨板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25例,随机分为A组13例和B组12例。其中,A组采用经胫骨平台外侧髁劈裂骨块翻开直视下复位胫骨平台塌陷,B组采用经胫骨近端开槽及顶棒撬顶复位,2组均联合MIPPO技术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病人的相关手术指标。结果2组病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B组病人膝关节开始锻炼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少于A组(P < 0.01),2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即刻和术后3、6、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84.61%,与B组的9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关节HSS评分差异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方法均可有效恢复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其中胫骨近端开窗撬顶复位更加微创,有助于病人术后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肥胖病人采用俯卧位结肠镜进镜较传统体位进镜的效果。方法187例肥胖病人随机分为常规体位组(A组,90例)和俯卧位组(B组,97例),进行肠镜检查,计算进镜时间,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病人的舒适度。结果B组的进镜时间少于A组(P < 0.01),B组病人不适度评分低于A组(P < 0.01);2组一次性进镜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肥胖病人采用俯卧位结肠镜进镜较传统体位进镜可缩短进镜时间,并改善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制执笔式静脉穿刺拔针按压器(按压器)在肿瘤病人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5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4例,B组31例,C组30例。A组采用传统按压方法,拔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止血;B组采用保留刺点上方的输液贴,拔针后使用按压器按压针眼止血的方法;C组采用拔针后保留穿刺处输液贴用手指按压针眼止血。结果3组病人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与B组、C组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按压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病人瘀斑、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 < 0.05)。结论按压器应用于肿瘤病人静脉输液拔针时按压舒适、疼痛感小,止血效果好,按压时间优于传统手指按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膝关节及以下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膝关节以下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B组采用椎管内麻醉。对比两组T0、T1、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T0时,两组MAP、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1~T3时点,B组MAP、HR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 96±0. 67) d,明显长于A组的(2. 12±0. 4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老年糖尿病膝部及以下各类手术,不会造成神经干损害,无麻醉后遗症和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围术期寻找有效安全的方法 .方法 将120例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喉罩全麻组(A组)30例、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B组)、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C组)与股神经和前路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组(D组)30例,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成单侧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C组和D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明显优于A和B组(P<0.01),C组合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D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C组和D组术后镇痛明显优于A和B组(P<0.01).结论 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术中麻醉效果明显,术后镇痛好,易于实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膝部以下手术患者60例,ASA 分级Ⅰ~Ⅲ级,年龄2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 =30):A 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B 组则仅阻滞窝坐骨神经、股神经。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术毕(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 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起效时间较 B 组明显缩短(P <0.05);B 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要明显高于 A 组;且 A 组患者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较 B 组明显延长(P <0.05);A 组满意度比 B 组显著提高(P <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以下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若追加隐神经阻滞,则能缩短起效时间,镇痛更加完善,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FICNB)与收肌管阻滞(ACB)用于老年膝关节置 换术(EKR)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拟行全身麻醉下膝关节置换术的120 例老年患者分为 A 组和B 组,每组各60 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 给予神经阻滞干预,A 组于超声引导下行FICNB,B 组则行 ACB。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感觉阻滞有效率、术后不同时间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 及股四头肌肌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股神经阻滞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 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有效率均高于B 组(P <0.05);A 组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VAS 评分均低于 B 组(P <0.05);A 组术后24 h 股四头肌肌力小于B 组(P <0.05);两组术后48 h 股四头肌肌力、药物不良 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FICNB 相比ACB 用于EKR 后镇痛效 果更佳,前者术后24 h 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相对大,但术后48 h 影响减小,建议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单膝置换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全麻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随后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闭孔神经后支与前支阻滞,分别注射0.5%罗哌卡因各7.5 mL.B组使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各7.5 mL.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注药后15 min阻滞侧大腿内收肌肌力,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态与动态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A组患者的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为90.0%,显著高于B组的30.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12 h、24 h静态VAS评分分别为(2.5±0.5)分和(2.8±0.9)分,明显低于B组相应时间点的(2.8±0.5)分和(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2 h、24 h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8)分和(3.0±0.9)分,明显低于B组的(3.5±0.7)分和(3.7±0.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头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纯连续股神经阻滞比较,连续股神经置管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喉罩全麻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入院的111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喉罩全麻,B组患者复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监测指标、术后疼痛、舒适度、镇静、炎性指标、丙泊酚维持药量与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B组患者T2、T3与T4时期的SBP与MAP水平组间比较均低于A组,T3与T4时期的HR水平低于A组;术后24h与48h的VAS评分组间比较低于A组,BCS评分与RSS评分高于A组;12h、24h与48h的CRP水平低于A组;8h、2h、24h与48h的IL-6水平低于A组;丙泊酚维持药量低于A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各药物不良反应率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全麻复合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ASAⅠ~Ⅲ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静脉镇痛(A)组和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B)组各30例。记录2组静息、持续被动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肌力评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 组在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 A 组(P <0.01)。结论: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是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以下骨折患者的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组(A组)和硬膜外阻滞组(B组),每组30例。B组患者术后单次硬膜外注射2 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操作时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麻醉操作体位摆放、术后48 h疼痛强度、监测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进食的时间,术后24 h内出现并发症及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A组的术后镇痛维持时间长,明显减少麻醉操作时体位变动的疼痛。B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和A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01),有更高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论:单侧下肢骨折手术采用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可以提供完善的术中、术后镇痛,并且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股神经阻滞组(A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组(B组)。麻醉诱导完成后,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股神经阻滞,推注0.5 %罗哌卡因20 mL;随后B组通过超声引导行术侧闭孔神经阻滞,推注0.5 %罗哌卡因10 mL。术后VAS评分≥3分时行PCIA,镇痛药物为纳布啡1.5 mg/kg,剂量3 mL/h,锁定时间25 min。若VAS评分仍≥3分,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补救镇痛。记录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术后24 h和48 h纳布啡总用量、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开始使用镇痛药物的时间延长,术后24 h纳布啡总用量、术后48 h纳布啡总用量少于A组(P < 0.01);2组瘙痒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 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闭孔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镇痛中的效果优于单纯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和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1 年7 月- 2012 年11 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患者48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超声引导组(U 组,n=24) 和神经刺激器组(N 组,n=24)。膀胱肿瘤位于单侧或双侧闭孔神经支配区域,其中17 例需行双侧闭孔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操作时间及两种闭孔神经阻滞方法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U 组均为1 次尝试,N 组有18 侧为1 次尝试,13 侧为2 次尝试以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U 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N 组(P < 0.05) ;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测定的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及阻滞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痛性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 结论 与传统神经刺激器定位比较,超声引导下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试穿次数少,操作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在不同部位行中心静脉置管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择从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肾衰竭患者共117例,按置管方式不同分为超声引导组与盲穿组,再根据置管静脉的不同将超声引导组分为颈静脉置管组与股静脉置管组,最后根据超声引导下颈静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