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查清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方法 回顾性统计.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0.72%,反应类型主要有发热反应60.87%(14/23)、过敏反应30.43%(7/23)、血小板输注无效8.7%(2/23)三种,引起我院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以洗涤红细胞发生率有14.29%、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有7.41%,悬浮红细胞、血浆的输注.统计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结论 我院总的输血不良反应率略低报导,但是发现洗涤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输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报导值,需引起注意,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输血前给药是否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铜城人民医院329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在输血前使用药物预防的162例输血患者设为药物预防组;输血前不使用药物预防的167例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病历记载对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 1329例输血患者共输血1400次,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7次,其中发热反应22次、过敏反应5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药物预防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为1.51%(10/661),对照组为1.62%(12/739),两组发热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预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30%(2/661),对照组为0.41%(3/739),过敏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发生输血反应5次,发生率为1.89%,输血前肌内注射异丙嗪发生输血反应6次,发生率为1.76%;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对照组)发生输血反应15次,发生率为2.03%,三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益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6,(27):3814-3815
目的: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确保输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反馈至我站的121例输血反应,对输血反应的类型及不同血液制品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84例输血患者中,12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53%;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单采血小板、血浆及低温沉淀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42例(1.01%)、11例(1.77%)、65例(2.23%)、3例(1.62%);121例输血不良反应中75例有输血史,占总输血不良反应例数的61.9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多由血浆制品引起,主要为过敏反应和发热反应,输血史是输血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疾病的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49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在7 058例输血患者中,49例发生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69%,其中过敏反应39例(79.59%),发热反应8例(16.33%),其他2例(4.08%);单采血小板、冷沉淀、血浆、悬浮少白红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0.90%和0.62%和0.48%。结论:输血反应主要由血小板和血浆制品引起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输血前给药是否有助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8~12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362例(次)输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将在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异丙嗪的178例(次)输血患者设为药防组;将在输血前不使用任何药物的184例(次)输血患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输血病历记载统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62例(次)输血患者共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2次,其中发热反应26次,过敏反应6次,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在各种血制品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5.69%,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为5.05%。各种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8,P0.05)。药防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74%(12/178),对照组为7.61%(1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药防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2/178),对照组为2.17%(4/18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输血前肌肉注射异丙嗪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9%;输血前未用任何药物的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9.24%。3种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前后的体温、脉搏、血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给药无助于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舒琪惠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211-211
探讨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是对20例静脉输血病人给予输血的全程护理,即通过输血前的准备,输血时严格无菌操作,输血后严密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和心理护理等。结果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给药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静脉输血病人给予输血前严格的核对。输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及输血后严密的观察能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袁丁 《大家健康》2016,(2):29-29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方法:该研究选取了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6040例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患者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6040例输血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6%。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9例输注冰冻血浆,有4例输注血小板,有2例输注红细胞,有1例输注冷沉淀。16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10例为过敏反应,占62.5%;有3例为发热反应,占18.8%;有2例为肺损伤,占12.5%;有1例为溶血反应,占6.3%。结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肺损伤及溶血反应等为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输血过程中应加强输血防治工作开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临床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通过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制品后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低,在输注全血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是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结论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该院63 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4 年3 年该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近3 年全院累计输血10 718 例,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 例,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热反应22 例,过敏反应36 例,其他不良反应5 例;血浆、红细胞及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均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以单采血小板的发生率最高;输血史和(或)过敏史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与输血反应的发生无差异。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是血液安全预警监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医护人员对其的深入了解和认识,避免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误判及漏报,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是安全有效输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血前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对预防发热、过敏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接受相同输血总量及成分的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168例与观察组132例,比较两组发热、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反应5例,过敏反应8例,对照组发热反应6例,过敏反应10例,两组发热、过敏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对预防输血发热、过敏反应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蕾 《吉林医学》2011,32(27):5759-5759
目的:探讨临床上输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与预防处理措施。方法: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 00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30例,发生率为3.0%。其中发热反应8例,过敏反应20例,溶血反应2例。结论:出现的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多为悬浮红细胞输送所引起,应加强各方面的综合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雷俊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81-2982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类型,探讨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3年12月近6年来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12262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例,发生率为0.42%,其中过敏反应36例,占70.59%,发热反应14例,占27.45%,其他1例占1.96%。结论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率和文献报道相近,其主要类型是由输注血浆类制品引起的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3.
包福德  严仲文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1):1368-1369
目的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输血机制。方法通过实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制度,对2006—2008年我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输血史、血液品种和疾病种类呈相关性,与血型无关。不良反应中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最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54.8%,其次为过敏反应。结论去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能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更新陈旧的输血观念,运用科学输血技术,大力提倡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输血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07年12月输血不良反应236 302张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6 302张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卡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60例占0.23%,成分输血率达94.1%.结论成分输血是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大力提倡手术患者自体输血,同时应积极开拓创新,早日寻找到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为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统计于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间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类型、血型、输血的次数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采用Yates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血浆血制品、过敏反应、O型血血制品、≥2次输血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分别占输血不良反应占70.83%(51例)、68.06%(49例)、44.44%(32例)、55.56%(40例)和45.83%(33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在去白悬浮红细胞中最为常见(57.14%),而过敏反应在血浆中最为常见(74.51%)。结论血浆血制品、O型血制品、≥2次输血的受血者和输血开始2个小时后常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输去白悬浮红细胞和血浆的受血者分别应关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7.
苏珊珊 《当代医学》2012,(31):22-23
目的探讨保证输血安全、降低输血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20471例次输血患者资料,出现不良反应83例,统计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可能的原因,比较滤白前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83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反应,以发热、皮疹多见,采用滤白血液制品技术后可明显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应用滤除白细胞产品能有效预防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输血在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为止替代血液和各种血液有效成分的药物制剂还未问世。输血仍是当今医疗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但由于血液中各种成分生物结构十分复杂,在输血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反应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另外,血液来自人体,由于输血而传染各种疾病也是医疗过程中面临的十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298例ADK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98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6:1;〉60a以上老年人有75例,占25.17%;单一用药225例,合并用药73例;ADR程度重度40例,中度186例,轻度72例;对症治疗23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66例;治愈188例,好转110例: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2倒,很可能211例,可能95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K占48.52%;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占16.57%;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67.78%。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298例ADK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98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6:1;〉60a以上老年人有75例,占25.17%;单一用药225例,合并用药73例;ADR程度重度40例,中度186例,轻度72例;对症治疗232例,未进行特殊处理66例;治愈188例,好转110例: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2倒,很可能211例,可能95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K占48.52%;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占16.57%;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67.78%。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