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了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组)和未发生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分析病例不良反应类型、输入血液制品类型、接受输血次数等信息,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出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意见及建议。结果 80例输血不良反应者中发热39例(48.75%)、过敏反应41例(51.25%);血浆类血液制品输入产生不良反应者33例(41.25%)、冷沉淀类24例(30%)、去白红细胞/血小板类23例(28.75%)。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液制品类型、输血次数和取血制品到输血间隔时间是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输血次数、血液制品类型、取血制品至输血间隔时间等,以此为参考医护人员应采取对应改善措施,进而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49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7 058例输血患者中,49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过敏反应39例(79.59%),发热反应8例(16.33%),其他2例(4.08%);单采血小板、冷沉淀、血浆、悬浮少白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0.90%和0.62%和0.48%。结论:输血反应主要由血小板和血浆制品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黄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14-3815
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反馈至我站的121例输血反应,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不同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84例输血患者中,12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53%;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及低温沉淀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2例(1.01%)、11例(1.77%)、65例(2.23%)、3例(1.62%);12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5例有输血史,占总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的61.9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多由血浆制品引起,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输血史是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疾病的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及类型,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我院4100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对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00例输血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9%;2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有11例(55.0%),发生发热反应的有9例(45.0%),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对于冰冻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及冷沉淀这四种血液成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发生率最高,冰冻血浆发生率最低。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严格把我临床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输血患者应加强各输血环节的监管工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回顾输注血液制品的患者7 818例次,对输血种类、不良反应类型、输血史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7 818例次输血中,发生不良反应43例,发生率为0.6%,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14例次(32.6%),过敏反应为29例次(67.4%),未发现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有输血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临床应遵循合理科学用血原则,大力提倡自身输血和新的输血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7月本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415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中科室占比情况以及血液成分、血液制品构成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3%,其中过敏反应70.12%,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40%,溶血反应0.48%。各血液成分中,血浆所占比例最高(40.24%),洗涤红细胞最低(0.72%)。各科室中,外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62%),且各科室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各血液制品中,浓缩血小板最高(4.14%),洗涤红细胞最低(0.24%),且各血液制品间输血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发热最常见,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合理输血,准确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知识,认真执行各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7.
郑州地区183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 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 869%(2/107)、0. 052%(89/172 366)、0. 024%(15/62 247)、0. 030%(47/155 337)和0. 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 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 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 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前用药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统计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输血量,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资料,分析其特征。结果共有54 000人次输注血液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98例,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8%。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43%),其次为血浆(0.09%)和红细胞(0.07%),其他血液制剂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为血液内科(0.73%),反复输血、耐受性差及免疫功能失调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输血前预防性用药比例高达45.09%。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避免血液制剂的滥用。输血前预防性用药不宜常规使用,对于有过敏史,反复输血的患者可以考虑适量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实施输血治疗的4654例创伤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654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83例(1.78%),其中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分别占74.7%(62/83)、24.1%(20/83)和1.2%(1/83)。2有输血史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输血史者(3.10%比1.57%),女性有妊娠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妊娠史者(3.94%比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妊娠史、不同类型血液制剂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滤白细胞成分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成分输血、加强输血前筛查等是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 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共12886次输血治疗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2886次输血治疗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次,发生率为0.52%,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44次、占65.7%,过敏反应21次、占31.3%,循环超负荷2次、占0.30%;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60%,0.47%,0.41%,0%;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后的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主要由输注红细胞和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呈显著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及年龄无关;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较高的患者可使用去除或灭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保障输血安全;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异体输血,推广自体输血,可大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成份输血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因素。方法本院输血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发放的成份血对其中的2283人份成分血和造成的4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对出现不良反应的进行统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283人份成分血中,根据临床反馈资料共有43人份出现43例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其中包括21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22例过敏反应,分别占48.84%、51.16%;未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出现。在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远高于其余血液制品,紧随其后的则为单采血小板及血浆,亦同样高于余下血液制品,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多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要高于输血次数少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对于血液制品与输血适应证的认识,以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我院采用传统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临床应用的8 876袋血液制品为对照组,另选择2018年7月至12月实施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应用8 934袋血液制品为观察组,所有血液制品均与使用者进行1∶1配比。记录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8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27%,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0.30%、0.13%和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可提高成分血制品质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利于降低输血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研究30例输血事件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探究如何提高用血的安全性,服务于临床输血。方法查找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中30例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整理分类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研究总结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用血的安全事项。结果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医院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所占比例分别为0.47%、0.38%和0.45%,数据比较产生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收集到的30例患者资料中有21例发生了过敏反应,占总数的70.00%,8例发生了发热反应,占总数的26.67%;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明显高于血浆的0.34%和悬浮红细胞的0.34%,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的输血反应属于不具有溶血性特点的过敏与发热反应,主要是由血小板与血浆制品所引起,因此临床上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时医护人员应正确知道输血所需指征,达到科学输血用血的目的 ,减少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统计本院2016年7月~2016年12月临床科室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29188例次输血患者中,出现了49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7%。其中32例出现了过敏反应,占65.31%,17例出现了非溶血发热反应,占34.69%,没有出现溶血反应和其他输血反应。(2)悬浮少白红细胞悬液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6%,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13%,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40%,辐照单采血小板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有无输血史、过敏史有关。(4)使用白细胞过滤器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时发热反应的发生。结论:输血存在风险,要正视输血指征,高度重视过敏史、输血史等因素,避免不必要输血,提高输血警惕性才能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选取从化地区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869例输血患者的输血报告,对其中产生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研究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查阅选取的15869例输血病患病历中的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回报单,以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本次查阅的15869例输血病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O.52%。这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其中过敏反应45例(占54.21%),以因输入血浆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发热反应33例(占39.76%)。以因输入红细胞引起不良反应为主;其他不良输血发应5例(占6.02%)。结论:血站需加强血液的质管工作,为临床输注提供纯度单一、品种多样、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同时,医院需提高血液输注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输注血液,积极推广成分输血等措施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近三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临床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各种血液成份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82例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115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中悬浮红细胞66例(57.39%);冰冻血浆43例(37.39%);单采血小板6例(5.22%);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中以发热反应55例(47.83%),过敏反应58例(50.43%),其中发热反应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多见,占92.73%,过敏反应中则以输注血浆多见,占67.24%,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占22.41%.结论: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过敏反应为主,其中悬浮红细胞与冰冻血浆是引起输血反应的主要血制品,输注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反应,过敏则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及血液制品,临床上应进行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情况。方法将本中心血站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集的200例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输血患者作为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血小板,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反应,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则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记录》,并及时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查找原因,计算出输血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过研究统计,在2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在输血时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由于过敏而造成的不良反应患者有8例;由于发热而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有12例。从血液制品的类型来讲,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洗涤红细胞。结论为了确保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性,要应用先进的输血技术,提倡实施自体输血的方法,医院的医师也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8.
苏珊珊 《当代医学》2012,(31):22-23
目的探讨保证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471例次输血患者资料,出现不良反应83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可能的原因,比较滤白前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8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反应,以发热、皮疹多见,采用滤白血液制品技术后可明显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应用滤除白细胞产品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雷俊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81-2982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类型,探讨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3年12月近6年来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12262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例,发生率为0.42%,其中过敏反应36例,占70.59%,发热反应14例,占27.45%,其他1例占1.96%。结论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率和文献报道相近,其主要类型是由输注血浆类制品引起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6 107人次的输血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0.11%);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7例(0.03%),过敏反应23例(0.09%);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0.32%);有输血史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主要的输血不良反应是FNHTR和过敏,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血制品是血小板;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把握患者的输血指针,以此来减少由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