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结构细胞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具有气流受限、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等特征,且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外泌体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外泌体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且天然存在于各种生物流体中,具有稳定、生物相容等特性。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参与气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等病理生理过程,在支气管哮喘的多个环节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心、肺、肾等脏器也可受累,因此如何有效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其发病的分子机理,发明了一些新药,提出了新的治疗策略,但其疗效以及相对于传统药物的优越性受到质疑。今就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构建合适的尤其是与人RA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在研究RA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所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所选择的大小鼠品系和方法很多,各种动物模型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现针对所报道的...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为主,可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相关的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等方面对该病发病机制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外泌体作为起源于细胞的膜性纳米微囊泡,可以通过转运蛋白质、脂质、微RNA等信号分子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进行信号传递或免疫应答,进而影响靶细胞的活性并参与一些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调控,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现有研究显示,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病变、脑外伤等神经炎症相关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外泌体的生物特性及其在相关神经炎症疾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明确神经炎症相关疾病的诊断以及相应治疗提供新方向、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细胞衍生的纳米囊泡,直径30-150 nm,包含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组分。外泌体可进行细胞间通讯并激活靶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目前国内外对于外泌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反应、生长、转移和耐药等方面。此外由于外泌体的双亲特性,外泌体是用于癌症治疗的天然药物递送载体。本综述就外泌体一般情况、提取方式、生物功能、外泌体对肺癌免疫、增殖、上皮间质转化(EMT)、血管形成、靶器官转移、治疗的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为阐明肺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新思路,对指导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卵巢癌是常见的妇科肿瘤,其早期诊断率低,晚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致死率极高.外泌体在循环系统中含量丰富,稳定作用于靶细胞,是携带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囊泡.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重要媒介,参与了卵巢癌细胞及其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在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类常见的、以四肢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是以T淋巴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细胞介导为核心的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性疾病;B淋巴细胞通过递呈抗原、产生自身抗体和分泌细胞因子也与RA发病密切相关。此外,γδT淋巴细胞、Th17细胞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IL-10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文章就细胞、抗体和细胞因子与RA发病和诊疗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 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1。该病影响约10%的育龄期妇女,其中约一半患者更是遭受着与内异症相关的疼痛和/或不孕症,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2。相关研究表明,外泌体作为调节细胞间通讯最有效的旁分泌成分,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已有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内异症的细胞增殖和侵袭、免疫调节、血管生成、纤维化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就外泌体在内异症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及其他器官和细胞间的重要通讯途径,可与血脑屏障双向交流信息,在大脑中参与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应激反应、细胞间通讯和神经发生等过程,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外泌体可以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信息,也可作为运输药物特异性载体或临床药物靶点实现精准治疗,具有临床转化前...  相似文献   

11.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文章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的病因病机,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眼的发病特点,并对干眼的严重程度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的发病机制能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对类风湿关节炎干眼提供诊疗帮助。方法 收集笔者医院风湿免疫科经临床确诊的2014年3月~2016年12月住院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干眼患者48例,同期就诊于眼科门诊的非类风湿关节炎干眼患者(单纯干眼组)50例和正常志愿者5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评分、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 Ⅰ 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FL)干眼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并同时采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类风湿活动度相关的指标。依据干眼BUT、S Ⅰ t、FL客观检测指标,对干眼严重程度分级,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强度分级采用DAS28积分方法。对研究对象间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指标、干眼指标、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强度与干眼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间OSDI、S Ⅰ t、BUT、FL的检查结果比较,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单纯干眼组S Ⅰ t、BUT低于正常对照组,OSDI、FL高于正常对照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与单纯干眼组比较,BUT低于单纯干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高于单纯干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DI、S Ⅰ t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与单纯干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风湿活动性指标ESR、CRP、RF检查结果比较,单纯干眼组、正常对照组ESR、CRP、RF低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干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关节炎干眼组中BUT与ESR、CRP、RF均呈负相关(P<0.05),FL与ESR、CRP、RF均呈正相关(P<0.05),S Ⅰ t、OSDI与ESR、CRP、RF无相关性(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疾病活动度强度与干眼指标BUT呈负相关(P<0.05),与FL呈正相关(P<0.05),与S Ⅰ t、OSDI无相关性(P>0.05);类风湿关节炎组干眼的严重程度与类风湿活动指标ESR、CRP、RF呈正相关(P<0.05)。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干眼患者较单纯干眼患者干眼症状重,推断类风湿关节炎干眼与单纯干眼可能存在不同的致病机制;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越高,干眼的症状越重,推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可能影响干眼的严重程度。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度与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推测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眼症状检查,可以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与病情。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并发症。地舒单抗是一种可与核因子kappa-B受体激动剂配体结合的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率,并且安全性良好。地舒单抗越来越多的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地舒单抗可以增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阻止骨侵蚀和关节周围骨质流失的发生,降低骨折的发生率,但不影响滑膜炎症和关节活动度。地舒单抗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联合应用可协同抑制骨侵蚀,且耐受性良好,感染的发生率并未增加,同时需关注颌骨坏死和非典型股骨骨折等罕见副作用,建议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预防低钙血症。地舒单抗在停药后,警惕骨密度下降及锥体骨折等风险,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停药,可在停药后转换为双膦酸盐等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病机应以“毒”立论,重在清热解毒;以“瘀”为要,功在凉血化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表现特征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病机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病机应以“毒”立论,重在清热解毒;以“瘀”为要,功在凉血化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主要治疗方法有:(1)非甾体抗炎药,(2)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3)糖皮质激素(GS),(4)植物药,(5)中西医结合治疗。尽管RA治疗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但是可以预言,随着基因调控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对RA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临床借鉴推广,类风湿关节炎(RA)治疗将揭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010年4月—2010年7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抗CCP抗体(包括69例RA患者,69例其它风湿病患者)并分析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的相关性。结果:抗CCP抗体对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97%和91.30%,抗CCP抗体与RF、CRP、ESR无相关性。结论: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联合抗CCP抗体和RF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R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6例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91例RA患者,45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A—CCP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观察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6个月后转归情况。结果:A—CCP抗体对RA及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95.6%和52.2%、95.6%;6个月后随访,46例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患者中有32例为早期RA;A—CCP抗体在早期RA的阳性率为71.9%(23/32),95.8%(23/24)的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A—CCP抗体阳性患者为早期RA;RA组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A-CCP抗体(P=0.759),A-CCP抗体特异性明显高于RF(P=0.007);联合检测A—CCP抗体和RF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7.8%),较单独检测RF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P=0.026)。而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A-CC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PPV明显高于RF,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34、0.007,0.003)。结论:与RF比较,A-CCP抗体对早期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RA早期诊断,可作为RA早期诊断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心络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8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萘普生、泼尼松、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2次/d。疗程半年。结果除治疗组1例未坚持治疗外,治疗半年后,两组其余病人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时间。均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95.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88.6%),且副作用轻微。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