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斌 《医学综述》2007,13(9):692-69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黏膜下的一种肿瘤,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临床特点为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多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对判断生物学行为、结构特征等形态学方面有很高价值。免疫组织化学多数表达为CD34、CD117阳性。诊断需要将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综合应用。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而近年来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特殊的CT表现,以指导临床上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方法:选择入住我院的患者47名,其临床表现多为消化道症状,结合病史行相关检查后,均可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病变部位夹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检结果显示为恶性患者31例,为良性肿瘤患者16例,其中,CT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在胃者32例(68.1%,胃底部19例,胃体部22.胃窦部6例,其中良性12例,恶性20例),发生于十二指肠者8例(17.0%,良性3例,恶性5例),发生于空肠者4例(8.5%,良性1例,恶性3例),发生于食管、横结肠及直肠者各1例(2.1%),均为恶性.肿瘤大小及形态各异,直径最大者39cm,最小者0.7cm.其瘤体由胃肠壁固有肌层向腔内生长及腔内外混合生长者居多,分别为24例(51.1%)、14例(29.8%),向腔外生长者为9例(19.1%).肿瘤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者14例,此多为良性肿瘤,为不规则形状者26例,为梨形者7例.形态清楚、边缘清晰者14例,边缘模糊者33例.平扫后16例出现密度均匀,密度不均匀者31例,其病变部位伴有组织坏死等,10例病灶内出现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后,31例出现不均匀强化,13例患者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质,静脉期强化程度更为明显.21例患者病变部位内可见到肿瘤血管.本组47例患者手术前后诊断一致者为44例,准确率达93.6%.其中3例分别误诊为直肠癌、胃癌、腹腔内占位性病变.结论:CT检查可直接反应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其结果回报对于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顺  蔡仁桑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942-194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90年代才对其性质逐渐明确的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过去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现大部都归为GIST。近年来,由于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直至近期发现该肿瘤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其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国内外在该肿瘤的某些方面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浙一医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平均年龄54.5岁,男16例,女7例,均发生于胃部.病理诊断示:交界性4例,良性2例,恶性4例.其中6例行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5例,SMA,S-100(-)6例.10例均行胃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其中1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需要内窥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3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以老年男性多见,胃部好发,胃部良性多于恶性,而小肠恶性多于良性,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消化内镜、B超、CT、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放、化疗疗效难以肯定。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的肿瘤的某些梭型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间质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中Bax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ax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55例胃肠道间质瘤中,33例(60.O%)Bax阳性表达.Bax在良性胃肠道间质瘤中表达较低(28.6%),而潜在恶性和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中Bax表达显著增高,分别达71.4%、70.3%.良性与潜在恶性、良性与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之间Bax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潜在恶性和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之间的Bax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大小、有无坏死及组织学分型无关.结论 Bax检测可作为预测胃肠道间质瘤恶性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2例,小肠5例,直肠5例,结肠1例;免疫组化检查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8例,CD34阳性36例。结论 加强免疫组化的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除传统的手术切除以外,可采用微创手术或使用酪胺酸蛋白激酶抑制剂格列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和上皮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内可见核端空泡或将细胞核推挤到一侧呈印戒细胞样.组织结构呈多样性,可呈束状、弥漫状、栅栏状、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等.62例CD117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21例S-100阳性.结论 CD117及CD34是胃肠道间质瘤较特异的标记物,SMA和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胃肠道间质瘤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贾小丽 《中外医疗》2008,27(24):156-15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 对32倒GTSTs进行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绪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有多种免疫表型,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问质瘤的影像学表现。CT、胃肠道钡剂检查资料均有7例,仅有CT检查6例,仅有胃肠道钡剂检查1例。结果8例间质瘤的胃肠钡剂检查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增粗、受压和肠管推移改变,形成充盈缺损及在气体衬托下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可形成溃疡及气液平。恶性间质瘤可表现为粘膜破坏。13例CT表现为腔内外肿块,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密度均匀及不均匀,钙化少见,其内可见溃疡、气液平,增强有强化。结论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提高间叶组织肿瘤的认识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bcl-2、CD 117、CD 34等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1例GIST中,CD 117和CD 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76.5%;bcl-2阳性45例,阳性率为88.2%,其中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GIST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7%、82.8%,bcl-2阳性表达率与GIST良恶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蛋白可作为诊断GIST的辅助性标记物之一,但不能作为判断GIST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咆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咆型(13.3%),细咆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咆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咆瘤的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GIST中内生性生长者4例,外生性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9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肿块内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进行CD34、vimentin、Desmin、actin、S-100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5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14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12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依次为vimentin 100%(35/35)、CD34 85.7%(30/35)、actin 22.9%(8/35)、S-100 20.0%(7/35)、Desmin 5.7%(2/35),良恶性GISTs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D34 在GIS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其良恶性判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GIST中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中b—FGF表达阳性的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的MVD(P〈0.05);b-FGF表达阳性者肿瘤直径显著大于b—FGF表达阴性者(P〈0.05);b.-FGF的表达与GIST的发生部位、核分裂多少、恶性潜力呈显著相关(均P〈0.05)。结论:b—FGF是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阳性表达者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中c kit基因第 9,11和 13外显子 (exon)的突变状态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分别扩增 5 4例GIST(其中良性 9例 ,中间性 2 6例 ,恶性 19例 )c kit基因exon 9,11和 13,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对PCR产物进行突变筛查 ,对SSCP分析有异常的标本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 ;并将c kit基因突变状态与GIST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 4例GIST中 14例 (2 6 % )c kit基因exon 11SSCP分析电泳行为异常 ,其中良性 4例、中间性 4例和恶性 6例 ;随机抽取其中 5例PCR产物直接测序证实 ,3例为exon 11框内缺失一个C ,另 2例为与exon 11相连的第 10内含子区插入一个T。exon 9和 13未见异常。GIST病例c kit基因exon 11突变者与无突变者的平均年龄、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肿瘤内出血坏死及c kit基因蛋白产物 (CD117)和CD34的表达情况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 kit基因exon 11突变参与了部分GIS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是一种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ATC的免疫微环境研究提示,免疫治疗可能使ATC患者获益。已有一些免疫治疗ATC的相关研究陆续开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独或与靶向药物联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疗法和个性化肿瘤疫苗(personalized tumor vaccines,PTV)等有望成为ATC治疗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