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裴利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7):876-877
目的 探索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86例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临床资料,选取时间2018年4月-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舌癌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选取2015-06至2017-06收治的80例舌癌术后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予以咪达唑仑镇静治疗,治疗组予以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0、4、8 h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和动脉氧分压Pa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术后4、8、12 h的RASS评分,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4、8 h,两组HR、MAP、PaO2水平均较同组0 h时有所改善,且治疗组4 h的HR、MAP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8、12 h,两组RASS评分均较术后4 h显著升高,治疗组术后8、12 h的RA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对照组为26.2%。结论 将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舌癌术后患者维持镇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 2009年1月—10月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5例,首先缓慢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的负荷量,之后予咪达唑仑0.05~0.15mg/(kg.h)的剂量泵注维持,以获得Ⅱ~Ⅳ级Ram say镇静评分,同时监测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4 h持续镇静时RR、HR、MAP、PaO2、SaO2的变化。结果 35例患者在负荷剂量下均能够达到镇静效果,Ram say评分均在Ⅱ~Ⅳ级;在维持剂量时也能保持等效的镇静效果,监测呼吸、循环各指标稳定。结论咪达唑仑是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对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组予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镇静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 h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用药后4、8、16、24 h重症患者镇痛(CPOT)评分及躁动-镇静评分(RASS),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拔管时间、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和谵妄发生率。结果 (1)用药后1 h,两组HR、RR、MAP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2)两组用药后4、8、16、24 h CPOT及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药物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停药后拔管时间、停药后完全清醒时间[(112.3±18.6)、(43.8±7.6)min],均短于对照组[(175.1±20.4)、(116.2±27.3)min (P<0.01) ];(4)两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腹胀呕吐及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腹部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方面,右美托咪啶联合布托啡诺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效果相近,但前者的谵妄、腹胀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两种药物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ICU收治的32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20例,咪唑安定组200例。异丙酚组:插管前予静脉注射异丙酚1.00~3.00mg/kg,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用输液泵持续予静脉注射异丙酚0.50~4.00mg/(kg·h),镇静持续时间为(25±5.6)h。咪唑安定组插管前则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0.30mg/kg行镇静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用输液泵持续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O.04.0.20mg/(kg·h)。镇静持续时间为(28.5±6.4)h。结果药物起效时间异丙酚组为(15±5)s,咪唑安定组为(63.1±10.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达到Ramsay氏分级标准3—4级之间,异丙酚组所需时间为(20±15)min,咪唑安定组所需时间为(30±16)min。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神志恢复时间:异丙酚组(9.6±6.5)min,咪唑安定组(55±10.7)min,两组比较P〈O.01。异丙酚组有5例出现血压下降。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ICU危重患者的镇静均能取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镇痛镇静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心脏功能的早期影响。方法对我院59例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改良冬眠合剂行持续镇静镇痛治疗21例(Ⅰ组)、力月西及芬太尼持续镇静镇痛治疗19例(Ⅱ组)、力月西和芬太尼或吗啡等间断镇痛镇静19例(Ⅲ组),监测各组血液动力学和心肌酶学改变,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入ICU时体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氧合指数(O I)、血液动力学、心肌酶谱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24 h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Ⅰ、Ⅱ组改善幅度相似(P〉0.05),且均较Ⅲ组更明显(P〈0.05)。心肌损伤的相关酶学均有不同程度变化,Ⅰ、Ⅱ组LDH、Mb均有下降(P〈0.05),而CK-MB和Tn-T仅略有上升(P〉0.05),Ⅲ组Mb、Tn-T、CK-MB及ASL仍然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镇静镇痛有利于保护ARDS病人心功能,持续镇静镇痛可能是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ICU常规监护和相应治疗,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镇静。观察记录两组镇静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aw)、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Ramsay镇静评分和人机顺应性评分,以及镇静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均保持Ramsay镇静评分≥3级时,记录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镇静前BP、PaO2/FiO2、呼吸机参数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30min后,两组HR、RR和Paw等指标均显著低于镇静前(P〈0.05),观察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AP、SpO2等指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镇静12h时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人机顺应性评分,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在撤机前停用镇静药,未发生戒断综合征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可减少人机对抗,改善机械通气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0.
镇静-镇痛策略与机械通气患者ICU不适经历关系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的现状,以进一步探讨镇静-镇痛策略对该类患者ICU不适住院经历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15日-2006年8月15日,对全国3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所有转出ICU的清醒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疾病分类,机械通气时间,所接受的镇静-镇痛治疗,以及包括紧张害怕、情绪低落、睡眠不良、疲劳感、口渴、疼痛等6项内容的ICU不适经历情况.结果 163例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清醒患者中,出现ICU不适经历的比例高达96.9%,其中83例(50.9%)出现严重不适.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严重不适经历发生率为59.7%,与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4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1例未给予任何镇静、镇痛治疗,其严重不适经历发生率(73.8%)显著高于接受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37.3%,P<0.01).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治疗方案对严重不适经历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OR=0.125;95%CI:0.052~0.298;P<0.01),单独应用镇静剂或镇痛药保护作用差.结论 恰当的镇静-镇痛治疗可有效降低ICU严重不适经历的发生率.我国ICU机械通气患者接受系统镇静-镇痛治疗的比例较低,对ICU医师进行系统镇静-镇痛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重感觉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促醒作用.方法 将昏迷时间超过8 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 3~8分的STBI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听觉(亲情呼唤、音乐疗法)、视觉、触觉、嗅觉、运动等多重感觉刺激方法进行干预,并采用GCS评估干预30 d后患者情况,随访并记录平均清醒时间、清醒率.结果 治疗30 d后,实验组GCS评分(10.22±3.59)明显高于对照组(7.94±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清醒13例,昏迷时间4~35 d,平均(17.23±8.78)d,对照组清醒人数7例,昏迷时间8~41 d,平均(27.20±10.02)d.实验组昏迷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清醒率、平均昏迷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重感觉刺激对STBI患者有一定的促醒效果,对降低患者伤残率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手外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 将180例ASA I或Ⅱ级急诊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P、C两组,每组90例。P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C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静注生理盐水2ml。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手术结束后,两组开启同样配方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泵。PCIA设置:以芬太尼作为术后镇痛药,背景剂量0.5斗g/(kg·h),锁定时间15min,单次剂量0.125μg/kg,负荷剂量0.6oμg/kg。观察并记录术后48h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PCIA泵首次按压时间、累计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观察术后7d之内的谵妄发生比例。结果P组术后1、2、4、8、12hVAS低于C组(P〈0.01);首次按压PCIA泵时间,P组明显晚于c组(P〈0.01),P组术后48h内各时点累计按压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8.9%,明显低于C组的23.3%(P〈0.01)。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以有效、安全地提高手外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同时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比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镇痛镇静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1例,女性39例;平均35.1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右美组(n=60例)和冬眠组(n=60例),右美组给予右美托咪定(2m L:200μg,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负荷剂量为0.5~1.0μg/kg,持续泵注10min,后以0.2~0.7μg/(kg·h)速度维持3d;冬眠组肌注冬眠合剂(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m L:50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m L:50mg,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盐酸哌替啶注射液,2m L:100mg,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间隔8h给药1次,维持3d。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GCS评分、生命体征(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住院天数、预后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右美组患者年龄(36.2±10.8)岁、性别(男女比例38/22)、体重(68.3±13.2)kg、GCS评分(10.8±3.2)分,与冬眠组年龄(34.6±11.2)岁、性别(男女比例43/17)、体重(65.5±11.5)kg、GCS评分(10.2±2.6)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用药后心率及血压比较,用药后1h右美组,心率(72.4±7.8)次/min,血压(87.8±8.1)mm Hg,相较于用药前无较大变化,但冬眠组心率(66.2±7.6)次/min,血压(87.8±8.1)mm Hg明显降低。而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右美组96.4±2.9,冬眠组96.2±2.1)均无明显变化。(3)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入院后均持续升高,第3天达峰值,右美组为(32.8±7.1)mg/L,冬眠组为(41.2±7.9)mg/L,但右美组用药1d后C-反应蛋白增幅较冬眠组明显降低,用药后右美组和冬眠组的C-反应蛋白含量分别为(28.5±6.2)mg/L、(34.8±7.2)mg/L。(4)心动过缓、低血压、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右美组发生人次分别为13、10、7、8,冬眠组则为23、20、16、17,右美组显著低于冬眠组,而在右美组组内比较时,浅镇静组(心动过缓3人次、低血压2人次、应激性溃疡1人、肺部感染1人)明显低于深镇静组(心动过缓10人次、低血压8人次、应激性溃疡6人、肺部感染7人)。(5)右美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12.8±5.5)d及总住院时间(21.2±6.5)d相较于冬眠组的ICU住院时间(15.3±6.1)d及总住院时间(28.5±7.4)d均显著缩短。(6)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GOS评分1~5分的人数比较,右美组分别为3、5、10、15、27人,而冬眠组则分别为5、9、13、16、17人,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右美=0.552,R值冬眠=0.448,P=0.048),右美组好于冬眠组,但右美组与冬眠组的病死率无显著差别(5%vs.8.3%)。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效果满意,且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还可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患者预后,适用于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addition effect of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TBI) on the balance control of patients who simultaneously suffered a whiplash associated disorder (WAD).Background
Dizziness is common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whiplash injury with or without a MTBI, but data is lacking about the additional balance problems and dizziness caused by MTBI.Methods
44 patients with WAD and MTBI and 36 WAD patients without MTBI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 dizziness handicap index (DHI) was used to quantify self-perceived handicap. Balance control was assessed using measures of trunk sway for a battery of stance and gait tests.Results
Patients with WAD and MTBI perceived significantly higher dizziness and unsteadiness (higher score in DHI Emotional category) and had greater trunk sway than WAD patients without MTBI for stance tasks and complex gait tasks (e.g. walking up and down stairs). Both groups had greater sway than controls for these tasks.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showed equal reductions in trunk sway with respect to controls for simple gait tasks (e.g. walking while rotating the head).Conclusions
A similar pattern of balance impairment was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whiplash injury with and without MTBI. However, the impairment was greater for stance and complex gait tasks in WAD patients with MTBI. 相似文献15.
随着人们对镇静剂的认识不断完善,镇静剂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逐渐普遍。镇静剂一方面可以降低颅内压、降低脑代谢水平、控制癫发作等,从而有利于颅脑创伤患者的恢复;另一方面镇静剂可能阻碍神经再生、修复等过程,从而影响预后。因此,本文就颅脑创伤患者镇静剂使用的利弊两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以评估治疗这类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术后5~9天的患者60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非高压氧治疗组)各30例,观察患者入院时及高压氧治疗前、后1、2、3、4周的GCS评分;比较高压氧治疗开始前、高压氧治疗4周、入院后3月的随访GOS分级提高的患者数;比较高压氧治疗4周和入院后3月内的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1周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压氧后2、3、4周GC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两阶段的GOS预后评分提高患者例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4周内拔除气管套管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3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早期意识改善及预后有疗效;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且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恢复早期治疗作用较后期突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