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关系。方法选取高血压病人220例,根据AASI中位数的大小分为A组(24h AASI < 0.52,n=106)和B组(24h AASI≥0.52,n=114)。比较各组间血FIB、D-D水平,并进行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IB、D-D均低于B组(P < 0.05)。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病人AASI与年龄(r=0.231,P < 0.05)、高血压病程(r=0.685,P < 0.05)、收缩压(r=0.721,P < 0.05)、血尿素氮(r=0.113,P < 0.05)、总胆固醇(r=0.628,P < 0.05)、LDL-C(r=0.666,P < 0.05)、FIB(r=0.887,P < 0.05)、D-D(r=0.668,P < 0.05)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ASI与病程(β=0.107,P < 0.05)、收缩压(β=0.158,P < 0.05)、LDL-C(β=0.102,P < 0.05)、FIB(β=0.585,P < 0.05)、D-D(β=0.139,P < 0.05)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人AASI与血浆FIB及D-D相关,临床上通过药物干预血FIB及D-D的值可能延缓或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病人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对子痫前期(PE)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PE诊断的孕妇78例为观察组,并按照发病时间分为观察组1(早发型PE组,孕周20~ < 34周)和观察组2(晚发型PE组,孕周≥34周)。同时选取产检的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同样按照孕周分为对照组1(孕周20~ < 34周)和对照组2(孕周≥34周)。所有受试者采血和测血压,检测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D-二聚体(D-D)与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1的体质量指数(BMI)、D-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高于对照组1(P < 0.01)。观察组2 BMI、SBP、DBP值高于对照组2(P < 0.01)。观察组1 D-D值高于观察组2(P < 0.01)。对照组2 BMI、D-D、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1(P < 0.05~P < 0.01)。观察组BMI、D-D、SBP、DBP、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与对照组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2 PT、INR、FIB、TT水平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1 TT与观察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1 FIB、TT与对照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PT、INR、APTT、FIB、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E病人D-D与孕周、PT、INR、APTT、TT、PLT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9、-0.235、-0.247、-0.236、-0.351、-0.286,P < 0.05~P < 0.01)。PE病人D-D与FIB、MPV、PDW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早发型PE病人高凝血状态较晚发型PE病人更为明显,PE病人D-D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D-D可以作为预测PE发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AECOPD)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AECOPD病人排除可能并存对凝血指标有影响的疾病及相关因素者共计92例,分析PCO2与FIB、D-二聚体的相关性。结果AECOPD病人PCO2增高组FIB、D-二聚体明显高于PCO2正常组(P < 0.01)。PCO2与FIB呈正相关关系(r=0.686,P < 0.05),PCO2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关系(r=0.741,P < 0.05)。结论AECOPD病人二氧化碳潴留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3 d进行血清FIB和D-D检测,并根据彩超结果分为DVT组10例和非DVT组7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结果研究组中的FIB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VT组术后第3 d FIB和D-D均高于术前(P<0.05),非DVT组术前和术后第3 d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 d DVT组FIB和D-D均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834,t=14.020,P<0.01。结论 FIB和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判断ICU老年重症感染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ICU住院的老年脓毒症病人7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将病人分为脓毒症组(n=35)、严重脓毒症组(n=24)和脓毒症休克组(n=19);根据预后将病人分为存活组(n=60)和死亡组(n=1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6和TNF-α的水平,并对病人进行APACHE Ⅱ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评价各指标对病人预后的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休克组病人IL-6、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依次升高(P < 0.05~P < 0.01)。存活组IL-6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 < 0.01),2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TNF-α和APACHEⅡ评分三者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IL-6、TNF-α和APACHEⅡ评分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 < 0.05)。结论IL-6、TNF-α、APACHEⅡ评分均对ICU老年重症感染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手术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病人25例,分为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组(MIS组)12例和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组(ORIF组)13例。比较2组病人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术后随访病人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旋前、旋后六个方向的活动度,复查腕关节正侧位片,观察对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及关节面恢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病人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MIS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ORIF组(P < 0.01),手术切口长度明显小于ORIF组(P < 0.01)。2组病人术后腕关节均复位良好,腕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微创(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切口小,手术时间短,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阳桂芬  邓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2):212-214, 21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人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水平,进一步探讨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在内异症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后确诊为Ⅲ期、Ⅳ期内异症的病人216例(内异症组),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良性囊肿的病人117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凝血因子和癌抗原125(CA125)的水平。比较不同分期病人间的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A125、纤维蛋白原水平(FIB)单独及联合检测对Ⅲ期、Ⅳ期内异症病人的诊断价值。结果内异症组孕次和产次均多于对照组(P < 0.01)。内异症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均高于对照组,内异症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FIB和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Ⅳ期内异症组与Ⅲ期内异症组比较,血小板和PLR水平较高,PT时间较短,FIB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NLR和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TT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125联合FIB检测诊断内异症的灵敏度为84.6%,CA125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81.9%,FIB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50.4%。结论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在内异症组中表达异常,且与内异症的分期相关,CA125和FIB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内异症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马丹  高振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3):355-359, 362
目的分析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病人的短、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96例NS病人,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n=48)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n=48)在此基础上予以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比较2组疾病控制率、复发率、肾功能指标[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ALB)、肌酐(Scr)、24 h尿蛋白排泄率(UAER)、尿素氮(BUN)]、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P-糖蛋白170(P-gp17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6个月、1年复发率(2.08%、4.17%)低于对照组(16.67%、18.75%)(P < 0.05);2组治疗后CCR、ALB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Scr、UAER、BUN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观察组治疗后CCR、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Scr、UAER、BUN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观察组TG、TC均低于明显对照组(P < 0.01)。2组治疗后TG、T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2组治疗后P-gp17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与对照组8.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NS,能改善病人机体多药耐药现象,优化血脂代谢,改善肾功能与凝血功能,提高疾病控制率,减少疾病的复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3(HDL3)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n=47)、稳定性心绞痛组(SAP,n=58)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n=13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DL3的含量,分析HDL3与ACS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3组研究对象血清HDL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S组HDL3水平低于SAP组(P < 0.05)。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DL3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1)。结论血清HDL3水平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HDL3是ACS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病例70例,其中经彩超确诊32例,设为DVT组,另38例为非DVT组。围手术期监测FIB和D-D指标,观察两者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变化。结果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中,FIB和D-D的升高与DVT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FIB和D-D的检测有助于术后DVT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0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胸腰椎结核术后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2例和无DVT组110例.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11%(7/63)(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在肺癌鉴别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6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32例良性肺疾病患者以及40名体检健康者血浆TFPI-1、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水平,分析三者的相关性;观察治疗前后TFPI-1与其余二者水平的变化,运用ROC曲线分析TFPI-1在肺癌鉴别诊断、并发DVT以及肺癌转移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肺癌组TFPI-1和AT水平显著低于而D-D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TFPI-1水平与AT呈高度正相关,与D-D呈高度负相关(r=0.789和-0.822,P=0.000)。并发DVT组和有转移组TFPI-1水平均分别显著低于无DVT组和无转移组(P=0.000)。TFPI-1鉴别诊断肺癌、预测并发DVT和肺癌转移的界值分别为52.3、58.2和64.3ng/ml,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 CI:0.811~0.958)、0.957(95% CI:0.919~0.996)和0.856(95% CI:0.774~0.938)(P<0.05),敏感度分别为86.76%、89.5%和82.1%,特异性分别为83.33%、85.5%和82.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TFPI-1、AT水平显著升高,D-D水平显著降低(P<0.001),而动态观察的4例肺癌患者在治疗初期TFPI-1水平总体呈持续升高趋势,AT和D-D则在至少6天后开始升高或降低。结论 血浆TFPI-1测定在肺癌鉴别诊断、患者病情判断以及疗效观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时和两种治疗[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过程中活化蛋白C(APC)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30例DVT随机分为:A组(15例),用尿激酶治疗;B组(15例),用rt-PA治疗。治疗过程中4次采血观察血浆APC和D-D水平。普通住院术前患者为对照组(10例),不采用药物治疗,入院时采血观察血浆APC和D-D水平。结果治疗前A、B组血浆APC水平与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血浆D-D水平则明显升高(P<0.01)。治疗过程中,A、B组血浆APC水平均明显升高;A组血浆D-D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B组D-D含量明显降低(P<0.05),A组和B组之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的发病时间其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APC和D-D对DVT有早期诊断价值;APC可能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D-D无此作用。用常规剂量尿激酶和rt-PA治疗DVT的疗效无差异;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发病时间一般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