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安徽医药》2019,23(6):1074-1077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常见的急性肠道炎症性坏死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从未成熟肠道生长因子水平、肠道介质对微循环的影响、多种因素所致肠道菌群异常定植、感染、喂养方式、遗传易感性及输血、脐静脉置管医疗行为等方面对NEC发病机制进展进行阐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病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早期发现新生儿NEC,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过去3年收治的48例新生儿NE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保守治疗21例,存活16例,其中单纯引流5例中存活3例;手术27例,存活19例。结论精心护理可早期发现NEC,尽早明确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特点,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约90%NEC发生于胎龄<36周患儿,早产儿、感染、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非母乳喂养为NEC高危因素。结论 NEC好发于早产儿,穿孔率高,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降低NEC死亡率关键在于预防NEC发生。  相似文献   

4.
晏明佑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09-18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fizingen terocolitis。NEC)的发病吲索,为该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NEC9种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对资料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资料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窒息、感染、母围生期危险因素、快速超量高渗喂养6个因素为NEC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结论: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NEC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具有影响NEC发生因素的患儿,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好发于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1]。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选择5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实施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减轻患儿的病痛,加快其恢复,治愈率显著而且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姜黄素作用于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的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新生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Ⅰ组:NEC模型组;Ⅱ组:姜黄素干预组;Ⅲ组:正常对照组。采用三因素联合造模法。姜黄素干预组实验动物以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实验动物每日定时称量体重,观察并记录动物生长发育及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后进行肠组织标本大体观察及HE染色后组织损伤评分,测定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组织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大鼠的生长发育、一般情况及肠组织大体形态改善均优于Ⅰ组。HE染色组织损伤评分显示Ⅰ、Ⅱ组均高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Ⅰ、Ⅱ组较Ⅲ组明显升高,而Ⅱ组低于Ⅰ组(P〈0.05) 。SOD活性Ⅰ组较Ⅱ组 和Ⅲ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HO-1Ⅰ、Ⅱ组表达较Ⅲ组均明显上调(P〈0.05),而Ⅱ组大鼠肠道组织HO-1较Ⅰ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姜黄素是治疗NEC新生大鼠模型的有效药物。姜黄素可能是通过诱导NEC实验动物肠黏膜HO-1的表达从而发挥其对肠道组织的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护理措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38例和足月NEC患儿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观察早产儿NEC反应差、精神萎、胃纳差等全身症状要比足月儿多见且有显著差异。但早产儿NEC的腹胀、呕吐、便血、腹泻等表现要比足月儿少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早产儿NEC的病因和临床特点,采取对症护理措施,减少早产儿并发症起和提高对NEC的治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病因,以便能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减少手术率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NEC患儿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对导致NEC患儿的发病因素进行比较,三期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108例患儿通过保守治疗后,Ⅰ期有效率为100%,Ⅱ期有效率为76.47%,Ⅲ期有效率为22.22%,总有效率为79.63%。结论早诊断,早保守治疗,同样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并可避免手术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腹腔引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治疗NEC的最佳途径。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NEC 49例,临床分期为BellⅡ、Ⅲ期,30例行保守治疗,19例行腹腔引流术。比较两组的禁食时间、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粪OB转阴时间、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住院时间、中转手术率。结果腹腔引流组禁食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肠穿孔、肠狭窄和中转手术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结论早期应用腹腔引流相对保守治疗提高BellⅡ、Ⅲ期NEC的治愈率,缩短禁食时间,较快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可降低肠坏死、肠穿孔、肠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miR-301a对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新生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EC组、miR-301a拮抗剂组,每组20只。NEC组、miR-301a拮抗剂组通过人工喂养、缺氧和冷刺激5 d建立NEC模型,miR-301a拮抗剂组给予miR-301a拮抗剂。实验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HE染色观察各组肠道组织病理改变,并对肠组织进行损伤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的含量。采用TUNEL法测定不同组小鼠肠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miR-301a和胱天蛋白酶(Caspase)-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EC组小鼠体质量减轻,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损伤,损伤评分升高;血清中TNF-α、IL-6和IL-8的含量升高,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miR-301a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NEC组相比,miR-301a拮抗剂组小鼠NEC症状明显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据相关的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确诊后,采取保守治疗。结果患儿经保守治疗,全部Ⅰ级以及9例Ⅱ级痊愈;6例Ⅱ级无效,并转手术治疗,其中4例因重症肺炎、心脏及多脏器衰竭等并发症而死亡。结论新生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Ⅱ级患儿可采用保守治疗,但应注意在喂养、抗生素治疗方面的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黄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66例NEC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大黄治疗.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的消失时间,腹部X线改善时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腹胀、呕吐、便血消失的时间及腹部X线改善时间明显缩短,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治疗NEC可通过降低TNF-α、IL-6水平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PLT)及清蛋白等血清标志物在需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从而为临床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7例确诊为NEC(Bell分期II以上)的患儿病例资料,根据是否经过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n=26)与非手术组(n=41),对两组患儿保守治疗前和保守治疗后(24~48 h)外周静脉血的PCT、CRP、PLT、清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保守治疗后,手术组与非手术组CRP、PC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手术组PLT、清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后,手术组PCT、CRP水平高于非手术组(P<0.05),PLT水平低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后的CRP、PCT水平对NEC外科手术具有预测价值,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685 mg/L、14.675 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68.3%和73.1%、82.9%。结论 PCT、CRP等血清标志物对NEC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指导价值,CRP、PCT水平明显升高、PLT及清蛋白水平明显较前降低提示NEC患儿可能需要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接受治疗的100例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治疗50例(手术组),内科保守治疗50例(非手术组),比较经过治疗后2组患儿实验室相关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大便潜血试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构.05),治疗后,手术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情况均好于非手术组;治疗前2组患者炎性因子(IL-1β、TNF-α、IL-6、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手术组患者较非手术组下降更为明显( P <0.05);手术组患儿的病死率较非手术组低,预后情况明显好于非手术组;Logist回归分析法显示患儿是否合并呼吸衰竭、肾功能损害、肠穿孔或腹膜炎、WBC<5×109/L或>20×109/L、血小板减少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对合并NEC的低出生体重儿采取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道功能和血常规相关指标,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进而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同时,有合并症的患儿预后往往较差,提示此类患儿应及早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NEC患儿45例,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在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和腹胀减轻时开始进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粪潜血转阴时间、开奶后初始不吸吮例数,喂养后出现喂养不耐受例数及NEC病情反复或恶化例数。结果治疗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NEC病情反复和恶化。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对NEC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可避免开奶后喂养困难现象。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危险因素及其在NEC发病中起到的作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确诊为NEC的32例患儿为病例组,同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32例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归纳出可能引起NEC的早产、窒息、孕高征等19个疑似危险因素,用SPSS13.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筛选出NEC的危险因素有3个,分别为早产、窒息、非母乳喂养因素,其他因素被回归方程排除。OR值分别为:19.474、12.966和16.245。结论本次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因素在三者中的OR值最高达19.474,引起NEC的风险最大。但母亲的孕期健康状况作为一个间接诱因也不能忽视。因此做好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出生,防止窒息的发生,提倡母乳喂养是预防NEC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