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缩窄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因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就诊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成功率、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术后随访及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0±12.2)岁,平均透析龄(73.8±33.7)月,自体动静脉内瘘自建立至发展为瘤样扩张时间为(51±22)个月。其中23例,术中采用导尿管作为支撑对瘤样扩张行缩窄手术,3例行瘤样扩张切除+近心端重建,2例行结扎内瘘+对侧重建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6~1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内瘘直径由术前的(3.22±0.77) cm缩小至(1.49±0.26)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86,P0.01);肱动脉血流量由术前的(2.9±0.9) L/min下降至术后(1.3±0.4) 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72,P0.01)。术后1~14 d重新使用内瘘透析。结论缩窄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瘤样扩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1.对象与分组选择1998年2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96例,其中男203例,女93例,年龄17-78岁。将296例患者分为3组:A组86例,患者先行经皮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术,之后行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B组112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C组98例,患者经皮中心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人造血管在前臂建立动、静脉内瘘17例,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4~6周开始使用内瘘,早期通畅率100%,随访4年,1例感染后出现瘘管裸露;5例血栓形成,行人造血管切开取栓;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拔除人造血管,改行腹膜透析;2例行桥式闭塞后改行袢式.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4年,仍在继续使用.全部患者均在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结论 对于周围血管硬化,多次自体内瘘失败的血透患者,人造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通路有较好可行性.提高手术质量,术后正确认识和处理并发症,加强护理可提高长期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及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情况、并发症及干预治疗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7.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被誉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近年来,对于血管通路的研究发现:血管通路再循环,影响透析效率,降低透析充分性[1].因而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测定对血液透析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葡萄糖注射法(glucose infusion test,GIT)[2]测定新型带涤纶环的长期深静脉导管及自体动静脉内瘘两种血管通路的再循环,观察透析充分性及对临床选择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致命性血管通路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干预方法包括建立前对血管通路的选择、使用时对血管通路的评估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置.提出目前国内外FVAH的研究及防治经验上存在较大差距,可借鉴国外经验,拓宽规模及领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血管通路评估、出血的防治、急救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9.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生命线。MHD患者常因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入院。部分患者病情危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离开病房前往血液透析室接受透析治疗,需接受床旁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对于长期使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血液透析的患者,AVF穿刺或放置临时中心静脉导管均可为CRRT提供血管通路。使用AVF可减少中心静脉穿刺相关风险,但可能损伤AVF,甚至造成AVF失功。使用中心静脉临时置管保护了AVF,但增加了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目前在血管通路的选择上仍存争议。本文就MHD患者CRRT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相关理论依据及循证医学证据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总结CIRCULINE■人工血管在血透通路中的单中心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47例使用CIRCULINE■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临床应用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均成功穿刺使用,首次穿刺时间为术后22~542 d,平均(56±76)d。患者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654±220)d。随访期间10例患者死亡,死亡前通路均通畅;共发生35例狭窄,20例血栓,6例感染,5例襻底打折,均行相应处理,无夹层发生。患者术后6、12、24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4.5%、44.7%、27.7%,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7.9%、97.9%、93.6%。结论使用CIRCULINE■人工血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1943年开展血液透析(血透)以来已数十年,建立血管通路(Angioaccess)历经玻璃管、金属管间断插入周围血管的各种方法,都为时短暂。自1960年Quinton,Scribner等建立动静脉外瘘后,使血液透析时间大大延长,但因易容栓塞不通、感染、患者不适及潜在致命的出血,应用受到限制。Brescla,Cimino(1966)建立动静脉内瘘后可  相似文献   

14.
同种异体血管和人造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报道血液透析中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的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比较以上两种内瘘的半年、1、3、5年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同种异体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通畅率较应用人造血管的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相反 ,应用人造血管制作内瘘手术其并发症 ,较应用同种异体血管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同种异体血管作动静脉内瘘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优于应用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15.
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4年12月对我院9例肾衰竭终末期患者选用辐照异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男4例,女5例,年龄22-81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术后血管流量低于100ml/min,不能满足临床血液透析需要。经患者同意后行辐照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疑难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经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例疑难病例的病史及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结果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例病例,男3例,女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6.6±13.4)岁,其共同特点是由于插管及其他原因,造成中心静脉资源的耗竭,缺乏常规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手段及后续手段匮乏,远期通畅率不高,同时部分患者还存在急诊透析通路的建立困难。最终这7例患者根据各自病情分别施行了左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置管1例,右头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股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2例,股动脉-髂总静脉人工血管袢式动静脉内瘘术1例,股浅动脉-股浅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肱动脉-肱动脉人工血管通路1例,以维持透析。7例患者随访时间11~56个月,维持规律性血液透析,有5例因其他原因死亡,1例随访2年后失访,1例维持透析。结论中心静脉耗竭是造成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困难的主要原因,尽量减少和避免中心静脉插管,有助于保护静脉资源。下肢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通路的一种选择,而当所有静脉资源耗竭时,可采用动脉-动脉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 HD)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及不同血管通路类型间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M HD且大于60岁的患者121例.根据血管通路类型分为2组: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  相似文献   

18.
血透通路破裂出血是可能危及病人生命的急重症。紧急情况下,有效止血保障生命安全应放在首位,后续根据血透通路类型,是否合并感染,是否合并人工血管假性动脉瘤或自体动静脉内瘘瘘体瘤样扩张设计手术,应尽可能保留足够的穿刺点以避免使用透析导管过渡。血透通路破裂出血与透析穿刺不当密切相关,因此,正确、良好的穿刺使用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80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血流充足、安全、使用方便,已常规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AVF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存活,因此维护血管通路的通畅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尤为重要。为保证血液透析有充足的血流量(250~300ml/min)且能够长期使用的血流通路,临床上一般将血液透析患者桡动脉和邻近静脉做血管吻合,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常合并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血压不稳定等,极易造成动静脉内瘘的闭塞。我们分析了我院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危险因素及处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不断增多,透析龄不断延长,其相应的并发症处理也越显重要。中心静脉是常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及血液透析导管)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可引起严重的静脉高压,影响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由于目前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一大难题。随着通路维护的广泛开展,中心静脉疾病作为血透通路的终极并发症,也越来越得到通路医师及患者的重视。2019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较第一版增加了中心静脉疾病的章节[1];2023年英国发布的通路指南更新版也特意将中心静脉病变单列一节[2],这均凸显中心静脉对于血透通路的重要性。第2版中国专家共识初步阐述了中心静脉的病因、诊断、预防及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以此作为临床工作的指导原则,并着重强调预防,减少或避免中心静脉插管,以降低中心静脉疾病的发生。不过,近几年随着病例数量的增加以及诊治经验进一步丰富,又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