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1例先将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拔除引流管后硬膜下积液复发,行V-P分流术,其余8例用V-P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出院时进行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消退,扩大的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随访0.5年~2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室大小基本正常。本组无死亡病例,按COS评定: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只要硬膜下积液和脑室是自由交通的,用V-P分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调压分流式脑室-腹腔分流管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采用可调压分流管对18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同时期有61例脑积水患者使用固定压力分流管手术,比较用两种分流管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可调压管分流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无因为脑脊液分流过度或不足而需再次手术治疗者;2例患者术后出现堵管或感染。固定压力管分流组发生颅内血肿或积液4例;堵管或感染5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可调压分流管对脑积水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更符合脑脊液的循环压力需要,并在减少分流过度和不足方面优于不可调压分流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2010共收治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14例,先行Ommaya储液囊植入引流硬膜下积液,必要时对头部骨窗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和腰椎穿刺引流,待硬膜下积液消失后观察1~2周无复发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0.5~1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积液演变成血肿等。患者脑积水症状均逐渐稳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中线结构居中。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45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行保守治疗13例,经皮穿刺19例,钻孔引流8例,去骨瓣开颅手术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结果硬膜下积液消失27例,好转1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除部分轻症患者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外,对于大多数患者均需进行外科处理,其中以同侧经皮穿刺,对侧钻孔引流治疗效果较佳,且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而对于症状持续加重,复查CT积液增多的,可考虑再次行去骨瓣开颅硬膜下积液清除术或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21例,其中保守治疗90例,手术治疗43例,其中单侧钻孔引流32例,双侧钻孔引流11例,单侧硬膜下腔—腹腔分流1例。结果 保守治疗90例中57例积液消失,21例积液减少;6例积液增加,其中2例积液无明显变化,4例伤后1~2个月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以上12例改行钻孔引流术,术后治愈。入院后即手术治疗31例中30例一次治愈,1例术后复发,改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后治愈。结论多数轻症TSH患者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采用钻孔外引流术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4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保守治疗6例,钻孔引流4例,去骨瓣开颅手术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果硬膜下积液消失7例,好转3例,无效4例。结论严格掌握大骨瓣减压手术适应证,术中硬脑膜减张缝合有助于减轻术后脑膨出,减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经验。方法对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的101例脑积水患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压恢复正常53例,明显好转29例,轻度改善5例,无变化5例,恶化6例,因肿瘤恶化死亡3例。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8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及处理方法,比较各种术式疗效。结果163例消退型及稳定型者经保守治疗而愈。9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演变型患者经锥颅穿刺冲洗引流治疗而愈,7例直接经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67例行锥颅置管引流者中,效果良好39例(58.2%,39/67);14例改行开颅清除包膜使包膜腔与蛛网膜下腔交通,9例(64.2%,9/14)治愈,5例好转;9例改行积液腔-腹腔分流术,6例(66.7%,6/9)治愈,1例术后因分流过度出现薄层硬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术后1个月内出现分流管堵塞;5例改行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而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大部分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对需手术治疗者,首选脑室镜下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正常压力脑积水(NPH)病人行低压脑室腹腔分流(LPV)和中压脑室腹腔分流(MPV)的结果比较和总结。方法:均用美国生产的脑室腹腔引流管,20例NPH病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0人,即LPv(压力40±10mmH2O)组和MPV(压力100±10mmH2O)组。NPH的主要诊断标准为进行性痴呆、步态失调和尿便失禁。术后1、3、6、9、12个月复查。平均进步:LPV组为70%,MPV组为50%;明显进步乃至症状完全消失者LPV组为50%,MPV组则为25%。整个结果说明LPV组效果较好。LPV组脑室缩小较MPV组明显,但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70%,而MPV组为30%,然而硬膜下积液对病人影响是不明显的。结论:对NPH病人LPV分流较MPV好,NPH的治疗以LPV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婴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9例婴儿脑积水VPS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 VPS至出现硬膜下积液的时间为1~128 d,中位时间为7d,其中VPS后1周内发生11例(57.9%),1月内16例(84.2%)。18例非血肿型硬膜下积液随访中,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16例(88.9%,16/18)积液自然吸收,另外2例积液体积明显减少。1例血肿型硬膜下积液经钻孔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治愈。结论婴儿脑积水VPS后硬膜下积液多在分流术后1月内发生,非血肿型硬膜下积液几乎不引起临床占位效应,且能够自然吸收,通常不需要处理;血肿型硬膜下积液因易导致临床占位效应,一般需要采取外科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的迟发性颅内出血(DICH)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76例因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肿瘤或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治疗后继发交通性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按术后有无发生DICH分为发生DICH组和未发生DICH组。分析DICH患者的基本临床特点,包括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出血部位等,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间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伴发疾病、既往手术史、术后硬膜下积液及穿刺道水肿发生率、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等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D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7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DICH者共23例(13.07%),发生时间为术后2~11 d,表现为硬膜下、分流管脑室端穿刺道和(或)脑室内的1个或多个部位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DICH组与未发生DICH组间在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率、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硬膜下积液、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史是DICH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16,95%CI:1.555~13.110,P=0.006;OR=5.352,95%CI:1.987~14.414,P=0.001)。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2周内是DICH高发期,对于伴有术后硬膜下积液、2周内下调分流管阀门压力的患者应密切监护以预防D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的380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分流术后出现并发症62例,发生率为16.3%。其中分流系统阻塞28例,占45.16%(28/62);感染23例(其中颅内感染17例,腹腔感染4例,皮肤感染2例),占37.10%(23/62);硬膜下血肿或积液6例,占9.68%(6/62);引流管外露3例,占4.84%(3,62);癫痫2例,占3.23%(2/62)。给予相应处理后,60例患者治愈,1例死于颅内感染,1例腹腔感染患者放弃治疗出院。结论对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患者,详尽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手术操作和分流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出现并发症后及时有效处理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措施。 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TBI后行大骨瓣减压术的196例幸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5~15 d内的头颅CT或MRI影像资料分为2组:有纵裂积液或/和硬膜下积液为A组(n=81),无纵裂积液或/和硬膜下积液为B组(n=115)。2组病例复查出现纵裂积液或/和硬膜下积液者给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VPS)。 结果随访6个月复查头颅CT或MRI,A组81例患者中57例出现脑积水,发生率70.0%,B组115例患者中仅10例出现脑积水,发生率8.7%。2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5,P<0.05)。A组患者给予5~10 d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术后未出现脑积水症状的患者24例,有效率42.1%;B组6个月内随访并发脑积水者10例,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4~7 d,拔出引流术管后脑积水复发10例。2组经治疗后共67例脑积水患者行VPS,脑积水影像学表现及患者临床症状(GCS评分增高)改善者62例,有效率92.5%。 结论TBI后行大骨瓣减压术出现纵裂积液或/和硬膜下积液是脑积水发生的因素之一。一旦出现纵裂积液或/和硬膜下积液,则应对患者追踪头颅CT随访,给予积极对症治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外伤开颅术后出现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九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脑外伤开颅术后出现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通过高压氧、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钻孔引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等治疗方法,观察积液减少情况。 结果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患者均通过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高压氧治疗2周后,仅14例患者复查颅脑CT示积液有不同程度减少;3例经钻孔引流术或Ommaya囊抽液治疗有效,3例经腰椎穿刺或腰椎持续引流治疗有效,2例经积液-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8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有效。 结论临床针对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患者应根据头颅CT或MRI估计积液量,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恰当的方法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1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4∶1(男10,女7),平均年龄46.3岁(27岁~5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00%)及认知功能障碍(72.22%,13例)。17例患者共21次手术,随访6月~8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无死亡病例。4例行定压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3例术后症状加重,须再次手术,改为可调压分流管。行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术者,术后均经3次以上压力调整。8例行神经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术,术后1例出现硬膜下血肿,经穿刺外引流后恢复。结论(1)成人长期显著性脑室扩张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积水,须经过严格术前评估(2)手术方式应选择可调压脑室-腹腔分流或三脑室底造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V-P 分流术治疗各种脑积水186 例中,在术后2 周到3 年内发现的17 例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V-P 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分流管堵塞4 例,颅内感染7 例,颅内血肿4 例,脑脊液引流过度2 例.经过治疗后,12例痊愈,1 例偏瘫,1 例死亡,3 例自动出院后死亡.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前要充分做好手术准备,术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术后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 方法选择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脑积水患者78例,均予以实施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中,术后出现分流管阻塞3例,术后感染5例,颅内血肿3例,消化道症状2例,分流过度或不足2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3%。 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脑积水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其中分流管阻塞、术后感染和颅内血肿等发生率较高,手术医师应当制定相对完善的手术方案,以防治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在交通性脑积水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交通性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脑脊液检验及颅内压监测结果,采用低压分流阀门2例,中压分流阀门39例,高压分流阀门3例,可调压分流阀门3例;进而行内镜辅助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脑积水症状不同程度改善。随访1年,共发生并发症6例(12.8%),其中脑积水症状复发5例,颅内感染1例。头颅CT复查显示:脑室较术前不同程度缩小44例,无明显变化3例,脑室周围间质水肿消失,分流管位置正常。结论对交通性脑积水病人术前应用腰大池置管引流联合颅内压监侧,合理选择分流阀门,并采用内镜辅助手术,可有效降低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3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6-01~2010-01对收治的346例脑积水患者行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0.5~14 a,有5例(1.4%)术后1~3周出现颅内感染,均为开颅术后脑积水患者,其中2例(0.6%)感染难以控制,予以终止分流。有2例(0.6%)出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均为本组早期患者。2例(0.6%)术后1~3个月出现脑室端引流管阻塞,均为开颅术后脑脊液混浊患者。结论开颅术后脑积水患者,分流术后感染几率、分流管阻塞几率相对较高。微创脑室-腹腔分流术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明显减少,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