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清创保留假体联合抗生素(DAIR)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期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关节外科自2008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收治的,根据美国肌肉与感染协会(MSIS)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人工关节感染(PJI)的2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彻底清创,更换膝关节聚乙烯衬垫,术后膝关节腔持续冲洗引流及足疗程敏感抗生素治疗。用t检验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入院及末次随访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 结果纳入26例患者,失访3例,随访时间平均(44±28)个月。其中治愈17例,感染控制率73.9%。术后的膝关节VAS评分较术前降低(t=24.815,P<0.05),术后的HSS评分较术前升高(t=41.966,P<0.05)。末次随访ESR(t=14.140)、CRP(t=3.503)、IL-6(t=2.999)均较入院时降低(均为P<0.05)。 结论DAIR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感染,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证,可有效控制感染,恢复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人工假体置换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在膝关节周围骨肉瘤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2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行肿瘤段广泛性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行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术前术后均行新辅助化疗。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72个月。无瘤2年生存者24例,无瘤5年生存者18例,5年总生存率为65.6%。28例患肢屈伸活动均为0°~100°,4例患肢屈伸活动为0°~60°。根据Enneking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4例,良16例,可2例。结论膝关节周围骨肉瘤行广泛性或根治性切除,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术重建膝关节,可以重建膝关节的结构,使膝关节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行旷置术的手术技术对控制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1997年2月至2009年4月对13例TKA术后感染患者行旷置术的手术技术及术后对感染的控制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假体取出、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的手术方法,分析旷置前及旷置后3~6个月时的血沉、CRP及核素骨扫描。结果旷置后3~6个月时,13例患者的血沉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核素骨扫描显示无明显浓聚,均需再次进行翻修手术并取得满意效果。所有患者共发生2例术中并发症,其中主要为髌韧带自胫骨结节或髌骨下极撕脱。结论感染TKA旷置术中安全移除假体、彻底清创等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是控制感染并成功进行翻修手术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4.
假体周围感染(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保留假体的清创术由于创伤小、花费少,目前仍被推荐作为急性PJI的首选治疗。但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差异极大,如何提高保留假体清创术的成功率,本文对该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术中自制临时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有效性。方法:使用自制压模器术中制备临时关节型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自2002年3月至2007年3月共使用此占位器治疗22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10例10膝,女12例12膝,平均年龄59.6岁(33~75岁)。初次置换到感染症状出现时间间隔平均6.7个月(1~14个月)。临床症状,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等血液感染指标及膝关节穿刺涂片和培养用以明确假体周围感染,两期手术后均监测感染指标变化,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功能评价使用HSS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占位器植入间隔时间为4.7个月(3~9个月),Ⅱ期术前感染控制率为100%。Ⅱ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9.8个月(10~64个月),无感染复发。Ⅰ期术后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5±5.9提高到65.8±7.5,Ⅱ期术后最近随访时达平均88.7±5.1。9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2例非常满意。结论:此方法制备的膝关节临时关节型占位器具有治疗期间保留较好关节功能、降低Ⅱ期手术难度、无须长期灌注及可靠的感染控制力等优点,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57~75岁,平均67岁。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物。术后患者早期部分负重,关节屈曲活动。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控制后再植入高限制性假体。结果患者中3例基础病因为类风湿关节炎,其中2例长期服用激素;余2例基础病因为骨关节炎,都有糖尿病。所有患者术前都曾出现过窦道,其中2例有窦道封闭现象。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两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在间隔期,5例患者都能扶拐行走和屈曲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5°,平均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societyscores,KSS)81分。再植入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目前尚未发现复发和新的感染。结论采用带抗生素可活动关节骨水泥间隔可以成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在间歇期能保留关节活动度,最终可有效处理感染并使再植入手术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急性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中,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术后持续关节腔灌洗的疗效及影响该治疗方法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2009年3月间采用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持续灌洗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11例病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6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例.置换术后早期急性感染(<4周)7例,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4例.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前常规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或分泌物细菌培养,术中常规行关节液细菌培养.髋关节清理时应脱出股骨头后彻底清理关节内炎性病灶.膝关节清理时应取出聚乙烯衬垫,彻底清除后关节囊内可疑感染病灶,更换新的聚乙烯衬垫.其中3例关节清创术在发现关节急性感染后的1周内实施.[结果]经平均41.4个月随访,6例患者无感染复发迹象,其中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病例4例,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病例2例,感染治愈率为54.5%.[结论]保留假体的关节清创术结合术后持续关节腔灌洗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急性感染和急性血行播散性感染治疗效果良好,如手术能在症状出现4周内尽早实施,部分患者的感染可得到控制.细菌的种类和毒力是影响该手术方式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和常规开放清创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0月至2016年9月3家医院收治的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患者11例11膝,术前穿刺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为2组,其中关节镜组5例,关节镜下行清创术;常规组6例,行常规开放清创术。术后两组敏感抗生素持续闭式灌注2~3周,待冲洗液变清后3~5 d拔管,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于术后第1、3、7天利用疼痛标尺评分记录患者伤肢疼痛情况,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11例经治疗后局部及全身症状体征消失,血液及关节液检查结果均正常。术后随访6~18个月,关节镜组1例、常规组2例术后3个月感染复发,经再次关节镜清创手术后感染得以控制。随访终末根据HSS膝关节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关节镜组优3例,良2例,中0例,差0例;常规组优3例,良1例,中1例,差1例。结论: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中没有明显骨质感染、破坏,关节周围皮肤没有窦道形成,假体无松动且能找到敏感抗生素的患者,应用关节镜手术后持续灌洗、敏感抗生素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病原菌培养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及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被明确诊断为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23例患者资料.其中TKA 15例,THA 8例;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32 ~ 79岁,平均62岁;伴有窦道患者9例.患者均在关节腔穿刺前至少2周停用抗生素治疗,翻修术前及术中分别取关节液予以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术中组织行一般病原菌培养及病理活检,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样本延长培养时间至2周.结果 本组患者共23例,术前培养1周阳性率30.4% (7/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39.1%(9/23).术中培养1周阳性率60.9%(14/23),阴性样本延长至2周阳性率82.6%(19/23),7例(30.4%)术前及术中培养结果相符.结论 对TKA、THA术后假体周围慢性感染行病原菌培养,在明确诊断前应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 相似文献
10.
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是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不仅增加术后全因死亡率,也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患肢畸形、关节功能受限、治疗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1]。因此PJI也成为了人工关节外科中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全膝关节初次单侧表面置换与双侧同时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39例初次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行双膝关节表面置换分为两组:单膝置换组(行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178例,男50例,女128例;平均年龄64.2岁(26~81岁);术前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平均为(34.0±13.3)分.双膝置换组(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161例,男32例,女129例;平均年龄65.3岁(34~80岁);术前KSS评分平均为(33.4±11.1)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采用K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339例患者术后获3个月至3年(平均18.4个月)随访.单膝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11/178),双膝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7/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4,P=0.453).末次随访时单膝置换组KSS评分平均为(92.5±10.6)分,双膝置换组平均为(91.9±11.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1,P=0.610).结论双膝关节置换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前充分准备、较好的手术技术、完善的术后监测和支持治疗及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降低一期舣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于术前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的患者,应认真评估手术耐受性后再进行抉择.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firstly undergoing primary un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UTAK) and simultaneous bilater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SBTKA)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06 to November 2009, 339 patients underwent primary UTAK and SBTKA in our hospital and followed up. The UTKA group had 178 patients (50 men and 128 women) who were aged from 26 to 81 years (mean, 64. 2 years) and a mean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 (KSS) of 34. 0 ± 13. 3points before surgery. The SBTKA group had 161 patients (32 men and 129 women) who were aged from 34 to 80 years (mean, 65. 3 years) and a mean KSS of 33. 4 ± 11. 1 points before surgery.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KSS system.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18. 4 months on average (range, 3 months to 3 years) .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6. 2% (11/178) in the UTKA group and 4. 3% (7/161) in the SBTKA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x2 =0. 564, P = 0. 453) . The KSS score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all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 It was 92. 5 ± 10. 6 in the UTKA group and 91. 9 ± 11. 1 in the SBTKA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0.511, P = 0.610). Conclusions SBTKA is not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Careful 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assessment, good surgical skills, comprehensive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and supporting management, and proper rehabilita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SBTKA. But for a patient who has been complicated with multiple internal diseases, SBTKA decision should not be made before a careful toleranc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12.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失误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1993年7月-2000年12月间治疗的423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2例,平均年龄64.4岁(53-77岁);女271例,平均年龄67.2岁(34-87岁)。类风湿性关节炎(RA)142例,骨关节炎(OA)264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关节炎膝关节强直4例。均采用进口膝关节假体。结果 17例发生了手术中失误或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02%。术中失误包括股骨髁劈裂骨折1例,股骨干穿孔2例,胫骨上端穿孔2例,截骨不当5例,髌骨穿孔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3例,膝关节强直2例。结论 TKA术中失误的原因在于配套器械使用不熟练。对膝关节变形的认识不足,综合外科技术不全面。感染涉及多个环节。合理使用抗凝药物及正确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获得满意的膝关节功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单侧间室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外科手术,起步于自上世纪70年代。最初,手术效果并不理想,然而随着植入物设计进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UKA逐渐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在已越来越多被应用。不过UKA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综述了膝关节UKA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止血带是否会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加重各项不良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52例拟行初次TKA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分为2组:使用止血带组(A组)和未使用止血带组(B组),每组26例。A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69 ~ 76岁,平均72.5岁。B组:男12例,女14例;年龄67 ~ 77岁,平均72.9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股四头肌活检观测股四头肌肌肉的病理改变,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结果 A组病理切片示股四头肌溶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B组为正常肌肉组织。A组术后1、3、7及14d小腿肿胀程度、膝关节周径及股四头肌肿胀程度的增加率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h、1d、3d、5d、7 dVAS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4d两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3d、7d、14d及1个月膝关节自主活动度均高于A组,术后1、3、7、14d直腿抬高度数也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中使用止血带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而加重各项不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假体设计对保留髌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2002年1月15日~2月15日间,门诊共随访保留髌骨TKA后患者44例59膝,所有手术均于1998年10月~2001年10月间施行,术前诊断均为骨关节炎,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19.1个月。依据目前较普遍认同的标准:股骨假体髌骨滑槽的深度、宽度、是否对称,髌骨滑槽的延伸范围,股骨假体前方向远端移行是否平滑等将股骨假体分为“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病例排除的标准:(1)膝关节屈曲小于80°者;(2)X线影像提示存在股骨假体屈曲大于3°、股骨前方皮质切迹(notching)、髌骨高位或低位等外科操作失误者。按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方法及患者自我感觉对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入选的40例51膝分属上述两组,“髌骨友好”组21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1.58(0~8)分;“髌骨不友好”组30膝,术后膝前痛评分平均为3.32(0~6)分,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42,P<0.01)。“髌骨友好”与“髌骨不友好”两组无膝前痛患者构成比分别为64%与9%,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5.457,P<0.01)。结论股骨假体设计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保留髌骨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行保留髌骨TKA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假体生存率,探讨其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和预防策略。 方法选择自2007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应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435例515膝,均系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病,其中男150例,女285例;年龄45~83岁,平均(61±8)岁。身体质量指数19~36 kg/m2,平均(24±3)kg/m2。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与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患者的假体生存率,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ROM变化、KSS评分、OKS评分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35例515膝全部完成随访,平均(5.2±1.8)年。至末次随访时,KSS评分由术前平均(59±10),改善至术后平均(93±8)(t=-2.586,P<0.05);OKS评分由术前平均(24±8),提高至术后平均(43±5)(t =-2.056,P <0.05);膝关节术前平均(111±5)°,术后ROM平均(127±8)°(t =-2.334,P <0.05)。所有患者人工单髁关节假体总生存率为92.2%。515膝单髁关节中共有15例(2.9%)并发症发生,其中聚乙烯活动半月板衬垫脱位6例(1.2%);迟发性深部感染1例(0.2%),经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行二期全膝关节翻修术,术后正常恢复;3例出现股骨髁侧假体松动(0.6%,含1例同时衬垫脱位病例),其中2例进行单髁关节翻修,1例予以全膝关节翻修;2例患者出现关节囊反复无菌性积液(0.4%),予以关节抽液并物理治疗后恢复;2例术后出现关节内游离体(0.4%),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后绞索症状消失;1例术后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0.2%),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部分撕脱(0.2%),术中予以韧带线缝合固定,术后铰链支具固定41周后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牛津3期活动平台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是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病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疗效可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适应证选择及成熟的外科操作能够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的治疗需仔细分析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给予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