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黏膜免疫相关介质作为联络肺与大肠的纽带,通过黏膜免疫构成肺脏—肠道的网络系统。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肺与大肠可能通过黏膜免疫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而这一平衡一旦被打破则会引起哮喘的发生。"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二者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因此深入探讨和挖掘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从理论基础到实验及临床各个层面研究肺与肠相关的机制,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脏病治腑、腑病治脏或脏腑同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分析,以期作出客观评价。方法检索近30年"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按照循证医学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制定现代临床文献质量评价及信息采集表,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在样本含量估算、采用盲法和分配隐藏情况、随机化实施、随访及病例脱落剔除情况、意向性分析、结局指标选择、安全性观察、结论推导等环节以及在诊疗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结论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现代临床方法学设计有待进一步提高,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的选择有待进一步规范,对不良反应的报告有待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3.
机体在遭受手术、创伤、烧伤、感染等严重应激状况下,经历缺血-再灌注等病理过程后,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黏膜免疫细胞遭受损伤,导致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下降。现代医学一直致力于肠内营养来保护受损的肠黏膜屏障,而中医药的介入又开辟了一条道路来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近几年的研究证明,中医药在保护肠黏膜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在临床观察研究以及动物实验研究中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痤疮的病位在皮,肠腑损伤,腑病及肺,肺主皮毛,故肠道菌群失调会参与或加重痤疮的发病。皮生痤疮,内合于肺,肺病及肠,又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二者紧密联系,存在相关。本文基于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痤疮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在中医中药干预痤疮治疗中的作用,为痤疮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志华  任耀全  韩娟 《甘肃医药》2021,40(8):676-678
Toll样信号受体(TLRs)是先天性免疫模式的主要受体,在机体内能及早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TLR2和TLR4可共同介导跨细胞膜免疫信号,形成传导通路,从而介导炎症反应,启动免疫系统,对机体起到免疫屏障保护作用.本文通过阐述TLRs的转导途径、反馈调节和肠道黏膜屏障中TLRs的免疫机制,以期更加明确TLRs在肠道黏膜屏...  相似文献   

6.
“肺与大肠相表里”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方法共同参与的过程。解剖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奠基与先导;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和渗透,使肺与大肠从实体解剖名称向综合功能概念发生质的转变和飞跃;经络学说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使得较为完善的肺合大肠理论最终得以确立。这个过程以解剖观察为肇始,过渡到功能概念,从结构到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具有鲜明的古代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8.
赖恒  沈清 《黑龙江医学》2019,43(1):92-95
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与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的异常激活及慢性炎症状态相关,其中以扁桃体、肠黏膜免疫系统最为重要。黏膜免疫系统通过黏膜表面微生物群、食物成分、异常免疫应答等介导IgAN发病。目前与之相应的治疗研究热点:扁桃体切除术尚存争议、肠黏膜靶向激素治疗需进一步确证,而调节肠道菌群、控制食物种类、综合治疗等可作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脏腑表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的“肺和大肠”基本上与现代医学的肺与肠道相吻合,且在生理与病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物质与功能联系。该文基于物质相关性,探讨肺与大肠存在一定的表里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十余年来,我们共收住治疗肺心病患者千余例。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肺心病患者虽以呼吸系统症状如咳、痰、喘、炎、呼衰、心衰等为其主要表现,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出现腹胀、便秘、腹泻、便溏等消化系统症状。经过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们体会到这二个系统在症状的发生方面有很大的关联性,实即中医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体现。现谨将有关肺心病并发消化系统症状的常见证型概述于下,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探讨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阐述了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在血分,气血凝滞,病久及肺;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以补肺益气,从里治表,防止传变,脏腑合治;宣畅肺气,调和气血,行布津液,兼顾脾肾.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he theory of 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which is a major topic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has guided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METHODS:In this study,we analyzed the history,main contents,clinical application,and material basis of the theory,to attempt to improve the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in China.RESULTS:The 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was first described in "Huang Di Nei Jing",and formed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CM.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majority of TCM practitioners explored this theory continuously,leading to its development and use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guidance of TCM clinics In the last decade,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integrated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have studied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biomedical mechanisms with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heory.CONCLUSION: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search concerning the theory of 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will be greatly stimulated and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相似文献   

14.
15.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而西药治疗AIDS采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AART)疗效有限。AIDS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可分为4类: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重点主要为抗艾滋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中药复方;针灸疗法;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其中中药可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在中医药治疗AIDS的过程中,疗效评估和患者依从性的相关问题需要被着重考虑。中医药治疗AIDS已经表现出了个体化治疗、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缺少中医诊断标准体系、缺少治疗实施方案和临床治疗过程的检测及质量控制等主要问题。通过大力开展对中医药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进而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药剂或拓宽设计、合成药物的视野和思路,中医药疗法将在AIDS的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综合干预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0~12月于我院就诊的病历资料完整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依据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菊明颗粒配合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评价菊明颗粒配合综合干预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作用及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干预治疗前显著下降,干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治疗后SBP、DBP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职能(role-physieal,Rp)、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躯体疼痛(bodily Paln,Bp)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RE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配合综合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不孕症患者100例。对照组进行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观察组在输卵管插管通液术的技术上进行中医治疗。比较两组的输卵管通畅情况以及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对照组经过治疗后,阻塞程度有所缓解,从86%降至40%,通畅度从5%提高到45%,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阻塞程度有所缓解,从86%降至40%,通畅度从6%提高到88%,较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通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均得到改善,实验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疏通技术对输卵管阻塞具有一定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于鲁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3,(23):119-120,123
目的探讨中药清肺合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2012年8月人住我院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平行分组的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清肺合剂雾化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痰液与血液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8(IL-8)、内皮素(ET)以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0%,明显低于观察组(94.00%)(P〈0.01);两组治疗前后痰液与血液中IL-2、IL-8、ET以及MDA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各项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药清肺合剂雾化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妇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发扬中医妇科学教学的特色,同时也吸取了西医妇科学教学的长处,使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实践,有利于培养出中西医兼通的妇科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