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肿瘤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2020年11月由聊城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选取100例CAP患者作为CAP组,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血小板计数(PLT)、淋巴细胞计数(LYM)、NLR、PLR及血清糖蛋白抗原(CA)125、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NSCLC组患者的外周血NE、NLR、PLR及血清CA125、CEA、CYFRA21-1水平分别为(4.98±2.48)×109/L、(4.03±1.03)、(182.42±63.04)、(19.95±4.08)U/ml、(3.38±2.03)ng/ml、(3.34±1.12)ng/ml,均高于CAP组(P<0.05),外周血LYM水平为(1.28±0.63)×1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普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胆管炎伴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46~88岁,平均(67.93±11.46)岁。术前NLR <5.435患者作为低NLR组(31例),NLR≥5.435患者作为高NLR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同时分析两组住院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 结果低NLR组白细胞计数低于高NLR组[(6.28±1.66)×109/L比(10.59±3.55)×109/L,P<0.05 ];低NLR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高NLR组[(57.63±47.68)ug/mL比(81.38±38.25)ug/mL,P<0.05 ];低NLR组谷草转氨酶水平低于高NRL组[(96.17±71.25)U/L比(281.90±438.30)U/L,P<0.05];低NLR组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低于高NLR组[(297.57±255.97)U/L比(509.70±462.06)U/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低NLR组住院总天数[(13.34±4.55)d比(15.49±3.94)d,P<0.05]、术后住院天数[(10.07±2.80)d比(11.6±3.41)d,P<0.05]及住院总费用[(26 984.78±4 316.30)元比(30 875.35=±4 305.50)元,P<0.05]等均低于高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急性胆管炎伴胆管结石患者外周血NLR值与其炎症感染程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将NLR作为对其病情及手术预后进行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葡萄胎患者清宫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单独或联合应用在预测葡萄胎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自青海省各地区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及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妇科,全程行规范化诊断治疗及定期随访的葡萄胎患者进行研究。共纳入175例葡萄胎患者,根据清宫术后2年血β-hCG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恶变组(38例)和治愈组(137例)。收集患者首次清宫术前后的血常规结果,包括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淋巴细胞绝对值(L)和血小板计数(PLT),计算NLR及PL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恶变组首次清宫前的N、NLR、PLR及lgβ-hCG值显著高于治愈组(P<0.05);治愈组首次清宫前L计数明显高于恶变组(P<0.05);当清宫前NLR=3.23时,AUC为0.727(P<0.05, 95%CI:0.63~0.82);当清宫前的PLR=159.38时,AUC为0.675(P<0.05, 9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分析该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1年1—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进行本次研究,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入院时测定所有患者血中白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以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NLR、PLR,经治疗后24~48 h内再次测定患者血中上述指标情况。比较两次测定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NLR和PLR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后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比例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炎症反应增强,凝血相关的血小板功能异常,术后管理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91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组织病理学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31)和未转移组(n=16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I、NLR和PL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和效能;分析SII、NLR和P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脉管浸润、高SII、高NLR、高PLR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χ2/Z值分别为4.532、8.342、14.363、4.837、11.47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4cm(OR=2.347,95%CI:1.645~4.272)、脉管浸润(OR=1.924,95%CI:1.724~2.236)、高SII(OR=2.458,95%CI:1.557~1.968)、高PLR(OR=1.884,9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白细胞比值(LW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NM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接受重症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1日初次就诊于南阳市中心医院的的COVID-19患者血常规指标,根据是否接受重症监护治疗分为ICU治疗组和非ICU治疗组,分析血常规比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性和诊断价值,并探讨血常规比值在评估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与非ICU治疗组相比,ICU治疗组的平均年龄升高(60.13±9.5vs 44.97±16.73,Z=3.54, P<0.001),住院天数延长(14.88±4.03 vs 10.65±6.41,Z=2.49,P=0.013)。ICU治疗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NMR和PLR值均升高(Z值分别为3.08、3.90、4.81、4.42、3.74,P均<0.05),淋巴细胞计数、LWR、LMR、PWR和PNR值均降低(Z值分别为-3.67、-4.71、-2.54、-2.1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Blimp-1表达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75例ITP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外周血CD19+细胞、Blimp-1+CD19+细胞、Blimp-1+B1细胞、PA IgG与PLT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初治75例ITP外周血CD19+细胞、Blimp-1+CD19+细胞、Blimp-1+B1细胞、PA 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激素治疗有效组外周血Blimp-1+CD19+细胞、Blimp-1+B1细胞、PA Ig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无效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初治ITP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异常高表达,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Bl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在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并发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AOPP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19~70岁,平均(45.3±10.6)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血液净化组(n=23)和常规治疗组(n=22)。常规治疗组规范化应用肟类复能剂和抗胆碱能药物、生长素抑制剂、洗胃、导泻、抑制胃酸及胰酶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血液净化组在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联合CVVH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各时间点(24、48和72 h)静脉血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T)]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淀粉酶(AMY)恢复正常范围的时间、阿托品人均用量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静脉血WBC、NEUT及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净化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在治疗24、48、72 h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3.45±2.37)×109∶(15.72±1.83)×109,(11.57±1.53)×109∶(14.1±1.7)×109,(9.06±1.42)×109∶(11.82±1.86)×109,P均<0.05)],治疗48 h和72 h时NEUT也低于常规治疗组[(6.56±0.82)×109∶(8.78±0.96)×109;(5.37±0.34)×109∶(8.64±0.93)×109,P均<0.05],此外,血液净化组患者PCT水平在治疗48 h和72 h的检测结果也低于常规治疗组[(0.56±0.12)×109∶(0.88±0.28)×109,(0.37±0.06)×109∶(0.59±0.11)×109,P均<0.05)]。血液净化组患者AchE恢复正常时间[(6.55 ± 1.15)d vs (11.35 ± 2.05)d]、AMY恢复正常时间[(3.75 ± 1.34)d∶(5.07±1.38)d]、人均阿托品用量[(225.18±57.24)mg∶(457.35±87.56)mg]及ICU住院时间[(4.15 ± 0.55)d∶(5.43 ± 0.35)d]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 结论血液灌流联合CVVH能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减少阿托品用量、缩短住院时间,在急性AOPP并发急性胰腺炎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生素B6和丰诺安(20AA复方氨基酸)对X射线辐照小鼠外周血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B6组、丰诺安组和联合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均接受X线照射。从照射前4 d开始至照射后第10天,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维生素B6组、丰诺安组和联合组分别腹腔注射维生素B6、丰诺安、以及维生素B6和丰诺安的混合液,照射后第11天处死小鼠,检测小鼠血常规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X线照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总T细胞、CD4和CD8 T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升高(P<0.05);丰诺安、维生素B6和混合液均可显著提高X线照射小鼠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血小板、NK细胞、B细胞、总T细胞、CD4和CD8 T细胞数量(P<0.05);混合液在提高总T细胞数量[(41.94%±10.90%)比(32.14%±5.86%)]和CD4 T细胞数量[(33.11%±10.00%)比(25.01%±4.64%)]效果上优于维生素B6(P<0.05),在提高白细胞总数[(6.3±0.6)×109/L比(3.7±0.5)×109/L]和淋巴细胞数量[(5.3±0.4)×109/L比(3.4±0.3)×109/L]效果上优于丰诺安组(P<0.05)。 结论维生素B6和丰诺安对X射线辐照小鼠外周血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维生素B6和丰诺安联合应用优于单一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卵巢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25例初治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FIGO分期,将其分为早期卵巢癌组(n=85,FIGO分期为Ⅰ~Ⅱ期)和晚期卵巢癌组(n=140,FIGO分期为Ⅲ~Ⅳ期)。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2组患者的年龄、人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合并恶性腹水患者所占比例、血清CA125水平>35 U/mL所占比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PLR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进行分析,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PLR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2组患者的年龄、BMI、Hb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组织病理学类型、是否合并恶性腹水、血清CA125水平>35 U/mL、PLR和NLR比较,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897、76.187、11.817、-5.252、-3.790, P均<0.05)。②组织病理学类型(OR=2.460,95%CI=1.246~4.856,P=0.009),是否合并恶性腹水(OR=6.649,95%CI=3.437~12.862,P<0.001)和PLR(OR=1.005,95%CI=1.001~1.009,P=0.027),均为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③PLR对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的ROC-AUC为0.709(95%CI:0.645~0.767,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PLR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的最佳临界值为157.14。其中,本研究225例初治卵巢癌患者中,PLR>157.14者为134例,PLR≤157.14者为91例。此时,PLR对预测卵巢癌患者FIGO分期的敏感度为72.9%,特异度为63.5%。 结论PLR值可预测卵巢癌FIGO分期。当PLR>157.14时,卵巢癌患者FIGO临床分期为晚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因子PD-1及其配体(PD-L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6例初诊为急性ITP成人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的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分子(CD273、CD274和CD279)的表达水平;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随机区组的方差检验。 结果与ITP患者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的患者单核细胞PD-Ls表达水平均显著性下降(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后6个月以及1年的患者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显著性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TP患者中单核细胞PD-Ls表达与CD8T淋巴细胞的PD-1呈正相关(P<0.01)。 结论ITP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与单个核细胞PD-1/PD-Ls的表达水平存在关联性,证实PD-1/PD-Ls可作为观察ITP疗效的动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留观区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流感样症状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流感患者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接诊的180例流感样症状患者,比较不同月份的发病例数。按流感快速抗原检测结果分为流感组与非流感组,流感组为临床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的患者9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9例;年龄15~94岁,平均(36.82±16.43)岁。非流感组按照与流感组相同的性别年龄比例选取90例有流感症状但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17~89岁,平均(37.35±15.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组成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2组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并比较各种观察指标之间的流感快速抗原检出率。 结果流感在12月及1月发病例数高于其他月份。流感组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流感组[(6.71±2.40)×109/L vs (9.08±4.91)×109/L,(0.97±0.49)×109/L vs (1.29±0.75)×109/L];常见临床症状中流感快速抗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低热13例(40.60%),中度热46例(54.80%),高度热42例(56.0%),不同体温的患者之间的流感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痛45例(50.00%),头痛29例(39.20%),乏力13例(50.00%),咽痛40例(47.10%),咳嗽60例(45.80%)。除头痛外,其他各种症状的患者流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流感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流感患者感染指标低于非流感患者。流感快速抗原检测敏感性较低,头痛有可能是比较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据,探讨免疫细胞绝对计数对于肿瘤患者疾病监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4例结直肠癌和55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绝对计数与肿瘤病理结果、肿瘤分期的关系,以及动态变化表达结果。 结果(1)结直肠癌Ⅰ期到Ⅳ期患者术前外周血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逐渐增加,其中仅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数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直肠癌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TNM分期间无显著性差异。(2)食管癌患者术前各TNM分期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食管癌患者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计数在Ⅰ期和Ⅲ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随TNM分期,淋巴细胞计数升高。(3)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具有肿瘤分化程度越高其数目越低的趋势,且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患者的术前T细胞数目增加,NK细胞数目降低,但仅CD3+CD8+T细胞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计数与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转移与否均无明显关系。(4)淋巴细胞计数的术前和术后动态分析显示,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目均表现为术后降低,随后逐渐增高趋势(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与食管癌外周各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转移与否间的临床表现不同;结直肠癌患者可能因机体高肿瘤负荷及低分化肿瘤促进机体免疫反应性T细胞亚群增殖,而抑制NK细胞增生;手术创伤可导致肿瘤患者机体的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一过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细胞免疫治疗重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广州市开发区医院治疗的3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同时检测血常规各项指标,分析其治疗前后的变化。 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及缓解的病人19人,占总数的59.37%;19例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 网织红细胞(Ret)、 血小板(PLT)及淋巴细胞(LY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 CD4+T淋巴细胞(%)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CD8+T淋巴细胞(%)则显著上调(P<0.05);CD4+/CD8+ 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粒/淋比由原来的(0.85±0.23)升为(1.89±0.57)。 结论 再生性障碍性贫血患者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有效患者免疫治疗后粒/淋倒置得到缓解。但 CD4+/CD8+比例倒置未被纠正。细胞免疫治疗可显著增加CD8+T淋巴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传统炎性标志物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确诊的130例ICP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CP组,其中,初产妇为86例,经产妇为44例.根据ICP严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重度ICP亚组(n=29)和轻度IC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能否通过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 chorioamnionitis,HCA)的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炎性指标与免疫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96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为研究组,选取100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皮质醇(Cor)、胰岛素(INS)、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T淋巴细胞比例、自然杀伤细胞(NK)比例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研究组产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上升,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较术前下降,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上调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激指标相关,其炎症状态可能与免疫应激损害有关,临床医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持其机体稳态,从而达到促进康复、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方法在液体条件下,利用临床分离的XDRKP菌株感染秀丽隐杆线虫,观察线虫存活及体内细菌数量变化情况。结果线虫感染XDRKP后活动明显迟缓,不同浓度的XDRKP对线虫的致死情况不同。log-rank检验显示,1.5×106 CFU/mL XDRKP组与E.coli OP50对照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1.5×107、1.5×108 CFU/mL组与E.coli OP50对照组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χ2值分别为229.37、275.98,均P<0.001),1.5×108与1.5×107 CFU/mL XDRKP组线虫的生存率低于对照组。实验获得上清悬液,经细菌纯培养后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证实为XDRKP。XDRKP感染线虫4、6、12、24 h后,线虫体内细菌总量分别为(0.28±0.02)×105、(0.50±0.38)×105、(1.73±0.56)×105、(2.62±0.53)×105 CFU/mL,不同时间线虫体内细菌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F=1 363.39,P<0.001)。结论成功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XDRKP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