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以往,从针刺对脑血管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大都是通过脑血流图的变化进行观察的,不但有结果不同的报告,而且对脑血流图方法本身尚存在不同的意见。80年代初,日本开发研制的超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出血急性期脑血流量改善程度的时效关系,确定针刺治疗脑出血介入的最佳时间。方法将30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常规治疗,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针刺介入时间分别为发病24 h、72 h、1星期和2星期。各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量脑血流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相应的动脉指数)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2组、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3组和治疗4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各项指标差值与治疗4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在脑出血急性期的介入时间越早,对脑血流量改善程度越显著,提示在脑出血早期即应给予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刺百会穴对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测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及头穴针刺后局部脑血流量和神经功能症状的变化。方法 应用L S-III型组织血流测定仪 ,选用临床上治疗脑出血常用的“百会”穴。结果 实验大鼠造模组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对比不同时刻局部脑血流量均明显下降 ( P<0 .0 1) ,而造模组与针刺组对比即刻局部脑血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 1h,4h局部脑血流量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另外造模组与针刺组对比神经功能症状在 1h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经相关分析可见 1h局部脑血流量与神经功能症状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下降 ,经百会针刺后局部脑血流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的改善 ,神经功能症状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脑血流量异常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大量临床试验及报道表明:针刺通过调节血液流变学,调节血脂,调节神经递质、促进微血管再生及侧枝循环建立、调节血管舒缩物质的水平等多种途径改变脑血流量,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  王进 《中国中医急症》1997,6(6):246-247
本文报告采用头针结合体针配合电针疗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CBF)治疗前后对比观察P<0.01,有显著变化。治疗前,33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CBF低于45ml/100g/min,22例低于40ml/100g/min,15例低于35ml/100g/min。治疗结果:33例患者中有16例CBF低于45ml/100g/min,8例低于40ml/100g/min,4例低于35ml/100g/min。具体数据经统计处理显示:针刺对本病患者CBF有良好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6.
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张明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110032)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创立的诊疗方法[1],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治疗,疗效显著[2].脑血流量是反映大脑供血状况的直接的客观指标。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量较正常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凝血功能与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卒中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凝血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情况,并检测两组相对脑血流量(rCBF);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凝血功能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TT、D-D、rCB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ASL正常灌注例数6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灌注数52例(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APTT、D-D及rCBF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一定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干预脑血流低灌注症状,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及干细胞增殖,加快神经损伤修复,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针刺法对多发梗死性痴呆(MID)模型大鼠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栓子造模组(60只)。栓子造模组大鼠通过右侧颈外动脉缓慢注入栓子盐水溶液0.3ml造模,7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MID模型大鼠,并将造模成功的30只M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非穴组各10只。针刺组取膻中、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和血海进行针刺;非穴组取双侧胁下非穴处进行针刺;其余组采用相同的捉抓刺激。针刺21d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脑血流测定仪检测各组大鼠注入麻醉剂10、30、50min后脑皮层的CBF。结果模型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脑皮层CBF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针刺组和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CBF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针刺组大鼠麻醉后各时间点CBF亦明显高于非穴组(P<0.01)。结论 MID模型大鼠脑皮层CBF降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组穴针刺法可增加MID模型大鼠CBF,其可能是治疗VD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Ca2+超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痉挛,侧支循环的机能和状态严重影响缺血脑组织的命运,血管新生促进脑血管微循环恢复,能有效挽救脑组织,保护神经元,增强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运重建对大脑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组织损伤修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证实,针刺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血管痉挛和促进血管新生等方面改善脑卒中后血流供应。本研究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损伤机制及针刺干预研究现状展开综述,为发挥针灸治疗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非针刺组、非穴组、内关组,后两者又按60次/分钟、120次/分钟、180次/分钟各分3组。针刺每次行针5秒钟,每天2次,共3天。观察指标为脑血流量、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和脑组织微血管数。结果:针刺内关穴比非穴能明显提高MCAo模型大鼠脑血流量,扩张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内关120次/分钟组、180次/分钟组与60次/分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提高MCAo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且其提高脑血流量作用可能与扩张软脑膜微循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有关。与非穴相比,针刺内关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作用具有特异性且与不同针刺频率有关,在行针时间为5秒前提下,120次/分钟、180次/分钟比60次/分钟频率针刺更能提高其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是唯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的药理学治疗。静脉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在脑卒中后只有最多4.5 h治疗时间窗,限制溶栓药物的使用。针刺疗法长期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急性期/超早期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脑局部循环障碍与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炎性损伤。文章综述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介入治疗及在溶栓过程中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特别是针刺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提供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针刺加内科一般治疗,对照组用内科一般治疗。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4星期后评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内皮素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比较,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并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内皮素l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冰刺激、电刺激等西医疗法被视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常规疗法,但其效果不尽人意。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治疗以其安全性高、疗效显著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脑卒中诸多并发症,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笔者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进行回顾,以期明确针灸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偏头痛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Deng ZQ  Zhao L  Li Y 《针刺研究》2010,35(4):315-318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近年,学者们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许多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从对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的抑制、改善脑微循环、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等方面综述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关机制,并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从针刺对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早期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90例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针刺组,每组各45例。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对两组进行组间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急性期针刺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血脂与血流变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早期介入治疗中风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的致残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虎  张大尉  王新伟 《河北中医》2011,33(9):1349-1350,1374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易化技术对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107例急性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在急性期采用常规处理的同时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易化技术疗法.2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以简式Fugl - Meyer(FMA)评测患...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针灸独具特色。本文对近年中英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文献进行归纳,分别从阴阳、脏腑、经络、气机开合等方面进行辨证、选择不同的针灸方法均取得一定疗效,但总体在实验设计、方法学上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针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在卒中方面已被广泛推广应用。现有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且经济方便,普遍为患者所接受。本研究分别从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个阶段,对近3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和对比各针刺疗法的研究近况,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偏瘫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除给予常规的治疗外,同时进行针灸治疗。结果:两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瘫痪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灸治疗可全面提高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