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病人术前选择性喉镜检查替代常规喉镜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行术前喉镜检查的1906例甲状腺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声带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仅18例(0.9%)病人发现术前声带麻痹。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声音嘶哑(OR=19.094,95%CI 6.270~58.146,P<0.001)、结节位于后被膜(OR=27.976,95%CI 2.995~261.368,P=0.003)、既往有颈部手术史(OR=12.032,95%CI 2.058~261.368,P=0.006)为甲状腺术前声带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有619例(32.5%)病人至少具备1个独立危险因素,其术前声带麻痹的发生率为2.9%(18/619)。如以选择性喉镜替代常规喉镜,1287例(67.5%)病人不必行术前喉镜检查,同时未遗漏术前声带麻痹的病人。结论 甲状腺手术病人术前声带麻痹的发生率较低,可选择性针对有独立危险因素的病人行术前喉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病人胰腺手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3例行胰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50例。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胰管扩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清总胆红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12.001,95%CI 3.049~47.230,P<0.05)、病理类型(OR=1.605,95%CI 1.108~2.324,P<0.05)、胰管扩张(OR=1.177,95%CI 0.188~0.468,P<0.05)、手术时间(OR=1.641,95%CI=1.173~2.339,P<0.05)、术中出血量(OR=1.096,95%CI 1.094~1.099,P<0.05)、术前血红蛋白(OR=0.888,95%CI 0.823~0.921,P<0.05)、术前血清总胆红素(OR=1.359,95%CI 1.335~1.381,P=0.010)、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30,95%CI 1.064~1.004,P<0.05)。结论 男性、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壶腹部癌或十二指肠癌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管扩张则可减少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直肠癌保肛术后30d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接受直肠癌保肛手术的956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并发症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直肠癌保肛手术术后30d内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Ⅲ级)的危险因素。结果 956例病人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3%(60/956)。按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a级36例,Ⅲb级12例,Ⅳa级5例,Ⅳb级5例,Ⅴ级2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症(OR=1.781、95%CI为1.04~3.048、P=0.035),术前白蛋白(OR=6.979、95%CI为3.057~15.930、P0.001),术中估计出血量(OR=2.386、95%CI为1.375~4.138、P=0.002),术中输血(OR=2.698、95%CI为1.088~6.695、P=0.032)与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合并症(OR=2.051、95%CI为1.160~3.627、P=0.014),术前白蛋白(≤35g/L)(OR=4.652、95%CI为1.776~12.182、P=0.002),术中估计出血量(150ml)(OR=2.131、95%CI为1.190~3.816、P=0.011)是直肠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存在合并症、低白蛋白血症及术中出血量大是直肠癌术后30d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加以评价。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162例(164例次)接受普通外科手术(不含血管外科和肝脏外科手术)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术前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等临床数据,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来确定与主要出血事件和非出血性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162例(164例次)手术中,12例(7.3%)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27例(16.5%)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7例(4.3%)病人围手术期发生Ⅲ级并发症,1例(0.6%)病人死亡(V级)。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相比,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25.0% vs. 4.9%,P = 0.007),非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 vs. 16.7%,P=1.000)。围手术期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因素包括急诊手术[比值比(OR)=6.455,95%置信区间(CI) 1.672~24.472,P=0.008]、手术时间 ≥ 60 min(OR=14.989,95%CI 1.683-2015.140,P=0.009),以及主动脉瓣膜置换(OR = 3.408,95%CI 1.001-12.191,P=0.050)。术后发生非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是胃肠道手术(OR = 4.323,95%CI 1.740-11.629,P = 0.002)和房颤(OR=2.717,95%CI 1.053-7.022,P=0.037)。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可以安全的接受普通外科择期手术,而且,只要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栓治疗管理,急诊手术的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同样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相似文献   

6.
吴松  胡宪文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10):1045-1049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行骨科、妇科、胃肠外科手术的患者332例,男123例,女209例,年龄≥80岁。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分为两组:严重并发症组和对照组。记录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手术和麻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有43例(13.0%)患者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严重并发症组BMI和术中最低MAP值明显降低,ASA分级、改良Goldman分级、合并控制不良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手术开始时间明显延迟(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BMI降低(OR=1.145,95%CI 1.042~1.261,P=0.016)、ASA分级升高(OR=3.587,95%CI 1.210~10.632,P=0.021)、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OR=7.175,95%CI 2.355~21.861,P=0.001)、控制不良的糖尿病(OR=2.202,95%CI 1.041~4.657,P=0.039)、手术开始时间延迟(OR=2.611,95%CI 1.242~5.491,P=0.011)和术中最低MAP值降低(OR=1.068,95%CI 1.116~1.119,P=0.009)。
结论 高龄患者择期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降低、ASA分级和改良Goldman分级升高、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手术开始时间延迟、术中最低MAP值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胃肠道肿瘤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老年患者343例,男251例,女92例,年龄65~85岁,ASA Ⅰ—Ⅲ级。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两组:AKI组(n=63)和非AKI组(n=280)。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年龄、心功能分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蛋白血症、术前1周贫血程度,手术类型、术前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酸和尿素氮水平、术中和术后转归等情况。单因素分析后将P<0.1的变量纳入二元逻辑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AK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Medcalr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结果 有63例(18.4%)患者发生术后AKI。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AKI组比较,AKI组年龄明显增大,心功能分级明显升高,术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蛋白血症、轻中度贫血比例明显升高(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压(OR=2.119,95%CI 1.181~3.800,P=0.012)、冠心病(OR=2.931,95%CI 1.024~8.386,P=0.045)、低蛋白血症(OR=2.640,95%CI 1.107~6.295,P=0.029)、轻度贫血(OR=3.890,95%CI 1.922~7.875,P<0.001)、中度贫血(OR=3.089,95%CI 1.437~6.637,P=0.004)为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根据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术后AKI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40(95%CI 0.690~0.785,P<0.001),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56.1%。
结论 术前存在高血压、冠心病、低蛋白血症、轻中度贫血为胃肠道肿瘤手术老年患者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76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血清肿分为血清肿组(n=56)和无血清肿组(n=1620),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症(OR=1.499, 95%CI: 1.152~5.897,P=0.012)、疝分型(OR=6.599, 95%CI:1.876~14.183,P<0.001)、疝囊直径(OR=1.461,95%CI:1.088~5.811,P=0.002)、手术方式(OR=2.152,95%CI:1.166~7.801,P=0.006)及疝囊离断(OR=3.886, 95%CI: 1.361~11.129,P<0.001)为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合并症、疝分型、疝囊直径、手术方式及疝囊离断为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并发血清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个体化治疗及精准解剖防治血清肿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 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Ⅰ~Ⅲ期胃癌病人癌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能够辅助临床预测癌结节发生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 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70例Ⅰ~Ⅲ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在R软件下按照3∶1 的比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654)和验证集(n=216)。通过 Lasso 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利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由验证集评估预测癌结节发生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 870例病人中,癌结节阳性病人121例,阴性病人749例,癌结节阳性病人在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方面均劣于阴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 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1.363,95%CI 1.172-1.584)、CEA(OR=1.041,95%CI 1.004-1.078)、CA19-9(OR=1.007,95%CI 1.003-1.011)、pT分期(OR=2.229,95%CI 1.397-3.557)和pN分期(OR=1.639,95%CI 1.271-2.113)是胃癌病人发生癌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利用上述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癌结节发生的AUC为0.865(95%CI 0.826-0.904),验证集中为0.858(95%CI 0.783-0.912)。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校准曲线均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的结果显示阈值概率在1%~99%时使用该模型预测癌结节发生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 用肿瘤大小、CEA、CA19-9、pT和pN分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发生癌结节高危胃癌病人的识别和筛选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为医院相关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χ2检验分析53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HAP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共89例发生HAP,感染率为16.70%;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患者年龄、手术类型、麻醉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植入物、应用抗菌药物、术前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及全部住院天数(P均< 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 4.08,95%CI:2.18~7.65)、ASA评分(OR = 4.44,95%CI:2.06~9.59)及全部住院天数(OR = 2.90;95%CI:1.21~6.97)是HAP的独立危险性因素;而择期手术(OR = 0.54;95%CI:0.30~0.97)及使用抗菌药物(OR = 0.31;95%CI:0.12~0.79)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针对危险性因素做好有效的预防是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的广泛应用,由甲状腺手术引起的喉返神经损伤,尤其是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1],但喉返神经损伤仍是甲状腺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在甲状腺围手术期,准确评估声带运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喉镜检查来观察声带运动,并作为诊断声带麻痹的金标准~[2]。但由于喉镜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及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行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对列研究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9%(11/92)和18.5%(17/92)。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由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的主刀医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三个因素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胆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4.782(1.176~19.439),P=0.029;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5.743(1.535~21.481),P=0.009;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例:OR(95%CI)4.693(1.251~17.612),P=0.022],同时上述三个因素也是术后胆总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OR(95%CI)3.455(1.147~10.406),P=0.028;胆总管直径<1 cm:OR(95%CI)4.667(1.500~14.518),P=0.008;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操作例数<30:OR(95%CI)3.094(1.049~9.121),P=0.041]。结论 合并糖尿病、胆总管直径<1 cm、主刀医师经验不足(操作例数<30例)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发生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糖尿病或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应避免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学习曲线内的主刀医师应采取合理的胆总管一期缝合方式以避免术后胆瘘及胆总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甲状腺髓样癌(MTC)病人的预后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5-01—2021-03-3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7例首次行甲状腺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经病理科诊断为MTC的病人资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MTC病人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无复发生存率进行估计,绘制无复发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对无复发生存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137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29(1~108)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0.6%。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有无远处转移(P=0.049)、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2)为影响MTC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无复发生存曲线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远处转移(χ2=15.59,P<0.0001,HR=4.662,95%CI 1.049-20.73),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χ2=16.96,P<0.0001,HR=4.775,95%CI 2.269-10.05)。结论 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和有无远处转移为影响MTC病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发生侧区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对预测MTC病人术后复发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高危复发因素,以及具备不同高危复发因素时的对应手术处理原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中发现喉返神经受侵的2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喉返神经受侵的局部进展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高危复发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评估其预后。结果 274例病人中,女性199例(72.7%),男性75例(27.3%);年龄≥55岁病人211例(77.0%)。术后随访24~1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个月。274例病人中,28例(10.2%)发生复发或转移;8例(2.9%)死亡,其中3例(1.1%)死于复发或转移,5例(1.8%)死于其他疾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N分期、术前声带麻痹是喉返神经受侵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5岁(OR=3.087,95%CI 1.525-6.247,P=0.002)、淋巴结转移数目≥...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明确独立危险因素,为颈椎前路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共8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7月15日,搜索关于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定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方式、评估时间及危险因素),通过Stata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其中队列研究4篇,病例对照研究25篇,所有文献均为高质量研究,包括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患者89571 例,对照组3092967例。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93,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067~1.120]、女性(OR=2.419,95%CI:1.654~3.539)、糖尿病(OR=2.733,95%CI:2.240~3.333)、病程(OR=4.259,95%CI:2.458~7.381)、手术节段数量(OR=1.791,95%CI:1.718~1.868)、手术节段位置(OR=2.332,95%CI:1.812~3.003)、手术时间(OR=1.434,95%CI:1.110~1.852)、钢板内置物(OR=2.188,95%CI:1.413~3.175)及翻修手术(OR=2.687,95%CI:2.316-3.119)与颈椎前路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相关,而吸烟(OR=1.323,95%CI:0.852~2.056)、高血压(OR=1.006,95%CI:0.591~1.713)、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037,95%CI:0.929~1.159)、颈椎间盘置换(OR=0.577,95%CI:0.085~3.943)、C2-7角度变化(difference between postoperative and preoperative C2-C7 angle,dC2-7)>5°(OR=1.716,95%CI:0.925~3.183)等因素与其不相关。结论:女性、高龄、术前病程长、合并糖尿病、双节段或多节段手术、高位颈椎手术、手术时间长、使用钢板及翻修手术的患者颈椎前路术后更易发生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瓣膜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349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1 349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AKI发生率为2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增加1岁(OR=1.05,95%CI 1.03~1.06,P0.001)、糖尿病史(OR=2.11,95%CI 1.22~3.68,P=0.008)、贫血(OR=1.50,95%CI1.05~2.21,P=0.026)、术前血清肌酐(Scr)值每增加1mg/dl(OR=1.01,95%CI 1.01~1.02,P=0.001)、手术时间每增加1h(OR=1.28,95%CI 1.15~1.41,P0.001)、术中输注血浆(OR=1.50,95%CI 1.14~1.97,P=0.004)是心脏瓣膜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肺转流下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史、贫血、术前肌酐高、手术时间长以及术中输注血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4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8例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42%。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R)=3.934,95%可信区间(95%CI):1.431~9.478]、吸烟(OR=3.256,95%CI:1.204~8.863),术前合并糖尿病(OR=4.835,95%CI:1.454~11.562),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6.714,95%CI:1.528~13.762),肿瘤位于胸上段(OR=4.346,95%CI:1.447~10.382),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OR=3.977,95%CI:1.344~9.896)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中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OR=0.273,95%CI:0.194~0.875)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通过分析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现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