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急性肺栓塞发病率高,症状的不典型性容易引起误诊。诊断和危险分层决定了急性肺栓塞的治疗策略。抗凝和系统性溶栓是几十年来的主要的治疗选择,腔内介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中。尤其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病人,可能可以达到降低病人的总体风险,改善预后的作用。仍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研究数据提供更多临床证据完善相关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肺栓塞(PE)是常见的呼吸和心血管急症之一。对于所有PE病人都应尽早进行危险性分层(1C)。溶栓治疗仅用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且没有出血风险的高危肺栓塞病人,是肺栓塞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PE病人,不推荐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预防复发,出血风险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肺栓塞病人,在肺栓塞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虽然溶栓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效果优于抗凝治疗,但这种优势仅体现在最初几天之内,1周后溶栓和肝素抗凝在解除血管阻塞和改善右室功能(RVD)方面疗效没有区别。妊娠合并肺栓塞、肿瘤合并肺栓塞、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及右心血栓等特殊情况下的肺栓塞在抗凝治疗方法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目前外科临床不重视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及术后滥用止血药的状况,提出对肺栓塞中、高危病人实施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法根据我科2005年诊治的急性肺栓塞5例的诊疗体会制定常规,对2006年1月~2007年5月胃肠道恶性肿瘤大手术后肺栓塞中、高危病人共38例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急性肺栓塞5例中,死亡3例,存活2例,Wells及Wicki评分均为高危;中、高危病人38例中,并发出血1例,无肺栓塞病例。结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大手术后肺栓塞中、高危病人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4.
外科手术后肺栓塞1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006年 10月至 2010年 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科13例术后肺栓塞病人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的经验。 结果 13例中10例明确诊断,3例误诊。10例存活,3例死亡。2009年8月始对术前肺栓塞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以上的病人,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无肺栓塞新发病例。 结论 普外科手术后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对可疑病例应力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前对病人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时最紧迫的目标是预防肺栓塞、降低死亡率,其次是局限血栓范围、减轻症状、预防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应该即刻开始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或逐渐过渡到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维持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复发,但存在出血的风险,因而应根据静脉血栓复发和出血的风险,进行抗凝治疗时限的临床抉择。例如无诱因的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病人的静脉血栓复发风险较高。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出血风险较高的病例选择短期抗凝治疗;对无诱因的静脉血栓复发病例或有确认长期存在危险因素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如癌症、抗凝血酶缺乏等,选择长期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6.
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右肺动脉切开治疗急性肺栓塞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2例手术成功治疗的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过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使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痊愈出院。结论:手术切开左右肺动脉取出血栓是一种新的抢救方法,术前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术后呼吸道护理、抗凝剂合理应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急性肺栓塞取栓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rTPA是一种糖蛋白,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多用于急性冠状动脉阻塞、肺栓塞及脑卒中的溶栓治疗.2007至2008年间我们尝试应用rTPA治疗3例急性血栓性机械瓣功能障碍病人,均取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折并发肺栓塞的防治策略,为提高骨折并发肺栓塞的防治率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总结21例资料完整的骨折并发肺栓塞病人,分析其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防治策略.[结果]21例病人中,3例住院期间因肺栓塞死亡,其余18例治愈出院随访至今效果满意.[结论]骨折病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重视不够,漏诊率较高.早期正确诊治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肺栓塞发生的经验。结果 15例均明确诊断,11例存活,4例死亡。对术后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无新发肺栓塞患者。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肺栓塞几率较高,病死率较高,对可疑患者要早期明确诊断、预防。术前进行肺栓塞风险评估。中度风险以上患者及早抗凝预防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欠佳,治疗后易留下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人适宜手术疗法[1]。而Greefield等[2]认为,若本病未经治疗,90%将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Juhan等[3]认为,急性DVT行静脉取栓治疗比静脉肝素或全身溶栓治疗更有效。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技术已开始应用于DVT的治疗,尽管这些技术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有一定风险,且远期疗效还有待继续长期观察,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明显显现。1CDT概述急性下肢DVT的主要危害是发生肺栓塞造成肺动脉高压或死亡;静脉阻塞与瓣膜破坏造成远期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因此,急性期正确、及时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传统单纯抗凝治疗仅6%急性下肢DVT患者10天内血栓可基本溶解,40%患者下肢血栓可能蔓延[4],5年随访显示,95%患者患肢肌肉泵功能衰竭与近段深静脉瓣...  相似文献   

1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其基础治疗为抗凝。对于VTE风险评估中高危而且没有出血风险的病人推荐进行预防性抗凝。已经发生的VTE在评估低出血风险后更加需要进行长期治疗性抗凝。常见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为代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磺达肝癸钠和阿加曲班。不同抗凝药物有各自的适应人群、注意事项和推荐剂量。对于血栓复发风险高的病人建议延长抗凝。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腰椎疾病 ,经手术治疗解除压迫 ,是可靠、常见的治疗方法。关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报道很多 ,但有关并发急性肺栓塞导致死亡的临床报道罕见。本科于 2 0 0 3年 11月 5日收治 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病人 ,术后并发急性肺  相似文献   

13.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需采用胆囊切除手术来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和急性胆囊炎发作,但对胆囊切除的时间尚存在争议。早期胆囊切除术对病人的打击较大,且胆囊局部炎症严重,影响胆囊的顺利切除,而延迟胆囊切除术则可能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复发风险[1]。国内外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均指出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宜在同期住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致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明确诊断的27例创伤后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27例创伤后急性肺栓塞患者占总患者的O.8%,经过治疗后死亡6例,占22%。结论年龄大于50岁,长期吸烟,有高血压病史,创伤合并骨折与肺栓塞发病相关;D-二聚体检查可以作为肺栓塞的筛选检查,增强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急性呼吸衰竭(ARF)治疗过程中的肺部并发症有:肺栓塞、肺气压伤、肺间质纤维化和肺炎。这些并发症可因SwanGanz导管、气管内插管、气管造口和通气机而引起。肺外并发症有:胃肠道出血、肾衰、感染和血细胞减少等。这些并发症多数是可预防的。一旦出现并发症,要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这样ARF的成活率可获保证。肺部并发症肺栓塞是危重病人常见严重并发症,但因体征、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肺扫描等无特殊改变,故诊断较难。因此在呼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6月至 10月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 2例急性暴发性肺栓塞急诊取栓手术。术后各项检查证明手术治疗成功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例 1 男 ,38岁。胸闷、气短 2周 ,加重半天。6年前因胸痛、咯血行肺扫描提示肺栓塞。其父有急性肺栓塞病史。例 2 男 ,6 9岁。胸闷、气短 5d ,加重 1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史 2 0年 ,2 0支 d。2例病人入院时体温正常 ,血压正常。呼吸急促 ,心动过速、P2 亢进 ,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无罗音、哮鸣音和胸膜磨擦音。双下肢无红肿及静脉曲张。血常规正常。血气分析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急性肺血栓拴塞溶栓治疗的可行性,以及溶拴药物.剂量和给药楱式的选择。方法:回顾10例术后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检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成功的经验及不足。结果:溶栓治疗全部有效.9例治愈,1例死于感染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有选择的对某些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审慎的溶栓治疗,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多见,常表现为下肢突发肿胀、疼痛、肤色改变、活动困难,严重者发生肢体坏死,甚至肺栓塞。我科近年来采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1例,效果满意,治疗中需严密观察肢体血运,及时发现出血甚至肺栓塞等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科1999~2004年共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1例,均在左侧,男17例,女14例,年龄30~68岁,平均49岁。发病原因明确者26例;创伤与术后发病者18例,长期卧床发病者8例。全组病例均有肢体肿胀,活动受限。23例表现为肢体胀痛,肤色青紫,患肢脉搏减弱或消…  相似文献   

19.
��˨����Ԥ�������ƽ�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是一种严重临床病症 ,有较高的病死率。美国每年有 6 0万肺栓塞病人 ,其中1/ 3最终死亡[1] 。 4 0岁以上住院病人常规尸检发现 ,2 / 3病人有肺栓塞病理表现 ,预示有更高的亚临床肺栓塞发病率[2 ] 。目前肺栓塞研究重点是高危人群辨别以及合理的预防和治疗。1 危险因素任何易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都有可能引发肺栓塞 ,因此著名的Virchow血栓形成三因素 :血流停滞、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也是肺栓塞的重要致病原因。身体活动减少 ,如果再合并有创伤、手术和其他严重的疾病都会促使肺栓塞发生。其他易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策略。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6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诊断并治疗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人39例,统计病人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39例病人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为49岁,中位病史为10 d。8例病人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1例合并肺栓塞;8例病人有门静脉高压病史,2例接受过脾切断流手术。39例病人中单纯抗凝10例,介入治疗13例,介入联合手术8例,手术治疗8例,其中单纯抗凝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介入治疗主要采取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和经皮经肝肠系膜上静脉取栓溶栓,介入治疗和肠切除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为2.5 d(1~36 d)。16例手术病人均行小肠切除,一期吻合13例,3例行造瘘。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体征不典型,及早诊断,并根据病情做出合适的治疗选择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