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方法 选择老年人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52例,男345例,女307例,根据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分为不同组,在老年人发生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各组患者的病死率及NIHSS、BI量表评分.结果 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较高,而NIHSS、BI评分较低.结论 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压、血糖、血脂、血胆固醇、血管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中FLAIR血管高信号征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据FLAIR是否呈现血管高信号征分为对照组(50例、血管高信号征阴性)和观察组(50例、血管高信号征阳性).对比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分级情况、... 相似文献
3.
陆耀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10):742-745
目的旨在阐述白细胞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脑卒中患者250例,根据白细胞计数高低分成白细胞增高组和白细胞正常组,并按卒中性质、卒中部位、血肿大小、梗塞面积、以及近期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P〈0.005),而且血肿体积越大、梗塞面积越大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越高(P〈0.050)。结论白细胞在脑卒中的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卒中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越高,近期神经功能预后越差(P〈0.050),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血糖调节受损组和正常血糖组,比较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Barthel指数和90 d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3组出院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入院NIHSS评分(P0.01)。糖尿病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12.84±2.45)分,出院时NIHSS评分为(6.24±2.28)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比率为0.51±0.13,均高于糖调节受损组和正常血糖组(P0.01);糖尿病组死亡率为10%,高于其他2组(P0.01),糖尿病组和糖调节受损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正常血糖组(P0.05)。结论血糖水平能够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以及患者的预后,治疗早期进行血糖监测并进行血糖控制能够有助于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对30名健康体检者及82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C)进行了计数分析,发现脑卒中患者WBC及NC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脑出血组WBC及NC高于脑缺血组,脑卒中死亡组WBC及NC也高于存活组,上述WBC及NC增高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临床检测WBC及NC对于了解病情和预后,探索新的治疗措施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3(IL-33)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开平市中心医院内三科及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天时与健康成年人外周血IL-33的变化及差异,并将脑卒中患者根据IL-33水平从低到高排序,比较IL-33低水平组(四分位数P25以下)和IL-33高水平组(四分位数P75以上)患者治疗后第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3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IL-33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入院时平均水平(575.36±200.75)pg/mL,入院后第1天平均水平(727.13±204.96)pg/mL,入院后第3天平均水平(647.92±228.41)pg/mL,入院后第7天平均水平(639.02±185.29)pg/mL,而健康成年人平均水平为(410.32±145.5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33高水平组患者在mRs评分、ADL评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IL-33低水平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ADL评分标准下IL-33作为临床预后评价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和0.727。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清中IL-33的水平显著升高,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IL-33水平升高越显著,患者的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均于入院后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术前进行凝血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给予血管内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 d,且术后3个月NIHS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均P<0.05)。随访3个月预后不良23例、预后良好96例。单因素分析表明,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性别、吸烟、糖尿病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年龄≥80岁比例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高血压患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LDL-C和CRP为影响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亚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依据TOAST方法对缺血性卒中人群进行亚型分析,总结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因学特征。方法 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因首发缺血性卒中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300例,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依据TOAST分型标准确定每个患者所属亚型。结果 本组患者TOAST亚型的构成比例为:心源性脑栓塞12.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40.0%,小动脉卒中31.3%,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5.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11.4%。结论本组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TOAST亚型构成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所占比例高于其他4个亚型。 相似文献
11.
《Nutritio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NMCD》2021,31(11):3016-3023
Aims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serum uric acid in the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Data synthesisWe searched the databases of PubMed, Embase, and Web of Science. The literature we searched was published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atabase to January 2021. The references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were also collected. Two researchers sifted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and extracted the data. Stata 16.0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and funnel plo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ublication bias. Ten studies fulfilled the research criteria and were eventually included,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the functional outcome (OR = 0.99, 95% CI; 0.97–1.10), poor outcome (OR = 1.07, 95% CI; 0.99–1.15), vascular events (OR = 0.86, 95% CI; 0.52–1.41), and mortality (OR = 1.08, 95% CI; 0.93–1.24) related to ischemic stroke.Conclusion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IS)判断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情况,评价血管内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前行全脑DSA完成CIS,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良好预后组21例(≤2分),不良预后组25例(3分)。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毛细血管充盈、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 TICI)分级]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S对预后结局的影响。结果良好预后组与不良预后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治疗前收缩压、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机械取栓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NIHSS[(15±3)分比(19±4)分]、ASPECTS[8(7,10)分比6(5,8)分]、毛细血管充盈良好85.7%(18/21,CIS 2~3分)比44.0%(11/25,CIS 0~1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363±42)min比(398±53)min]、术后血管再通[100.0%(21/21)比68.0%(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OR=8.600,95%CI:2.670~33.800)和m TICI分级(OR=5.720,95%CI:12.170~22.300)是血管内治疗预后的预测因素。结论 CIS可用于评价脑组织灌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和血管再通良好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在血管内治疗时增加CIS评价,可作为挽救缺血脑组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血栓溶解疗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探讨一种有效的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方法 对三组犬分别给予静脉溶栓(IV)、动脉溶栓(IA)及静脉 动脉联合溶栓(IV IA),并与对照组对照,并获取相关的DSA资料、病理标本。结果 动物实验(IV组)1例部分再通,(IA组)4例部分再通,IV IA组3例部分再通,3例完全再通,再通犬梗死灶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IV IA组明显小于IA组及IV组(P<0.001)。结论 本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成功率高,梗死灶稳定,重复性好,IV IA溶栓优于其他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9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东菱克栓酶治疗组(三天连续疗法)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丹参 胞二磷胆碱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起效快,14天总有效率达88%,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而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 PA)溶栓治疗发病 6h内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共收集本院 2 0 0 1~ 2 0 0 3年 43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 ,其中 32例经静脉溶栓 ,1 1例经动脉溶栓。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溶栓前后的 NIHSS,ESS及 ADL量表评分 ,根据 3个月时的随访记录判断溶栓疗效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结果 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79.3%、90 .9% ;治愈率分别为2 7.6%、45.5% ,溶栓后脑出血率分别为 1 0 .3%、1 8.2 % ,但由于动脉组例数较少 ,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 h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低 NIHSS的患者有较好转归。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其致残率非常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生物标志物可加速明确诊断,这对指导医师选择有效治疗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与氨基酸代谢的相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卒中后氨基酸代谢物及代谢途径发生显著变化,有些氨基酸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的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变化进行综述,为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从而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开辟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AAD合并AIS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主动脉夹层均为Stanford A型,其中5例病程中未出现胸腹部疼痛,4例以突发昏迷、6例以其它神经系统症状起病。脉搏短绌(80%)、双侧血压不对称(70%)、血压正常或降低(70%)是相对常见的体征。患者分别通过CT血管成像(60%)、经胸壁超声心动图(50%)、胸部CT(30%)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头颅CT或MRI多呈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其中以右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多见(60%)。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值。1例患者接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并预后良好,其余9例仅行药物治疗,其中4例患者死亡,5例自动出院。结论:AAD合并AIS病情重,病死率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快速诊断;急诊外科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