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52例DAI患者进行。BAEP反复测定,动态观察病情转化过程中BAEP各波的变化。结果①本研究中CT 对DAI的检出率为28.8%,BAEP总异常率为73.1%,经x2检验,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②在本研究中病例组 BAEP与对照组行t检验比较,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③BAEP分级与GCS、GO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22、 -0.5539,BAEP分级与GCS及GOS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001)。结论BAEP可从电生理角度评价脑干的功能状态,有助于临床对脑干损伤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BAEP是评价DAI患者中脑干损伤后脑干功能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弥漫件轴索损伤(DAI)足脑外伤后出现非血肿性迁延昏迷、严重致残的最常见原因.文献报道80%~100%的敛死性脑伤有或合并有DAI的存在[1-2].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析中脑平面纤维束形态及可观测纤维束数量变化,预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3例重型颅脑损伤,入院后予以磁共振平扫及DTI扫描,间隔1~3周后再次复查;对中脑平面纤维束进行重建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2年;11例GCS评分恢复较好,2例长期昏迷。11例恢复较好病人,入院时纤维束形态无法追踪、稀疏,随访时均有恢复;GCS评分越高,纤维束形态越饱满、无明显缺失;末次随访时纤维束量明显升高(P<0.05)。2例长期昏迷病人纤维束形态随访期间与入院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可观测纤维束数量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下降。结论 DTI及重建技术可以用于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评估,可观测纤维束数量,量化分析病人恢复情况,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脑外伤(TBI)中一种常见且危重的类型,此类型疾病从发现、命名至今,通过大量尸检病理学检查,其病理学改变特征已经较为明确。但从影像学角度对于此类疾病诊断及治疗标准的认识尚处于模糊状态,从而导致DAI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被低估。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本文将介绍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以及其在DAI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待为临床医务人员对DAI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以神经元轴索肿胀、断裂和轴索球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特殊类型颅脑损伤.DAI导致患者严重的神经功能缺陷和神经心理学障碍,但目前对DAI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措施[1].因此,对DAI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MRS)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能在活体早期、无创地分别检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脑内代谢改变和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目前,DAI患者脑内的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NAA/Cr肌醇(Cr)降低,胆碱峰(Cho)/Cr上升以及乳酸(Lac)的变化仍有争议。DAI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降低,早期FA值增高。而纤维跟踪技术(FT)可以显示白质纤维断裂。上述指标有助于判断DAI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导致工作记忆障碍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分别对10例DAI患者(DAI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DTI检查,并对两组DTI图像的钩束、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和扣带回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进行比较分析。DAI后6个月对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行认知量表评估,并行对比分析;另外将DAI组FA值与其认知量表评分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I患者4个感兴趣区的FA值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总体认知能力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工作记忆功能却显著降低(P<0.05)。DAI患者中的钩束和皮质脊髓束的FA值与工作记忆功能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8和0.797,P<0.05);胼胝体和扣带回FA值与工作记忆功能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32和0.387,P>0.05)。结论 DTI技术可为DAI导致的工作记忆障碍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研究患者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与恢复期时注意力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2例DAI患者(伤后4.1±1.7d)和1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神经心理测评量表评估。使用感兴趣区域方法对两组DTI图像的下纵束、上纵束、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进行比较;分别对恢复期的DAI患者(20.9±7.3 M)与健康志愿者行认知量表评估,并对DAI组的FA值与神经心理测评量表的总分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AI患者全部感兴趣区的FA值显著降低(P<0.05)、注意力功能显著降低(P<0.05)。DAI患者中的上纵束和下纵束与注意力量表总分呈负性相关(P<0.05),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与注意力量表总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DTI技术检测早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可以预测DAI患者在恢复期中的注意力功能障碍,为临床上DAI患者的认知障碍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TI扫描,以最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h、6h、24h、48h、72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h达最低,72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h达最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及其重建技术(DTT)在小量(血肿量<3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HBGH)病人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前瞻性收集小量HBGH共18例(观察组),发病3 d行DTI和DTT检查,另选取10例健康人DTI数据为对照,选取相对剩余皮质脊髓束(CST)条目数、相对各项异性分数(rFA)、CST分级三个评估参数。发病3个月采用Fugl-Meyer运功功能量表(FMA)评分评估HBGH病人运动功能预后,FMA评分≥96分为预后良好,<9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6例,预后不良12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相对剩余CST条数和rFA明显降低(P<0.05),CST分级显著增高(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相对剩余CST条数和rFA明显增高(P<0.05),CST分级显著降低(P<0.05)。发病3个月FMA评分与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0.809)、rFA(r=0.784)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CST分级(r=-0.785)呈明显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相对剩余CST条目数≤77.000预测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1.7%;rFA≤0.630预测预后不良的AUC为0.840(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0.833;CST分级≥1.500预测预后不良的AUC为0.799(P<0.05),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91.7%;3个参数联合预测的AUC为0.917(P<0.05),敏感度为84.0%,特异度为92.1%。结论 小量HBGH急性期DTI和DTT检查参数相对剩余CST条目数、rFA、CST分级可以预测病人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DWI及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DWI)和磁敏感加权(SWI)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和影像证实的急性DAI患者的MRI资料,包括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以及DWI和SWI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DAI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DAI病灶主要分布在白质、皮髓交界区、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及小脑等区域。DWI对非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率最高,与其它序列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和SWI序列联合应用大大提高DAI病灶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颅脑损伤中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损伤,在平时和战时均常见,是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及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伤情重,治疗困难.预后差。文献报道其死亡率高达42%-62%。[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神经轴索与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用32只SD成年大鼠,其中对照组4只,损伤组28只.采用自制头颅旋转致伤装置,将损伤组大鼠头颅在冠状面绕脑组织中心逆时针旋转90°造成剪力伤,于伤后30 min、2 h、6 h、12 h、24 h、36 h、72 h分批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制作成电镜样品,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 损伤组大鼠伤后可见轴索肿胀、断裂等形态学改变;各组轴索受损程度计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损伤组受损程度显著重于后者(P<0.05).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改变在伤后2 h开始出现,伤后各组受损程度计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30 min组和72 h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受损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 DAI是原发损伤与继发损伤共同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继发损伤加重轴索损伤,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轴索损伤与神经元胞体的受损机制不同,病理过程不同步.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轴突损伤形态学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观察弥漫性轴突损伤的常见部位, 病理改变过程, 以及其发生原因和机制。探讨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用 Marmarou 的落体打击装置致伤动物, 大鼠脑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结果 轴突回缩球密度在桥脑基底部和小脑上脚最高。伤后轴突内的微丝、微管结构紊乱, 轴突肿胀。伤后3 天, 多数肿胀的轴突断裂, 形成轴突回缩球。1 小时组轴突内钙颗粒数量是对照组的17 倍, 提示钙的内流。结论 本实验中弥漫性轴突损伤的最常见部位是桥脑基底部和小脑上脚。轴突损伤的过程为: 轴突内结构的紊乱, 轴突肿胀及断裂。轴突损伤的主要发生原因和机制可能是细胞外钙的内流。在伤后12 小时以内, 损伤轴突尚未断裂, 可能仍存在可逆性, 这可能是临床上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轴突损伤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7  
目的通过观察弥漫性轴突损伤(DAI)患者伤后早期轴突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探索DAI的发生机理.方法对12例DAI患者的14份活体脑组织标本进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DAI患者在伤后早期可发生多方面的轴突改变,包括(1)轴突的细胞骨架破坏;(2)轴膜改变;(3)膜性细胞器的变化;(4)髓鞘的改变;(5)轴突出现肿胀和离断,轴突近侧断端呈现球状.结论在DAI的发生中,可能有多种机理参与.推测,在受到足够强的外力作用时,一些管径较细的轴突可能会立即断裂;其它受损轴突则会出现进行性的延迟性轴突断裂.在此演化过程中,细胞骨架破坏和轴膜受损继而通透性改变可能是造成轴突局灶性轴浆转运障碍最终离断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36例DAI的临床资料,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估远期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因素。结果 236例中,死亡29例(12.3%),植物生存或仅有最小意识反应18例(7.6%),重残42例(17.8%),中残38例(16.1%),恢复良好109例(46.2%)。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147例(62.3%),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89例(3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运动评分、瞳孔反应和Levi-CT分级是评估DA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良好指标。结论 年龄>60岁、运动评分1~2分、瞳孔异常和Levi-CT分级Ⅱ~Ⅲ级是DA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于1982年由Adams等 [1]正式命名,主要是指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由于质量不同而形成相对运动,在脑实质内产生剪切力和牵托力,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造成轴索的剪切伤和牵拉伤,损伤的特点是以轴索断裂、回缩和神经纤维分解.典型的DAI容易发生在胼胝体、皮质与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及基底节等部位 [2-3],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典型表现,其诊治困难,预后很差.DAI在平时和战时均常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50%,在交通肇事致重型颅脑损伤中占85%,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探讨(附3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轴索损伤(DAI)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老年DAI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治疗36例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患者于伤后3~24个月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恢复良好4例,轻残8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4例.结论老年人DAI发病率高,昏迷时间长、伤情重、伤情复杂,合并伤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救治难度大,但通过积极合理治疗,是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