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蕊  张瑾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10):1333-133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与子痫前期(P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PE患者(观察组)和同期6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D-D、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等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PLT、PT及三者联合诊断PE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BMI)、产次、受孕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D、PDW、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T、APTT、TT、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NR、FIB及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PT、PLT是PE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凝血六项指标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水平及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颅内出血早产儿101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无颅内出血的早产儿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差异,构建基于凝血六项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患儿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FIB为(2.07±0.32)g/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12±0.54)mg/L、(15.40±0.87)s、(58.98±1.12)s、(22.30±0.87)s和(1.64±0.3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重度出血早产儿FIB为(1.85±0.25)g/L,明显低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79±0.56)mg/L、(16.59±0.84)s、(60.17±1.14)s、(23.41±0.89)s和(1.86±0.30),明显高于轻度出血早产儿(P<0.05)。观察组不同孕周早产儿FIB、D-D、PT、APTT、TT和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早产儿FIB为(1.86±0.23)g/L,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而D-D、PT、APTT、TT和INR分别为(2.67±0.54)mg/L、(16.22±0.90)s、(60.10±1.12)s、(23.38±0.93)s和(1.75±0.24),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早产儿(P<0.05)。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11~0.978),P<0.0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96.10%。结论 颅内出血早产儿FIB明显降低,而D-D、PT、APTT、TT和INR升高,上述指标与患儿出血程度及预后情况有关,凝血六项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患儿预后不良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凝血指标联合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另选取30例该院规律产检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D、凝血指标水平检测。比较两组D-D、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并依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定义及诊断变迁》,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26例、轻度子痫前期(PE)组24例、重度PE组18例,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亚组间D-D、凝血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D-D、凝血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研究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IB、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E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轻度PE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轻度PE组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重度PE组FIB、D-D水平均高于轻度PE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且轻度PE组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凝血功能指标在子痫前期中的水平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台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子痫前期患者156例作为观察组,按照疾病程度又分为子痫前期组(n=81)和重度子痫前期组(n=75),并选取同时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妊娠期女性15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分析各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的INR、PT、APTT、FIB水平略低,TT、D-D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PT、APTT、FIB水平与病情程度成负相关(P<0.05),TT、D-D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凝血功能部分指标随病情发展产生变化,表明凝血功能与子痫前期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联系。  相似文献   

5.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试验结果在各期肝炎病情中的变化,监测患者的肝损程度。方法8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76例慢性肝病患者为观察组,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I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IB测定值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表明患者血小板体积不均一性增大。结论血小板计数相关指标和凝血功能检测可作为监测慢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COPD患者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测量其体重及身高并检测其凝血功能,比较一般、超重(包括肥胖)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4岁),同样方法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检测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BMI〈24组和BMI≥24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年龄≤64岁组和年龄≥65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经过双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和PT、年龄和FIB、BMI和PT、BMI和FIB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年龄和TT、年龄和APTT、BMI和TT、BMI和APTT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凝血功能和年龄、BMI存在相关性,年龄及BMI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的PT、FIB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凝血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方法检测新鲜断指患者(Ⅰ组)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血浆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含量;以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Ⅱ组),同时测定新鲜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Ⅲ组)术前的D-D含量。结果Ⅰ组PT(INR)和TT明显长于Ⅱ组(P〈0.05),Fbg明显低于Ⅲ组(P〈0.01),而aPTT、D-D、FDP和AT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D-D含量明显低于Ⅲ组D-D水平(P〈0.01)。结论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以外源性凝血功能增强为显著,D-D对末梢血栓的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正常妊娠晚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相关指标的差异,探讨凝血相关指标与病情严重程度、发病孕周的关系.方法 收集7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及14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血栓烷B2(TXB2)检测.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LT、PT、APTT、FIB显著下降(P<0.05或P<0.01);MPV、D-D、F1+2、TXB2显著增加(P<0.01).②重度子痫前期组(n=53)与轻度子痫前期组(n=23)比较,FIB显著下降(P<0.01);D-D、F1+2、TXB2显著增加(P<0.01).③早发型子痫前期组(n=40)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n=36)比较,PT缩短、FIB下降、TXB2上升(P<0.05);D-D、F1+2上升(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呈明显高凝状态;FIB、D-D、F1+2、TXB2可以作为诊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凝状态及其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早发型子痫前期较晚发型子痫前期高凝状态和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
阳桂芬  邓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2):212-214, 218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人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水平,进一步探讨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在内异症中的作用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后确诊为Ⅲ期、Ⅳ期内异症的病人216例(内异症组),和病理学检测确诊为良性囊肿的病人117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凝血因子和癌抗原125(CA125)的水平。比较不同分期病人间的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的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A125、纤维蛋白原水平(FIB)单独及联合检测对Ⅲ期、Ⅳ期内异症病人的诊断价值。结果内异症组孕次和产次均多于对照组(P < 0.01)。内异症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均高于对照组,内异症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FIB和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Ⅳ期内异症组与Ⅲ期内异症组比较,血小板和PLR水平较高,PT时间较短,FIB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NLR和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TT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125联合FIB检测诊断内异症的灵敏度为84.6%,CA125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81.9%,FIB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50.4%。结论炎症因子和凝血因子在内异症组中表达异常,且与内异症的分期相关,CA125和FIB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内异症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72 h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前PT、APTT、FIB、TT、D-D和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FIB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使凝血功能尽早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25例加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和7d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浓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lt、PT、TT、APTT、FIB和D-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第7d两组Plt和FIB有明显差异(P0.01,P0.05)。对照组患者的PT、TT和APTT呈延长趋势,观察组患者的PT、TT和APTT无明显延长或有所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第7d的PT、TT和APTT明显缩短(P均0.05)。对照组患者的D-D浓度呈略升高趋势,观察组患者的D-D浓度稍升高后即逐渐下降,至治疗后第7d,两组间D-D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测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凝血和纤溶功能检测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n=34)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n=28)两组,另选择26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浓度,记录患者48h Ranson评分。结果 MAP组与N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SAP组血浆PT、INR,FIB和D-D含量与MAP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MAP组上述指标与48hRanson分值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而SAP组上述指标与48hRanson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监测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评估和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