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变与传统术式的疗效比较。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2012年7月间51例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15例采用微创小切口通道后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结合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IS-TLIF组),36例采用常规切口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Open-TLIF组)。效果评价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率。结果 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0个月,平均13.6个月)。手术时间相似(t=0.386,P=0.702);MIS-TLIF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末次随访时,MIS-TLIF组VAS评分显著低于Open-TLIF组(t=-2.022,P=0.04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两组Cage和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疾患近期疗效与Open-TLIF相当,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创后路单边椎弓根钉及椎间融合器治疗需行内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28例。随访8~16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认为多裂肌与竖脊肌间隙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间融合术方法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驻马店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 96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 (45 例) 与常规组 (51 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 常规组患者单纯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椎体解剖结构及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再骨折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常规组 (t = 39.581, P<0.001),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常规组 ( t = 36.312、19.972, P均<0.001); 术后 12个月, 研究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 t = 4.914, P< 0.001), 椎体压缩率、Cobb 角、受压面积均明显小于常规组 (t = 8.922、16.056、8.483, P 均<0.001),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 t = 10.633、12.680, P 均<0.001); 术后随访 12 个月,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22%, 与常规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9.80%无明显差异 (χ2 = 2.345, P =0.126), 而再骨折率为 0%, 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的再骨折率 11.76% (χ2 = 5.647, P = 0.017)。 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虽可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但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解剖结构, 提高椎体功能, 减轻患者疼痛, 降低再骨折率,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继武  石国华  胡跃 《西南军医》2011,13(2):247-248
目的 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3 月~2010 年8 月我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完整的病例132 例,男74例,女58 例,年龄36~75 岁,平均52岁.失稳节段:L3/L4,12例;L4/L5,63 例;L5/ S1,57例.采用NaKai 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失稳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 周、术后16 个月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结果 手术时间1.5~3h,平均2 h ;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490ml.并发硬膜囊撕裂11例,神经根牵拉伤8例.随访时间2月多~53月,平均30月,术后腰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16 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98例,良26 例,可8 例,优良率93.9 % ;术后16 个月时,椎间融合率为100 % ;末次随访时无失稳复发,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等.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失稳症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1年5月~2013年7月共治疗腰椎疾病患者41例,其中胸腰椎骨折2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12例.我们从采用传统后路切开内固定(传统组)的病人中抽取同种疾病、等量的病人,与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微创组)的病人术后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术后疗效优良率、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除3例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患者失去随访外其余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1个月.胸腰椎骨折组中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00±21.6和72.0±17.1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优良率分别为23/88.5%和22/84.6%,(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量微创组(60.0±6.2ml)少于传统组(360.0±15.3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腰椎退行性疾病组中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00±23.1和93.0±19.5min,术后疗效优良率分别为10/83.3%和9/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量微创组(90.0±8.2ml)少于传统组(450.0±17.5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疾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少、出血量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单纯性下胸椎及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4月太和医院武当山分院骨科接受治疗的无神经损伤下胸椎及腰椎骨折患者98例,其中50例患者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微创组),48例患者接受开放后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开放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影像学指标(术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比、Cobb氏角、伤椎worter指数)、炎症状态(血清肌酸激酶水平、MRI扫描炎性水肿区域体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患者(P0.05)。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Worter指数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微创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而术后6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基本一致(P0.05)。术后1d、3d、1周后,微创组患者肌酸激酶水平以及MRI扫描炎性水肿区域体积低于开放组(P0.05)。另外,开放组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微创内固定术和传统开放手术均可改善单纯性下胸椎及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加速患者术后恢复,改善炎症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Ovid、Spriger、Pubmed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纳入关于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13项共773例,其中单侧组364例,双侧组409例。对单侧和双侧固定的手术效果、并发症、手术时间等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单侧固定组与双侧固定组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不融合及二次手术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单侧固定组在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方面显著或非常显著优于双侧固定组(P<0.05,P<0.01)。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相近,单侧固定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总体费用方面优于双侧固定,故对于固定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推荐单侧椎弓根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微创经皮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因胸腰段骨折在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脊柱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共79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6.3岁(17~65岁);高处坠落伤59例,道路交通伤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9(平均3.6)d。根据最新的AO胸腰椎损伤分型系统分型,A1型47例,A2型7例,A3型14例,A4型11例。载荷分享(Load-sharing)评分3~6(平均4.5)分。分别采用微创经皮入路(微创经皮组,35例)和经肌间隙入路(经肌间隙组,44例)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伤椎。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伤椎高度恢复、术后ODI评分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12~30个月)。与经肌间隙组相比,微创经皮组切口长度较短[(7.1±0.9)cm vs.(9.3±1.8)cm],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减轻(VAS评分3.7±1.3 vs.5.8±1.3),而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少[(3.25±0.56)min vs.(2.17±0.7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均得到明显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临床效果相同。微创经皮入路术后患者疼痛更轻,皮肤切口更小。而经肌间隙可以使用传统开放型手术器械实现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医生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较快,术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减少了遭受医源性辐射概率,对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工作者来讲,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0.
张亚军  方礼明  符波  李兵  张树喜  郑继元  李勤 《武警医学》2009,20(12):1069-1072
 目的 探讨腰椎不稳症的诊疗要点和经双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双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伴有双侧神经症状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共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29~63岁,平均48岁,病程2~18年,平均4.5年.结果 5例患者术后2周内症状有所反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稳定.术后3个月时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1±0.6)分和(13.2±4.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改善率为(83.9±6.4)%,ODI评分改善率为(70.3±3.2)%.术后12个月内椎体间均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疗效评价:优2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2.1%.结论 经双侧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是治疗伴双下肢症状的腰椎不稳症的一种有效方法,需要术前检查与临床症状密切结合制定具体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05至2021-05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治疗的25例腰椎峡部不连患者,峡部不连均位于L5,均采用椎板-椎弓根螺钉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随访评估患者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与术前进行比较.行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2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78例患者优58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6%。植骨融合率93.6%。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比较适合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钦亮  李士春  祖丹  云才 《武警医学》2020,31(6):493-496
 目的 探讨神经根封闭定位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01至2019-03医院38例单侧症状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予以神经根封闭。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9例,腰椎管狭窄11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8例。对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施行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术前、术后2周及最后随访时均进行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1)神经根封闭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病变;2例明确为两个责任节段;3例没有出现症状缓解,不能明确责任节段,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理疗等治疗后症状缓解。(2)手术情况:33例明确为单一责任节段的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手术,症状均在术后显著缓解,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与ODI 指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根封闭术可以明确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责任节段,并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节段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达到精准治疗和微创治疗的目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L_5椎体滑脱症患者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MIPPSO)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Axia LIF)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笔者筛选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Ⅱ度以内L_5椎体滑脱症患者36例,其中腰椎滑脱属创伤性者2例,峡部裂性者20例,老年退变性者14例。观察组(n=18例)行MIPPSO联合Axia LIF治疗,对照组(n=1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两组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影像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并发症情况。结果 36例L_5S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3.87±6.17)个月。观察组vs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43.86±39.34)min vs(213.46±29.1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54±21.03)m L vs(101.31±25.31)m L;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28±1.49)分vs(9.11±2.03)分,末次随访为(0.65±0.78)分vs(2.12±0.91)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P0.05,以上三项指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L_5S患者术后半年CT扫描后三维重建可见完全骨性融合。影像学观察观察组vs对照组Taillard指数术前(0.1719±0.03821)vs(0.1632±0.04031)、术后1周(0.0697±0.008)vs(0.0783±0.007)、最后一次随访(0.0715±0.007)vs(0.0932±0.005)。滑脱角术前(5.28±1.41)°vs(5.32±1.29)°,术后1周(2.09±0.58)°vs(3.41±0.69)°,末次随访为(2.17±0.52)°vs(3.72±0.61)°。椎间隙高度为术前(4.81±1.52)mm vs(4.33±1.87)mm,术后1周(9.68±1.73)mm vs(7.73±2.15)mm,末次随访为(9.55±1.26)mm vs(7.45±1.96)mm。以上三个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前与术后1周时比较P0.05。术后1周指标和最后随访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骶前间隙轴向椎间融合术对腰椎骨质损伤轻,愈合迅速且良好,治疗L_5椎体滑脱症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创伤相关的血清指标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6年10月符合标准的48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行体外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微创组)23例,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开放组)2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前后矢状位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术后切口疼痛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h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以及术前和术后2、8、24、48h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分别为(64.5 ±13.9)min、(57.3 ±21.1)mL、(7.2 ±2.7)d,均明显少于开放组的(81.2 ±17.3)min、(223.4 ±76.4)mL、(9.0 ±4.2)d,术后1~3d切口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无明显差异.微创组术后24h血清CRP和CK浓度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微创组IL-6和IL-10浓度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具有更轻微的组织损伤及系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疾病的优缺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今,我院11例下腰椎疾病患者,接受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13月,平均随访8.5月。11例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按Nakai分级评定均为优。结论 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手术治疗下腰椎疾病,在体现微创理念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学习曲线和难度,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荐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与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9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7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方式治疗.男24例,女13;平均年龄40.6岁.其中椎间孔内型19例(51.4%),椎间孔外型11例(29.7%),混合型7例(18.9%).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 min,平均卧床时间9 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 d,平均手术花费0.98万元. 结果 37例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AS)、功能指数评分(ODI)和Nakai分级评定.随访结果 显示.患者手术前腿痛VAS指数为8.3±2.3,术后3个月为3.1±1.6,术后6个月为2.9±1.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手术前ODI为64.5±23.0,术后3个月为23.6±12.0,术后6个月为12.9±7.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Nakai分级:优19例(51%),良13例(35%),中2例(5%),差3例(8%),优良率为87%.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正确选择患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杨剑  康建平  王松  雷飞 《西南军医》2014,(3):257-260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A组)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20例,B组165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融合率,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估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术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腰痛残留率低,并能早期起床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