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2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听觉统合治疗。采用中冈韦氏幼儿(或儿童)智力测验(China-Wechsler Young Children Scale of Intelligence,C-WYCSI)or China-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of Children,C-WISC)、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PPVT)、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临床行为的改变。【结果】听觉统合治疗3~6个月后,孤独症儿章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cent,IQ)、适应商(adaptive deviation quotient,ADQ)较治疗前提高。(ABC)量表分值较治疗前降低,语言、行为、情绪、交往、感知以及饮食睡眠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对儿童孤独症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对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例2~4岁孤独症患儿采用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疗效评估主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韦氏幼儿智力测验(WPPSI)、孤独症行为量表(ABC)、AIT疗效调查表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ABC分值,IQ分值、临床症状比较。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儿ABC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IQ分值变化不显著(P>0.05);在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睡眠、注意力、运动技能临床症状上有较大的改善;在目光对视、刻板重复、生活自理方面改变不大。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2~4岁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近期治疗效果是肯定的,而且起效范围广。各级医疗保健部门、家长、幼儿园应加强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及早发现患儿,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孤独症儿童进行听觉统合治疗,采用津手稻毛法智力评定(IQ)、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ADQ)、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儿童行为的改变。结果:听觉统合治疗3~6个月后,孤独症儿童的IQ、ADQ较治疗前提高,ABC量表分值较治疗前降低。结论:听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初诊孤独症患儿86例,47例采用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TL2001-A型)进行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干预组), 39例未作AIT干预(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自制观察行为量表(Self- prepared Questionnaire,SP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ABC量表评分中感知、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因子分及总分明显提高或降低(P<0.05),对照组感知因子分提高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后感知、自理及总分提高或降低(P<0.05)。2)干预组自制观察量表中语言、交往、感知、行为、情绪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治疗后主动语言少、交往困难及注意涣散因子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疗效的影响, 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80例3~6岁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常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觉统合训练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儿均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估, 该量表中的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及自理均单独作为一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较治疗前均具有好转趋势。2)试验组患儿在听觉统合训练治疗1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及语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儿在进行听觉统合训练治疗3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语言及社会交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听觉统合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明显影响, 孤独症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注意加强听觉统合训练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系统评价听觉统合训练(AIT)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 host、EM base、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万方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中,关于听觉统合训练在儿童孤独症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1995年1月一2015年10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RCT.其中有6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的分值(WMD=-7.08,95%CI=-12.04~-2.13,P=0.002);有3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降低孤独症儿童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的分值(WMD=-6.75,95%CI =-8.96~-4.55,P=0.96);有3个研究表明,听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商(IQ)(MD=7.72,95%CI=3.90~ 11.55,P=0.62);经敏感性分析,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ABC分值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能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智商,在对儿童孤独症干预上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的特征及与ASD行为表型间的关联.方法 收集哈尔滨市明确诊断的2~6岁ASD儿童90例,应用脑干电位诱发反应仪采集ABR数据,分析ASD儿童左右耳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特征及与临床表型的关联.结果 ASD儿童左、右耳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51±0.20)(3.83±0.34)(5.63±0.23)ms;(1.54±0.16)(3.78±0.23)(5.63±0.22)ms,均超过正常均值(P值均<0.05);ASD儿童Ⅰ-Ⅲ(6.6%),Ⅲ-Ⅴ(1.1%),Ⅰ-Ⅴ(3.3%)峰间期较正常儿童延长;<3岁组与3~7岁组ASD儿童相比,左右耳Ⅰ-Ⅲ,Ⅰ-Ⅴ峰间期均明显延长(P值均<0.05).关联性分析发现,ASD儿童左耳Ⅰ波潜伏期与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ADI-R)社交功能缺陷存在正相关(r=0.45,P<0.05);左耳Ⅰ波潜伏期、Ⅲ-Ⅴ峰间期和右耳Ⅴ波潜伏期与非言语性沟通能力障碍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0.39,0.34,P值均<0.05);左、右耳Ⅰ-Ⅲ峰间期与重复刻板行为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35,P值均<0.05).结论 ASD儿童存在异常的听觉行为特征,且异常程度与ASD儿童社会交往、沟通及重复刻板行为的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8.
听觉统合训练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听觉统合训练儿童孤独症语言障碍的临床疗效,为孤独症患儿语言障碍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81例孤独症患儿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听觉统合训练,比较训练前后两组患儿在语言障碍方面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组在语言障碍(Z=2.754,P=0.006<0.01)、词汇量少和代词混用(Z=2.759,P=0.006<0.01)、缺乏主动语言(Z=2.534,P=0.011<0.05)和不明指令(Z=2.263,P=0.023<0.05)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并有统计学差异;而在不爱讲话(Z=1.372 P=0.170>0.05)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听觉统合治疗(AIT)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疗效,为自闭症儿童的有效治疗途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30例2~5岁自闭症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感觉统合治疗,干预组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进行AIT治疗1个疗程,疗效评估主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韦氏幼儿智力测验(WPPSI)、自闭症行为量表(ABC)、AIT治疗观察记录表和AIT疗效调查表等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ABC分值比较。结果 干预组ABC分值[(71.67±15.04)分]低于对照组[(84.47±12.79)分](Z=2.181,P=0.029);干预组比对照组患儿在主动语言数量、语言长度、语言理解能力方面明显改善(P<0.05);在主动交流、合作行为、听觉敏感、听话行为方面干预组比对照组患儿明显改善(P<0.01);在情绪障碍、睡眠、注意力、运动技能方面干预组比对照组患儿明显改善(P<0.05);但2组在目光对视、刻板重复、自言自语等异常行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T治疗不同程度地改善2~5岁自闭症患儿的临床行为,在语言、社交、情绪、睡眠、注意力、运动技能上临床症状的近期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治疗效果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对6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前后做图片词汇测试,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训练前后用3种量表评定对比分析,其中3例儿童孤独症患儿效果显著。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为确定听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选取符合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进行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时给予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分别用ABC量表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患儿ASD行为及智力水平。结果 训练后1个月,ABC总分及交往、语言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训练后3个月,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IQ得分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6个月,ABC总分、各因子得分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总分及IQ得分在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对于ASD儿童治疗有效,1个月开始起效, 3个月时效果最好,6个月时仍有效果,但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张玉玲  关玉  宋双双 《中国校医》2020,34(4):312-314
目的探讨机构联合家庭新康复模式对儿童孤独症早期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孤独症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模式,观察组接受机构联合家庭新康复模式,比较2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中文版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ATEC(语言、社交、行为、感知觉)评分、ABC评分(56.31±5.24)较对照组(65.92±4.57)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PEP评分(57.34±5.53)较对照组(49.15±4.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构联合家庭康复模式可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的早期社会功能,减轻其临床症状及心理障碍程度,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整合社交技能训练、语言和言语训练、认知能力训练、行为矫正、精细运动和感觉统合训练等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患儿24例,应用综合疗法进行训练,训练前后分别应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和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进行评测,以确定治疗效果,患儿每天训练3h,平均训练(3.75±2.68)月。结果训练之后,患儿CARS评分中人际关系、模仿、情感反应、躯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和“活动水平”两项评分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ABC各项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方法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 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提高患儿生存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在专科收集60例(男51例,女9例,年龄1.5~5.5岁之间)孤独症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取诊断评估后,按照患儿特征制定个别化的教育干预治疗计划,治疗中采取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结构化教育(TEACCH)及关系发展干预(RDI)相融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并强调家庭参与到患儿的治疗干预中。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进行干预疗效评估。 结果 60例患儿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79.83±16.98)分下降到(46.82±6.95)分,量表中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都明显下降,且<3岁干预组在语言、社交、行为上的分数下降较>3岁干预组更甚;SM由训练前的(7.43±1.16)分提高到(8.87±1.06)分,<3岁干预组提升优于>3岁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综合干预,孤独症儿童在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尤其是3岁前进行干预的孤独症儿童能力提高更为明显。 结论 综合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孤独症症状及改善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的三联征为临床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和情绪、情感异常等表现,常预后不良。儿童孤独症主要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特殊教育训练、行为矫正、辅助性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该病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目前采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和儿童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治疗药物等。上述药物主要针对患儿的伴随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归纳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应用疗效,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儿童孤独症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治疗(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对自闭症儿童的近期疗效,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4个单基线A-B-A单一被试实验设计,对1名3岁7个月自闭症儿童进行听觉统合治疗。结果:该患儿的主动语言次数、主动交往次数显著增加,哭闹持续时间、刻板行为的次数显著减少,且干预治疗有延时效应。从回归线的发展趋势来看,处理期和第二基线期较第一基线期的发展有较大的改变,在发展方向上有进一步改善症状的趋势。结论:AIT对该自闭症患儿的近期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43例孤独症患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例患儿中,3岁后被家长发现症状者达52.31%;3岁以下初诊患儿仅占15.38%;平均就诊年龄明显大于患病年龄。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最为突出;智力正常者仅占8.26%。【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防治儿童孤独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都得到了一定的治疗,但是观察组患者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应用于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行为、感知、社交以及语言等方面的障碍,缓解儿童的孤独症状,促使患儿发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杨静  赵春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9):1401-1403
了解呼和浩特市孤独症儿童在就诊、康复时的费用支出情况,明确因病所致的家庭疾病负担整体状况,为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以及政策依据.方法 收集呼和浩特市四区五县已诊断为孤独症的患儿99例,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及家庭疾病负担量表(Family Burden Scale of Diseases,FBS)进行调查.结果 呼和浩特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费用为2320.11元/月,其中城市为2455.17元/月,农村为2050.00元/月;服药率为14.14%,其中农村为10.34%,城市为18.97%;药物治疗费用为186.02元/月,其中城市为282.00元/月,农村为71.84元/月,城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1.21,0.52,1.42,P值均>0.05).康复训练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39%,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费用的总和占家庭年收入的43%,农村家庭该2项比例更高.家庭疾病负担评价得出,6个因子中有5个因子的平均分>1,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成员躯体及心理健康、家庭疾病负担总分的阳性回答率分别为54.74%,57.89%,58.95%和50.53%.结论 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治疗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及多种应激压力.应扩大患儿的救助覆盖范围,并将孤独症康复费用纳入医保范畴,以有效缓解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