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特点以及诊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80个月,平均2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颅内SFT/HPC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系统肿瘤,具有侵袭性、高复发率、颅外转移等特点,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化疗,且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7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颅内SFT/HPC中男5例、女2例,年龄为23~60岁,平均年龄为46.1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等神经受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影像学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伴动脉期强化.5例WHOⅡ级SFT/HPC镜下见肿瘤由短梭形细胞构成,伴瘤组织间"鹿角样"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2例WHOⅢ级SFT/HPC镜下瘤细胞明显丰富且存在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7例患者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不同程度表达Bcl-2(3/7)、P53(3/7)、CD99(2/5).除1例患者转院后失访外,其余6例随访5~67个月,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3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后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颅内SFT/HPC较为罕见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与其他颅内肿瘤相混淆,确诊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早期诊断和完全性手术切除及放射治疗能减少SFT/HPC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年到2009年间诊断的12例原发及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选取典型组织蜡块进行相关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主要指标包括Vimentin、CD34、Bcl-2、CD99和EMA、S-100等。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46.3岁;12例中2例发生于脑膜,9例发生于邻近脑膜的中枢神经组织,1例发生于椎管内;肿瘤直径1.5~11.0cm,平均直径为5.4cm;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分布疏密相间,无特殊组织构型。在细胞稀疏的区域,胶原物质沉积增加;在细胞密集区,肿瘤表现为"血管外皮瘤"样的组织学构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Vimentin和CD34多呈弥漫阳性,CD99和Bcl-2阳性,而PCK和EMA等上皮标记以及S-100则多为阴性;1例复发病例CD34表达缺失,表现出恶性转化的特点。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较为罕见,有着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应和脑膜瘤和神经鞘瘤相鉴别;富于细胞型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易复发,并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V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各种亚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Des、SMA、CK、EMA、CD68、CD117、S-100蛋白染色及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所有病例CD34、Vim、CD99均为弥漫阳性。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脂肪肉瘤性分化,10例SFT中1例失访,其余9例随访3-92个月,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或转移。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定组织构型且含有多少不等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外科整体切除是SFT最好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发生于不同部位的18例SFT患者,进行临床、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SFT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块,全身各个解剖部位皆可发生,发病高峰在40~70岁。镜下由交替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被纤维性间质分隔,胶原纤维丰富,并具有血管外皮瘤样分支状血管。免疫组化:瘤细胞特征性强阳性表达CD34和Bcl-2,Vimentin和CD99也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K、S-100和SMA。但是,CD34和Bcl-2并不总是阳性,尤其是在恶性SFT患者。若CD34阴性,Bcl-2一般呈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SFT是一种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比较有特征性的肿瘤,需要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大部分病例完整切除可以治愈,但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f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例SFT病例进行大体观察、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3例SFT分别发生于右腰部、左下肺、左颞部,临床表现为肿块明显增大或有压迫所致的症状,肿块大小3cm×2.5cm×4cm~15cm×13cm×12cm,光镜下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束状、编织状排列,间质内有多少不一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及形态的多样性为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CD34、Vimentin、CD99、bcl-2均为阳性,S-100、desmin、SMA、EMA均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及有多少不一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但SFT的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3例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学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imentin,CD34,Bcl-2,CD99,CK,SMA,S-100,EMA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光镜下肿瘤细胞由长梭形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束状结构,瘤细胞间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无特殊的组织构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CD34、CD99、Bcl-2呈阳性,S-100、EMA、SMA、CK均为阴性。结论 SFT是一组可发生全身各部位形态多样、无特殊组织构型,需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其特殊的免疫表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多呈良性经过,少数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术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发病年龄16~68岁,平均45岁;8例为男性,5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软组织、腹腔、纵隔、胸膜、肺部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肿块及其压迫症状。肿瘤直径1.5.20cm,多数边界较清;显微镜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具有细胞致密区与稀疏区,间质可见瘢痕样胶原及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Bcl-2阳性均为13例、CD34阳性11例、CD99阳性10例。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多为良性,极少部分为恶性,组织学构象并不能完全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其预后还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生长方式,完全切除肿瘤者预后一般较好,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是一种较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最初被认为是起源于胸膜的病变.后来相继报道了发生于胸腔内肺、纵隔、心包等部位病例.近10年来逐渐有胸腔外SFT的报道.包括脑膜,脊髓,骨膜,软组织和多种器官(如涎腺、甲状腺、胃肠道、肝脏、膀胱、前列腺、睾丸等)[1] ,由于其组织学改变多种多样,故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收集本院近三年来4例SFT病例,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SFT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对照观察.结果 (1)孤立性肿块边缘光滑清晰,位于肺部2例,盆腔2例,颈部2例,腹膜后1例,上颌窦1例.(2) CT检查孤立性肿块部分可见囊性退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MRI检查肿瘤实质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号,较大的肿瘤在T2WI 上呈高低混杂信号且可见血管流空信号.(4) 病理学检查肿瘤由梭形细胞构成,血管丰富,管腔呈裂隙样改变,免疫组化CD34 、CD99阳性.结论 SFT是一种间叶源性软组织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影像学上见孤立性、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血管丰富、明显强化,尤其当肿块实质部分在T1WI呈中等或低信号而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时应考虑到该肿瘤,确诊需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We herein reported a 27-year-old woman with a right renal mass for two years. She underwent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pecime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solitary fibrous tumor by revealing its positive staining for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34,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B-cell lymphoma-2 (Bcl-2) and CD99 in the tumor cells. No adjuvant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patient was in good health without local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during 2 years of follow-up.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for ren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to radical nephrectomy. It can provide a good outcome. However, further follow-up and more cases of renal solitary fibrous tumor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are necessary to compare the oncological outcome with radical nephrectomy. 相似文献
13.
2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2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肿瘤大体及镜下观察、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对23例标本的石蜡切片行CD34、vimentin、CD99、bcl-2、S-100、SMA、HBME-1、EMA和Ki67等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 本组发病年龄为15到66岁,平均44岁;17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发生部位包括鼻腔及鼻咽部、颅内、躯体软组织、纵隔及胸膜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其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学改变包括:无构像的生长模式(patternlessness),细胞密集区与细胞疏松区,圆钝的梭形细胞混杂于瘢痕样的胶原中及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23/23),CD34 82%(19/23),bcl-287%(20/23),CD99 100%(23/23),SMA30%(7123),S-100、HBME-1及EMA均为阴性。随访:回访共13例,10例无瘤生存,3例于肿瘤复发后死亡。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需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约10%~2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组织学构像并不能完全精确的预测其预后,患者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对当前代谢组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pleura,SFT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2006年~2009年收治的10名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其中2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肿瘤组织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病理检查提示肿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免疫组化分析CD34、Vimentin、Bc1-2均为阳性表达,CD99部分阳性表达(2例).10例患者中,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的2名患者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术后随访8个月~2年,效果良好迄今为止,未发现肿瘤转移复发.[结论] 手术是目前治疗SFTP的最佳方法,术前行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免疫组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诊断SFTP的准确性,本文旨在总结及分析其CT特异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15例SFTP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手术病理证实),深入研究其CT征象及特点.结果:本组15例病人病灶共计15个.分析15例病人胸部CT征象,瘤体大小3~29cm,平均直径约13.5cm;肿瘤于平扫CT呈等或混杂... 相似文献
17.
电针四白穴诱导大鼠孤束核c-fos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四白穴诱导大鼠孤柬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眄)的原癌基因c-fos表达,探讨四白穴与胃的延髓初级中枢联系。方法采用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结果电针刺激“四白”穴组,在延髓的孤柬核(NTS)、迷走神经背核(DMNX)、三叉神经脊柬核尾侧亚核(nSpVc)、最后区(AP)、延髓腹外侧区(VLM)及网状结构(RF)中可发现FOS样免疫反应(Fos-like-immunoreactivity,FLI)阳性神经元,为双侧分布,无明显侧别差异。在NTS内有广泛的FLI神经元,且在孤柬内侧亚核(mnTS)内FLI神经元数目电针四白组与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穴,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来调节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