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对胃癌手术患者短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到2012年9月收治的43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年龄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230例和对照组(<60岁)202例,应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对各分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术后30 d内发生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两组术前合并症数量、ASA评分、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为3.91%(9/230)高于对照组的0.99%(2/202),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χ2=3.703,P=0.054)。老年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78%(57/230),略高于对照组的22.28%(45/2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4,P=0.541)。而老年患者术后需要ICU监护的比例为14.78%(34/2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8%(4/202)(χ2=21.972,P<0.01)。 结论年龄不是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术前风险评估,术中安全监护,对于老年胃癌患者行肿瘤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接受手术的高龄(年龄≥75岁)髋部骨折患者149例,男62例,女87例,年龄(82±5)岁。分别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组及传统处理模式组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对比。 结果149例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0±2.3)个月。男62例,女87例,平均年龄(82±5)岁。加速康复外科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2±1.2)d,少于传统处理模式组术后住院时间[(12.1±1.9)d,t=2.513,P<0.05]。术后24 h及48 h,加速康复外科组VAS评分与传统处理模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t=1.598;均P>0.05)。术后12 h及72 h,加速康复外科组VAS评分为(2.5±1.3)分、(1.2±0.8)分,低于传统处理模式组[(3.9±1.6)分、(2.7±1.5)分,t=2.379,t=2.165;均P<0.05]。加速康复外科组术后精神异常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6.4%及9.0%)低于传统处理模式组(23.9%及29.6%,χ2=9.079,χ2=10.339;均P<0.05)。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脑血管意外、尿路感染、褥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χ2=1.232,χ2=0.444,χ2=2.170及χ2=1.091;均P>0.05)。术后1 w,加速康复外科组Harris评分为(63.2±4.8)分,高于传统处理模式组[(49.2±3.9)分,t=2.221,P<0.05],术后3、6及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t=1.098,t=0.813,均P>0.05)。 结论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术后精神异常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因髋部骨折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25例患者,其中心衰组64例、非心衰组16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相关检查结果及术中、术后管理因素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在年龄、收缩压、入院至手术时间、ASA分级、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手术方式、输血量≥400 ml、术中补液量大、每日液体出入量差值大、输注血白蛋白、术后电解质紊乱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9.861,χ2=7.075,χ2=8.732,χ2=25.504,χ2=29.226,χ2=45.825,χ2=14.362,χ2=6.662,χ2=8.190,χ2=7.216,χ2=30.086,χ2=10.122,χ2=12.07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系统疾病数超过4种、合并心血管疾病、低血红蛋白量、电解质紊乱、围手术期液体"正平衡"、ASA分级Ⅱ级以上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769,95% CI:1.212~36.243;OR:9.576,95% CI:2.118~45.387;OR:3.686,95% CI:1.313~10.349;OR:6.584,95% CI:1.217~26.744;OR:14.114,95% CI:5.021~42.342;OR:6.012,95% CI:3.245~11.329)。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围手术期准确的风险评估、早期治疗合并症、减少手术创伤以及完善术后补液是减少此类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劣势。方法 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92例,研究人员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手术治疗后3个月、半年及1年,观察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治疗后1年,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341,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62%)明显少于对照组(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33,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中远期疗效更佳,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身体状态评估的情况下,建议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联合假体置入术对乳腺癌早期患者应对方式及美观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早期患者140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采取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联合假体置入术,对照组采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统计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皮下气肿、感染、皮肤坏死、皮下积液、上肢水肿)、美观效果,对比手术前后免疫功能(CD3+、CD4+、CD4+/CD8+)、应对方式。 结果研究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13.584、8.423,P<0.001、<0.001)。术后1 d研究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t=6.612、7.057、5.170,均P<0.001)。术后1个月研究组依靠自我、姑息、宿命、逃避评分低于对照组,情感宣泄、寻求支持、乐观、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t=10.821、11.010、7.854、5.952、8.563、9.657、9.223、11.596,均P<0.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72%)低于对照组(20.00%)(χ2=6.375,P=0.012),美观效果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81.43%)(χ2=4.080,P=0.043)。 结论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联合假体置入术治疗乳腺癌早期患者,可减少并发症,改善应对方式,提高美观效果,且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就其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基础疾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临床转归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入组的9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46.8%(45/96),其次为腹腔感染[32.4%(31/96)]。96例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者21例(21.9%)共2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78.3%(18/23),革兰阳性球菌为21.7%(5/23)。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住院时间、ALB、CRP和PCT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24、P < 0.001,χ2 = 16.146,P < 0.001,χ2 = 30.007、P < 0.001,χ2 = 26.984、P < 0.001,χ2 = 88.821、P < 0.001,χ2 = 96.028、P < 0.00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39.6%,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070,P < 0.001)。 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原微生物、感染部位、糖尿病病史、住院时间相关;ALB、CRP和PCT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生存。 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总医院收治的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记录并分析患者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体位置、吸烟史、原发病灶是否手术、碱性磷酸酶(ALP)水平、骨转移灶数目、是否放疗、是否化疗、TNM分期等指标。预后生存分析Log-rank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1例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其中男性55例(60%),女性36例(40%);病理类型腺癌49例(54%),鳞癌42例(46%);肿瘤位于中央25例(27%),其余66例(73%)位于周边。本组老年肺癌骨转移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预后单因素显示病理类型(χ2=4.178,P=0.041)、原发病灶是否手术(χ2=7.980,P=0.005)、碱性磷酸酶(ALP)(χ2=6.814,P=0.009)、骨转移灶数目(χ2=13.592,P<0.001)和分期(χ2=10.060,P=0.018)与总生存期密切相关,Cox预后多因素发现ALP(HR=2.345,P=0.002)和骨转移灶数目(HR=1.987,P=0.001)为本组患者预后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较差,ALP和骨转移灶数目可预测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对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 方法选取骨科2014年5月至11月收治的15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选取骨科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住院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患者满意度、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对医院感染各检查项目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评价总得分。 结果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5.33%,试验组患者感染率为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208、P = 0.024);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对照组有19例不满意,33例满意,98例非常满意,满意度为87.33%,而试验组中6例不满意,27例满意,117例非常满意,满意度为96.00%,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454、P = 0.011);对照组患者病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80.67%,试验组患者病房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为9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215、P = 0.021);试验组医院感染评价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194、P = 0.027)。 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是控制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率的有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于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和脾长径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实施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微创手术的194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肥胖组(BMI>25 kg/m2)108例和非肥胖组(BMI≤25 kg/m2)86例。根据术前超声、CT和(或)MRI测量脾脏长径的结果将患者分为AC>20 cm组和AC≤20 cm组。结合脾AC线长度进行亚组分析,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1)肥胖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中转开腹手术比例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43±40.72)min vs(158.31±37.65)min,t=2.372,P<0.05;36.11% vs 13.95%,χ2=4.831,P<0.05];脾AC线>20 cm的患者中,肥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中转开腹手术比例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16±41.38)min vs(167.26±31.54)min,t=2.408,P<0.05;25.00% vs 9.30%,χ2=4.627,P<0.05]。肥胖组内脾AC>20 cm的患者明显比AC≤20 cm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224.16±41.38)min vs(151.23±43.17)min,t=2.453,P<0.05],中转开腹手术比例更高(25.00% vs 11.12%,χ2=4.168,P<0.05)。(2)肥胖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96% vs 11.63%,χ2=5.024,P=0.025)。脾AC>20 cm的患者中,肥胖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49.06% vs 17.50%,χ2=4.236,P=0.023)。肥胖组内脾AC>20 cm与AC≤20 cm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6% vs 27.27%,χ2=3.857,P=0.053)。 结论BMI过高延长了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微创手术的操作时间,脾长径>20 cm时增加了中转开腹手术和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严格掌握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所收治的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收集AIDS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血清LDH水平,分析AIDS患者各种机会感染疾病的血清LDH水平。根据LDH水平(LDH>250 U/L和≤250 U/L)将入组患者分成两组,即LDH升高组245例和LDH正常组463例。 结果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中,女性132例、男性576例,合并机会感染者182例(Waldχ2 = 29.675、P < 0.001),合并肺部感染者162例(Waldχ2= 69.328、P < 0.001)。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CD4+T细胞计数水平(Waldχ2 = 60.646、P < 0.001)、高HIV RNA载量(Waldχ2 = 25.305、P < 0.001)、合并真菌感染(Waldχ2= 67.264、P < 0.001)、卡氏肺孢子(PCP)感染(Waldχ2 = 101.892、P < 0.001)更易导致AIDS患者LD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合并分枝杆菌感染(Waldχ2 = 0.137、P=0.711)的患者不易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 RNA载量> 107拷贝/μl(Waldχ2 = 5.175、P = 0.023)、肺部感染(Waldχ2 = 5.096、P = 0.024)、血流感染(Waldχ2= 9.443、P = 0.002)、PCP(Waldχ2= 57.216、P < 0.001)和真菌感染(Waldχ2= 6.064、P = 0.014)均影响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IDS合并机会感染者LDH升高提示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感染病原体倾向于PCP和真菌感染,具有一定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老年Colles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39家医院诊治的老年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将华北地区18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北组,华东地区21家医院资料定义为华东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等。 结果共收集老年Colles骨折2 610例,其中男性466例(17.85%),女性2 144例(82.15%),男女比为1∶4.60;年龄中位数为70岁;左侧(1 372例,52.57%)多于右侧(1 238例,47.43%)。华北组1 777例,其中男性349例,女性1 428例,男女比为1∶4.09;华东组833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716例,男女比为1∶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69岁和7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72,P<0.001)。华北组和华东组均为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分别占35.34%(628/1 777)和29.05%(242/833),两组60~65岁、81~85岁和≥86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94, χ2=5.028, χ2=24.885, P<0.05),其他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华北组和华东组老年Colles骨折均为左侧多于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老年Colles骨折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约占1/3。与华东地区相比,华北地区老年Colles骨折患者年龄低,男女比高,60~6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81~85岁和≥86岁年龄段构成比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磨玻璃结节(GGO)的外科治疗策略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8例老年多发GGO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中磨玻璃结节实质部分比例,分为磨玻璃结节(GGO)组34例(C/T<0.5)和实质结节(SN)组44例(C/T>0.5),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两组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亚肺叶切除组(37例)3年总生存率为87.3%,肺叶切除组(33例)为8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5,P>0.05);GGO组术后3年总生存率为97.1%,SN组为79.5%,GGO总生存率显著高于SN组(χ2=8.490,P<0.05);T1a组3年总生存率为95.3%,T1b为77.1%,T1a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T1b组(χ2=8.490,P<0.05)。术后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结节直径(T)和C/T比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 结论老年多发磨玻璃患者的亚肺叶切除具有与肺叶切除相似的治疗效果,结节直径和C/T比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机不同对其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在佛山市顺德区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65岁以上患者83例,按手术方式分全髋关节置换(THR,39例)和股骨头置换(FHR,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按手术时机分为48 h后手术(C组)及48 h内手术(T组),最后分为THR-C组(25例)、THR-T组(14例)、FHR-C组(21例)、FHR-T组(23例)共4个研究组。均采用椎管内麻醉方式完成麻醉和手术。记录术前(Tp)、术中(T0)、术后1~3 d(T1~T3)生命体征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各时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应用谵妄评估量表中文修订版(CAM-CR)对患者在各时点谵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各时点谵妄发生例数。对计数资料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术前各组患者均处于中重度疼痛(VAS为6~8),血压偏高(MAP 110~99 mmHg)(VAS:H=201.22;MAP:F=576.348,P<0.05)。术后3 d谵妄发生率:48 h内手术治疗者发生率低于48 h后手术者(THR-C vs THR-T:χ2=4.92;FHR-C vs. FHR-T:χ2=7.58,均为P<0.05),FHR者低于THR者(THR-C vs THR-T:χ2=4.27,P<0.05),其中THR-C组发生率最高,达56.0%,FHR-C组最低13.0%(χ2=7.877,P<0.05)。48 h内行手术治疗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48 h后手术者明显短(THR-C vs THR-T:F=6.892;FHR-C vs FHR-T:F=127.489,P<0.05),其中FHR-T组住院天数最短,为(14.8±7.6)d(F=214.086,P<0.05)。术中及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VAS:H=201.22,MAP:F=576.348,P<0.05)。 结论不同手术时机影响老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48 h内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组、非骨水泥组,每组各56例。骨水泥组患者给予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手术治疗,男26例,女30例,年龄(72±4)岁。非骨水泥组给予非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男31例,女25例,年龄(73±4)岁。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对患者在随访期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对比。 结果11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5)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水泥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4±3)d]、开始负重时间[(41±9)d]均低于非骨水泥组[(17±3)d、(46±10)d](t=4.353,2.856,P<0.05)。骨水泥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49/56),高于非骨水泥组71.43%(40/56)(χ2=4.432,P<0.05)。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4%(4/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1.43%(12/56)(χ2=4.667,P<0.05)。骨水泥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在术后6个月[(82±14)分]、12个月[(86±8)分]、24个月[(91±7)分]、36个月[(95±4)分]均优于非骨水泥组[(76±11、81±9、87±8、91±6)分]。骨水泥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3%(5/56),低于非骨水泥组的23.21%(13/56)(χ2=4.236,P<0.05)。 结论相较于非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更好,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建立时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及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故军联勒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建立人工气道时机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伤后24 h内建立人工气道,共64例)与对照组(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共46例)。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控制率、感染控制时间、病死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昏迷时间、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GCS评分、建立人工气道时机、激素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63% vs. 60.87%,χ2 = 4.389、P = 0.036);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77% vs. 53.77%,χ2 = 4.488、P = 0.034);感染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06 ± 2.77)d vs. (11.12 ± 3.62)d,t = 3.815、P = 0.001];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81% vs. 21.74%,χ2 = 4.408、P = 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激素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肺部感染无显著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94、P = 0.587,χ2 = 0.878、P = 0.349,χ2 = 0.572、P = 0.449)。年龄> 60岁、昏迷时间> 1周、有吸烟史、合并COPD、GCS评分≤ 5分、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显著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83、P = 0.018,χ2 = 7.328、P = 0.007,χ2 = 4.994、P = 0.025,χ2 = 4.878、P = 0.027,χ2 = 6.114、P = 0.013,χ2 = 4.389、P = 0.036)。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 60岁、昏迷时间> 1周、合并COPD、GCS评分≤ 5分、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均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 = 0.024、0.015、0.019、0.007、0.011)。 结论伤后24 h后建立人工气道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加长的中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绵阳市骨科医院94例75~95岁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47例,纳入标准为患者外力创伤后经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无手术绝对禁忌证。骨水泥组给予骨水泥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生物组给予加长生物型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用SPSS 23.0软件包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初次下地煅炼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月、6月、12月Harris评分,用χ2检验2组优良率。 结果生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骨水泥组(手术时间:t =3.733,术中出血量:t =2.207,均为P<0.05),2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初次下地煅炼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和骨水泥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深静脉血栓和心肺事件发生率与骨水泥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χ2 =4.642,心肺事件:χ2 =6.409,均为P<0.05)。2组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月、6月、12个月手术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长的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与骨水泥型假体一样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创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儿童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入住本院儿科0~13岁肺炎患儿86例,按照肺炎支原体病理学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MPP组)与对照组(非MPP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病病程及发热时间较长,均长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2.216、P = 0.038,t = 1.969、P = 0.049);观察组患者在夜间咳嗽评分、发热及高烧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214、P = 0.024,χ2 = 6.182、P = 0.030,χ2 = 4.001、P = 0.047)。两组患者均伴有咳嗽症状,均有肺部异常X线特征。观察组患者出现喘息、大叶性肺炎、肺部湿啰音及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6、P = 0.031,χ2 = 6.874、P = 0.014,χ2 = 11.553、P = 0.000,χ2 = 5.287、P = 0.009),观察组患者肺外表现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82、P = 0.037);尿检异常、胃肠表现及皮疹等症状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13、P = 0.561,χ2 = 1.649、P = 0.672,χ2 =2.647、P = 0.204)。 结论MPP患儿的咳嗽症状严重,呼吸系统病变突出,肺部体征轻微,症状治疗恢复用时长,同时对儿童肺炎应早诊断确定致病因,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