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拟行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自主呼吸、语言、定向力恢复时间及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自主呼吸语言、定向力恢复时间短,复苏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给予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2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言语应答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更显著,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术毕苏醒迅速,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将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病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治疗。观察2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2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经过药物麻醉之后,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清醒时间明显加快,还可以有效抑制患者应激反应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开颅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7例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七氟醚吸入治疗,n=43例)与丙泊酚组(丙泊酚治疗,n=44例),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变化。结果 组间比较,七氟醚组开颅30min、手术结束时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MAP)水平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七氟醚组开颅30min、手术结束时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血糖水平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利于抑制开颅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调控术中机体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57-959
目的:探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诱导后10min(T_1)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气腹30min(T_2)时点,观察组明显于对照组(P<0.05);T_1、T_2、术毕30min(T_3)时点,观察组E、N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2、T_3时,观察组Cor明显高于T_0时点,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3.41%明显低于对照组11.36%(χ~2=4.070,P<0.05)。结论: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有助于维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缓解应激反应,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王国庆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564-3565
目的探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7月博爱县中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麻醉维持,给予对照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给予观察组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术后恢复情况(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SBP、DBP、HR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SBP、DBP、HR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析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小儿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研究组七氟醚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不同时段两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T2、T3、T4、T5的心率分别为(114.3±4.3)、(111.6±3.5)、(120.4±2.5)、(113.2±6.7)次/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7.3±3.2)、(66.4±2.7)、(68.2±4.2)、(65.1±3.2)mmHg,与研究组比较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小儿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小,血流动力学平稳,适合小儿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瑞芬太尼、丙泊酚泵注在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术中行IONM的甲状腺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0.6 μg/kg DEX预给量,随后持续泵注0.4 μg·kg-1·h-1 DEX,直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用药;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2组病人均采用同样的药物快速诱导,为0.05 mg/kg咪达唑仑、2 mg/kg丙泊酚、0.4 μg/kg瑞芬太尼、0.3 mg/kg罗库溴铵,然后为病人插入神经专用导管。术中泵注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维持麻醉,不使用肌松药。记录2组注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手术切皮即刻(T3)、分离甲状腺时(T4)、拔管后即刻(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病人麻醉恢复情况、术后舒适度、术中知晓情况。结果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T0(P < 0.05~P < 0.01),T1~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对照组T3和T4时HR均低于T0,T3时MAP低于T0(P < 0.05),T2~T5时BIS均明显低于T0(P < 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病人T1~T4时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各时点(P < 0.05~P < 0.01),T1时BIS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均无术中知晓情况。观察组病人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苏醒期间烦躁发生率为5.71%(2/35),低于对照组的25.71%(9/35)(P < 0.05);观察组术后B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X联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对术中IONM无影响,可满足手术需求,且具有降低苏醒期间烦躁和提高病人术后舒适程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高血压老年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仅采取全身麻醉的方法,观察组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2组病人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在实施麻醉前(T1)、麻醉诱导后1 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腹时(T4)及拔管时(T5)各时间点,观察组病人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T2时间点相比,对照组的心率在T3和T4两个时间点上升(P < 0.01),在T5时间点恢复到T1、T2水平(P>0.05);与T1、T2时间点相比,对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在T3和T4两个时间点下降(P < 0.01),在T5时间点恢复到T1、T2水平(P>0.05)。观察组病人手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麻醉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 < 0.05)。结论对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老年病人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方法,对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效果良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脑氧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麻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的12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七氟烷,而对照组给予丙泊酚。比较两组麻醉前(T0)、气腹后10 min(T1)及缝合时(T2)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及脑氧摄取率(CEO2);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2 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0时,两组HR、MAP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时HR、MAP均较T0时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观察。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经本院收治且确立可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78例肺癌患者开展研究,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设对照组和观察组,予以对照组全身麻醉,观察组则施以ESPB联合全身麻醉,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作镇痛补救,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水平、麻醉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T1、T2、T3时MAP、HR水平波动幅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在T2时,观察组MAP、H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更高(P<0.05);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剂量及术后PCIA使用次数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T4、T5、T6时静息或运动VAS评分变化幅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且于T4、T5、T6时,观察组静息或运动V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均未出现气胸、硬膜外损伤及心动过速等严重并发症,而不良反应状况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26%,相较于对照组(38.46%)更低(P<0.05)。结论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ESPB联合全身麻醉,拔管时间提前,住院时长有所缩短,血流动力学表现平稳,具有良好麻醉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2.
唐芳  王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9-1172, 117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择期手术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罗哌卡因+全麻(R+G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DR+G组),各20例。G组采用全身麻醉,R+G组采用全身麻醉+0.25%罗哌卡因两侧各20 mL腹横肌平面阻滞,RD+G组采用全身麻醉+1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25%罗哌卡因两侧各20 mL腹横肌平面阻滞,术后病人均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3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的用量。比较病人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时点静息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咳嗽VA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DR+G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G组(P < 0.05);DR+G组、R+G组、G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在T1、T2、T3时间点3组静息VAS和咳嗽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间点,DR+G组静息VAS和咳嗽VAS评分均低于R+G组、G组(P < 0.05~P < 0.01)。DR+G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低于G组(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减少术中、术后全麻药物用量,改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减轻病人疼痛,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指导的术中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的术中循环管理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60岁以上择期行乙状结肠或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5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为TEE指导下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对照组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N组麻醉后根据TEE监测降主动脉的纠正血流时间和每搏输出量调整液体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C组按照传统方法补液。比较2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建立人工气腹后即刻(T2)、肿物切除(T3)、停止气腹后(T4)、拔管后(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术后记录晶体/胶体比例及总量、尿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浆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N组术中尿量、平衡液输注量明显少于C组(P < 0.01和P < 0.05),聚明胶肽输注量多于C组(P < 0.05);2组HR、MAP在T1、T2时间点均较麻醉诱导前T0降低(P < 0.05~P < 0.01),CVP在T1时间点较T0增高(P < 0.01)。与C组比较,N组HR在T4、T5时间点升高(P < 0.01),CVP在T3、T4、T5时间点降低(P < 0.01);与术前比较,术后N组的ALT水平上升(P < 0.01),AST和BUN水平下降(P < 0.01),术后C组的ALT、AST、BUN、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32.0%(P < 0.05)。结论TEE指导GDFT联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术后恢复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沈俊  严康明  周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346-349, 352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病人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40例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肠癌根治术老年病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D组病人麻醉诱导前10 min经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4 μg/kg,继以0.4 μg·kg-1·h-1速率维持泵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使用相同方法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记录2组病人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后(T3)、气腹后5 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记录2组病人术前1 d和术后1 d、5 d MMSE评分,统计术后1 d、5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记录麻醉药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3~T6时间点D组病人的心率减慢,T2~T6时间点D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降低(P < 0.01);C组病人术后1 d MMSE评分较D组降低,术后1 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D组(P < 0.01)。D组病人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较C组明显减少(P < 0.01),术中阿托品使用率高于C组(P < 0.05),术后寒战发生率较C组降低(P < 0.05)。结论老年病人腹腔镜肠癌根治术全凭静脉麻醉辅助右美托咪定可改善术后认知功能,降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对小儿七氟烷麻醉下自主呼吸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手术的小儿80例,根据使用瑞芬太尼剂量的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组,各40例。低剂量组患儿应用0.03 μg·kg-1·min-1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高剂量组应用0.09 μg·kg-1·min-1瑞芬太尼。于喉罩置入后(T0)、静脉负荷量后(T1)、持续输注10min(T2)、持续输注15min(T3)及拔出喉罩时(T4)5个时点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分钟通气量(MV)、呼气末CO2分压(PCO2)、平均动脉压(MBP)及心率(HR)各指标,同时统计术中缺氧血症的发生。结果:2组患儿的RR及MV均在麻醉T1时点出现显著下降,且低剂量组患儿T2、T3及T4时点的RR及MV均显著高于高剂量组(P<0.01)。2组患儿的PCO2在T1时点显著升高,且低剂量组患儿T2和T3 2个时点的PCO2显著低于高剂量组(P<0.01)。2组患儿各时点VT、HR及MBP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术中缺氧血症。结论:低剂量瑞芬太尼配合七氟烷在小儿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患儿呼吸系统更为稳定,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三剂法不同用药时机对胆囊结石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152例胆囊结石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2组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帕瑞昔布经验给药(术后常规给药1次40 mg,病人诉切口疼痛再给药1次,1 d总药量不超过80 mg),观察组采用帕瑞昔布三剂法(术后即刻、术后8 h、术后16 h分别给药1次,每次20 mg)进行术后镇痛。对比2组术前(T0)、术后3 h(T1)、术后9 h(T2)、术后18 h(T3)血清应激相关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皮质醇(Cor)水平,疼痛程度(VAS评分),镇静情况(Ramsay镇静评分),躁动情况(Riker-SAS躁动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皮肤瘙痒、呕吐、胃肠胀气、注射部位水肿),术后无痛下床时间、吗啡用量、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和病人满意度。结果T1、T2、T3时,2组血清NE、Glu、Cor水平均较T0时升高(P < 0.05),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1)。T1、T2、T3时,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1);T1、T2时,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T3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T1、T2时,观察组Riker-SAS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T3时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术后无痛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吗啡用量、住院总费用均较对照组少(P < 0.01);观察组术后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帕瑞昔布三剂法能显著降低胆囊结石术后病人血清应激相关因子水平,改善镇痛镇静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病人术后恢复,且能减少吗啡用量及住院总费用,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手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前路腰方肌阻滞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下肢手术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手术结束后观察组病人患侧在超声引导下行前路腰方肌阻滞,注射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对照组不进行腰方肌阻滞,2组病人均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分析2组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5个时间点的静态及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舒芬太尼用量及谵妄发生情况,观察2组术后T2、T3、T4各时段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外展度。比较2组术后次日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2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T1、T2、T3、T4各时段静态、运动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谵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术后T2、T3、T4各时段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外展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次日血清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老年下肢手术后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前路腰方肌阻滞,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可减少术后舒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及早期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研究.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切除的200例女性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观察组(P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连接PCIA泵(配方:布托啡诺12 mg+盐水格拉司琼注射液6 mg);对照组(F组),手术结束前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