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2019年10月18日因"直肠癌术后4年余,肺转移2年余"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入院体检:T36.7℃,P 70次/min,R 16次/min,BP 130/84 mm Hg,身高170 cm,体质量70 kg,体质指数(BMI) 24.22 kg·m-2,体表面积1.80 m2,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 80分,疼痛数字评分(NRS) 3分,予曲马多缓释片100 mg q12h止痛,神志清,精神可。血常规:WBC 4.72×109·L-1,N 3.48×109·L-1,Hb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47 岁,因“转移性直肠癌,左侧腰腿部疼痛数月,血压升高至183/118mmHg”于2018 年5 月10 日在上海仁济医院放疗科治疗。查体:体温36.5 ℃,呼吸每分钟12 次,心率每分钟70 次,血压183/118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55 cm,体质量63 kg,体表面积1.656 m^2,身体质量指数26.223 kg·m^-2,KPS评分80 分,NRS 疼痛评分3 分。神清,精神可,心肺无殊,锁骨上及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侧下肢肌力下降,腰骶部扣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直肠癌术后肝、肺、淋巴结、骨、脑转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qd,血压控制可。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19,(10):1798-180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测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其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与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2年第四季度至2018年第三季度共24个季度的报告进行关于瑞戈非尼的数据挖掘。结果使用ROR法和PRR法均得到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304个,二次筛选并去除考虑肿瘤治疗无效引起的ADR信号后,两种方法得到197个完全重合信号。其中新的不良反应信号149个,主要集中在胃肠系统(36个)、肝胆系统(24个)、皮肤及皮下组织(24个)和肾脏及泌尿系统(10个)。结论通过ROR、PRR信号检测方法,发现瑞戈非尼药品说明书未涉及的新的不良反应信号149个,建议临床用药时考虑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安罗替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发生特点、处置及转归情况,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安罗替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Wiley Onli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安罗替尼上市后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特点、处理、转归以及累及的器官/系统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收集20例病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中位数为63.5岁(36~76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2个月内,共发生52例次,累及9个系统/器官,其中以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最为常见(21.2%)。结论 在安罗替尼临床推广应用后,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药过程应密切监测,同时注意监测说明书中提及的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测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法(PRR)、报告比值比法(ROR)、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MHRA)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4种数据挖掘方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2年第四季度-2018年第三季度共24个季度的数据进行关于瑞戈非尼不良反应的信号检测。结果:4种检测方法检测出重叠的关于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136个,存在药品说明书未涵盖的新不良反应信号102个。应特别关注涉及新ADR信号较多且信号中等的肝胆系统。另外,说明书未提及其有生殖系统相关的不良反应,此次检测中有4个信号。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信号检测方法,发现瑞戈非尼药品说明书未涉及的新的不良反应信号102个,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1例53岁女性患者因结肠癌多发转移接受瑞戈非尼治疗(120 mg/d口服,第1~21天,间歇7 d,28 d为1个周期)。瑞戈非尼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右上腹及腰部间断疼痛,逐渐加重。腰痛20 d后行肾脏超声和腹部CT检查提示右肾周包膜下血肿,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99 g/L,凝血功能正常。考虑为瑞戈非尼导致的自发性肾周...  相似文献   

7.
改进抗癌新药瑞戈非尼的合成工艺,以2-吡啶甲酸为原料通过卤化,酰胺化,得到4-氯-N-甲基吡啶-2-甲酰胺,成盐酸盐得到4-氯-N-甲基吡啶-2-甲酰胺盐酸盐,与3-氟-4-氨基苯酚亲核取代反应得到4-(4-氨基-3-氟苯氧基)-N-甲基吡啶-2-甲酰胺,然后和4-氯-3-三氟甲基苯异氰酸酯缩合反应得到瑞戈非尼,总收率为47%。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表现、原因及转归情况,旨在为临床上合理使用阿帕替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4-2018年4年间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网上有关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筛选后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信息、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治疗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收集甲磺酸阿帕替尼致不良反应69例患者中,有10例新的不良反应。分析可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41~60岁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3.62%,多在服药后1个月内出现不良反应(占80.75%)。不良反应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多为31.84%,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其次,占18.4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一共有10例死亡病例,致死原因多是呼吸系统损害,占死亡病例的40%。在临床处理和转归上多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得到缓解。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应加强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做到及时处理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分析1例晚期直肠癌患者使用瑞戈非尼后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诊疗经过,通过文献分析,阐述瑞戈非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在升血小板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足量足疗程的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rh TPO),最终患者血小板缓慢提升,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抗肿瘤药瑞戈非尼(1)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4-氯吡啶-2-甲酸甲酯(3)与甲胺反应得4-氯-N-甲基吡啶-2-甲酰胺(4)。以四丁基溴化铵为催化剂,4与4-氨基-3-氟苯酚(5)在二(口恶)烷中反应得4-(4-氨基-3-氟苯氧基)-N-甲基吡啶-2-甲酰胺(6)。三光气与4-氯-3-三氟甲基苯胺(7)在甲苯和吡啶中反应得4-氯-3-(三氟甲基)苯异氰酸酯(8)。6与8在乙酸乙酯中缩合得瑞戈非尼无水物(2),2在氯化氢的乙酸乙酯溶液作用下成盐酸盐,再在丙酮/水中加入碳酸氢钠转化为1,纯度99.8%。优化后的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总收率65%(以3计),较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安罗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安罗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有13篇,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58.82%),女性7例(41.18%);年龄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88.24%);多发生在用药31~60 d (38.10%);ADR以心血管系统(33.33%)和呼吸系统(28.57%)损害为主;ADR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瘘(5例),高血压(4例),手足皮肤反应(2例)等;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应加强安罗替尼ADR的临床监测,避免严重的ADR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阿帕替尼导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共计35例;其年龄分布以51~80岁年龄段较多(26例,74.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77.4%);阿帕替尼导致的不良反应累积系统位居前三的分别为心血管系统(24.2%)、消化道系统(24.2%)、皮肤黏膜及其附件(19.4%)。结论: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对阿帕替尼不良反应的认识,加强用药监测,注重患者用药教育,以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奥希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奥希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奥希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13例次;其年龄分布以61~80岁年龄段较多(8例,61.5%);多发生在用药后的90d内(10例,76.9%);奥希替尼致ADRs累计系统-器官主要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9例,69.2%);ADRs好转后,9例(69.2%)再次给予奥希替尼治疗,均未观测到ADRs再次发生。结论:临床使用奥希替尼时应加强用药监测,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应慎重评估再次给药后的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克唑替尼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关于克唑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克唑替尼致ADRs的个案报道共30例次;其年龄分布以51~70岁年龄段较多(16例,53.3%);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29例,96.7%);克唑替尼致ADRs累积器官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损害(32.3%)、胃肠系统损害(25.8%)和心律及心率紊乱(12.9%)。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了解克唑替尼致ADRs的规律和特点,加强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司库奇尤单抗所致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CADR)的发生发展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司库奇尤单抗致CADR的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报告并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司库奇尤单抗致CADR的个案报道16篇共18例,其中男性6例(33.33%),女性12例(66.67%),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居多(12例,66.67%),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120 d以内(15例,83.33%),CADR类型主要为感染相关(6例,33.33%)和免疫相关(11例,61.11%)2大类。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处理后均好转。结论:对于存在皮肤损伤、慢性感染、特异性皮炎及炎性肠病病史患者,应加强司库奇尤单抗使用后3个月内的药学监护,尤其应重点关注40岁以上人群,避免严重CADR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泊马度胺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ADR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泊马度胺致ADR的个案报道21篇共23例,其中男性12例(52.17%),女性11例(47.83%),年龄分布以60岁以上居多(18例,78.26%);原患疾病主要为多发性骨髓瘤(21例,91.30%);ADR多发生在用药后270 d内(19例,82.61%),主要累及呼吸系统(7例,30.43%)和中枢神经系统(6例,26.09%),其中肺损伤、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肾损伤等为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ADR。结论: 临床应加强对泊马度胺相关ADR的认识和监测,及时诊断与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所致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维普网(VIP)、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载的VDZ致ADRs的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VDZ致ADRs个案报道30篇共34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49岁24例,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的前3个月,累及皮肤软组织、消化、呼吸、骨骼等多个系统。经停药或减量和(或)对症治疗后,30例好转,2例转为慢性病程,1例仍处于疾病活动期,1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关注VDZ致ADRs,做好用药监护和患者随访,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潘虹  曾莉  沈黎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5):1242-1247
目的 探讨尼达尼布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4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集尼达尼布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的文献,提取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4篇文献,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4例,平均年龄(66.21±14.73)岁。大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30 d内,主要累及消化系统(7例)、泌尿系统(4例)。结论 尼达尼布可致多种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因此,实际临床应用中,应加强用药监护,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报道,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自2010年至2019年中CNKI、万方、VIP、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总共收集16例不良反应,男性10例,女性6例,以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11例,68.75%)。不良反应多发生于6个月内,累及多个组织/器官,以消化系统损害(31.25%)、皮肤及附件系统损害(18.75%)以及肝胆系统损害(18.75%)为主。结论: 临床中使用利拉鲁肽要加强用药监护,密切防范ADR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及既往存在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