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全脑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2月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分析所有患者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及健侧对照区的灌注参数.结果 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及对照区的灌注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对急性脑梗死(ACI)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及与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以数字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分有侧支循环组(46例)与无侧支循环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TPI检查,对比两组受试者CTPI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PI参数对ACI侧支循环的预测价值;比较CTPI参数评估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与DSA检查的一致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CI患者的CTPI参数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有侧支循环组CBV、CBF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MTT、TTP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CBF、MTT、TTP及联合检测对ACI侧支循环均有预测效能(P<0.05),其AUC分别为0.793、0.705、0.841、0.669...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脑血管病中心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救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归入预后良好组,3~5分归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间患者临床特征、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及侧支循环改良ASITN/SIR评分的差异。结果与预后良好组(n=39)比较,预后不良组(n=21)患者CT脑灌注脑血流量(CBF)明显降低(46.75±4.83 vs.50.85±4.72)ml/100ml/min,脑血容量(CBV)亦明显降低(3.12±0.50 vs.3.54±0.45)ml/100ml,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5.82±0.72 vs.5.05±0.68)s,达峰时间(TTP)延长(14.64±1.82 vs.12.58±1.74)s,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改良ASITN/SIR评分≤2分的比例为100%,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35.9%,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和改良ASITN/SIR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能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是世界上病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脑侧支循环及其相关评估分别在维持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脑动脉侧支循环与急性脑梗死病情轻重、血管再通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脑侧支循环形成的重要性。但脑侧支循环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促进脑侧支循环形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综合运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S)侧支循环情况进行评估。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98例AIS患者,根据影像结果显示的侧支循环情况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56)和无侧支循环组(n=42)。所有AIS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DWI和3D-ASL成像检查,测量DWI异常高信号面积(SDWI)和3D-PCASL异常灌注面积(S3D-PCASL),比较两者差异;选取DWI扩散受限及3D-PCASL灌注异常感兴趣区(ROI)和对侧镜像区,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及脑血流(CBF)值;测定两组间不同静脉引流情况及脑血流速度增加值(△CBF);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CBF值及两参数联合检测对AIS侧支循环的诊断效能。结果 98例AIS患者中,病变区DWI信号均为高信号,其中S3D-PCASL/SDWI≥1.1有62例(64.17%);S3D-PCASL≈SDWI36例(36.73%);无S3D-PCASL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4例,根据患者情况分为轻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脑侧支循环、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的情况及脑侧支血流较好组与血流减少组的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重度狭窄或闭塞组韦利斯氏(Willis)环后循环与软脑膜吻合支开放率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或闭塞组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小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MTT结果小于血流减少组(P<0.05),血流较好组的CBV、CBF、检出发病时间大于血流减少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价中,CT血管成像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可以对患者的脑侧支循环状态进行了解,有利于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研究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因而早期对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而完整地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中就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合理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CT判断冠状动脉形成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90%的73位患者影像资料,评价其是否存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以73位患者的CAG影像为金标准,判断64-MSCT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准确性。收集73位患者的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状况等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结果以CAG为金标准,64-MSCT检出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敏感性为82.4%(28/34),特异性为94.9%(37/3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痛史的长度及高血脂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P值分别为0.039和0.036,偏回归系数B值分别为0.122和-1.286,即冠心病病史较长或没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结论64-MSCT可以较准确的检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冠心病病史和高脂血症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显著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之前对预梗死区的脑组织进行影像学研究,早期作出诊断,对于防治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CT脑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估脑梗死前期以低灌注为特征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脑局部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状态,为脑梗死前期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Liu XT  Wang W  Wang LJ  He CZ  Lu HK  Li CM  Zhang X  Dai CB  Wang S  Ma GX  Yang ZX  Ma T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6-768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26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一周内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采用NIHSS评分评估入院时病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3个月时的预后.结果 260例中有86例患者的罪犯血管是颅内、外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中48例为前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36例(75.00%).38例为后循环病变,出现侧支代偿11例(28.6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01);有侧支代偿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无侧支代偿组(P<0.001),有侧支代偿组随访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评分≤2分的患者的比例显著多于无代偿组(P<0.0001).结论 对于颅内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DSA能准确评估患者的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从而判断预后,有侧支循环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ith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A total of 26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e stroke within 1 week of symptom onset underwen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m (DSA).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s were obtained at admission.And the Modified Rankin scores (mRS) were assessed at a 3-month follow-up.The follow-up data were acquired through clinic visits or telephone interviews.Results Among them,86 were found to have intra- or extra-cranial culprit artery severe stenosis or occlusion.And 36(75.00%) in 48 patients had collateral arterial circulation while 11 (28.64%)in 38 patients posterior circulation.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NIHSS scores at admission and favorite clinical outcome (mRS≤2) at 3-month follow-up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ollateral circulation.Conclusion DSA is the golden standard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The prognosis is better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CT灌注各参数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15例,均先行CT平扫,然后行CT灌注扫描,72h内行头颈部血管检查,1周后行CT平扫随访;对灌注数据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1)CT平扫发现8例片状梗塞灶,7例腔隙性梗塞灶;CT灌注发现8例大面积梗塞灶,2例腔隙性梗塞灶;血管造影发现8例大血管狭窄或闭塞。(2)急性脑梗死各灌注参数均数是:CBV=(3.88&#177;1.57)mL/100g,CBF=(21.76&#177;15.79)mL/100g/min,MTT=(20.30&#177;17.99)s,TTP=(32.63&#177;10.24)s。(3)急性脑梗死CT灌注各参数变化特点是:CBV及CBF降低,MTT及TTP延长;各灌注参数的敏感性依次是:MIT〉CBF〉TTP〉CBV。结论:脑CT灌注可以早期定性诊断较大面积急性脑梗死,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病例、CT灌注在于早期排除较大面积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缺血再灌注对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家犬12只,通过介入手段建立犬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均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1、2、3、4、5、6 h,进行CT平扫检查、炫速双源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流容积(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rCBV),灌注达到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等,并获得相应脑灌注CT成像,做完CT检查后24 h后处死动物,取其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12只犬均成功建立脑梗死模型,CTP检查示11只梗死区CBF、CBV较对侧减少,TTP、MTT较对侧延长,1只无明显的变化。1 h组及2 h组ΔCBF、ΔCBV下降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6h组ΔTTP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后实验动物均未死亡,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犬脑组织出现梗死灶,直径约2.3~8.3 mm。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手术中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与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1999年3月~2006年10月于我科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623例。发病至介入治疗时间为2~36h。结果患者死亡27例,死亡率为4.3%。60岁以下死亡率1.7%(4/232),60~75岁死亡率为5.0%(14/279),75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为8.0%(9/112)。侧支循环形成率60岁以下为91.4%(212/232),60~75岁61.6%(172/279),75岁以上37.5%(42/112)。结论PCI治疗AMI的死亡率与侧支循环形成率呈负相关。年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率较高,相应死亡率也较低。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率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Wang HJ  Fan CQ  Guo XH  DU Q  Wu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7):3365-3367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与梗死灶数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梗死灶数量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利用SPSS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比较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与病变部位数量的关系.结果 (1)25例患者,单条血管闭塞10例,多条血管闭塞15例,共有46条血管闭塞;(2)在46条闭塞血管中,23条血管有单侧支循环代偿,其中8条存在单部位病灶,15条存在多部位病灶;23条血管有多侧支循环代偿,其中18条存在单部位病灶,5条存在多部位病灶.(3)单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病灶的发生率为65.2%,多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病灶发生率为21.7%,单侧支代偿血管组多部位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多侧支代偿血管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除了Willis环的完整性之外,还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数量有关,本研究表明,多侧支循环建立,可显著减少梗死灶数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压力源性冠脉侧支血流分数(PDCF),评价PDCF与传统的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方法 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术,术中应用冠脉内压力导丝根据Pw/Pa计算PDCF,以0.24为PDCF截值将29例分为2组:A组(19例)PDCF〉0.24,B组(10例)PDCF≤0.24。术后根据冠脉造影行Rentrop分级。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讨论PDCF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 Rentrop分级同PDCF呈正相关(γ=0.75,P〈0.01),但Rentrop≤1级的PDCF分布范围较为离散。结论 冠脉内压力源性PDCF测量可对AMI时侧支循环血流作出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脑梗死部位数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大动脉闭塞。利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比较侧支循环建立的级别与病变部位数量的关系。结果:本研究45支血管闭塞(多支血管闭塞15例)中,前循环闭塞血管23支,后循环闭塞血管22支。本研究Willis动脉环开放17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3例,多部位脑梗死4例;Willis动脉环未开放28例,其中,单部位脑梗死11例,多部位脑梗死17例。结论:有效的侧支循环建立,尤其是Willis动脉环的完整性,对于改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数量及体积是有利的,表明Willis动脉环的开放可减少梗死数目。  相似文献   

19.
急性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辛小燕  杨健  徐运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8):830-832,I0004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对比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证实的9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8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分布、形态、数量和回声特征. 结果:脑梗死组斑块阳性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32.9%,P<0.01);脑梗死组斑块以不均质斑块(61.1%)和不规则斑块(36.8%,P<0.01)为主,且梗死侧明显.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