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前已有多种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我国上市,靶向治疗药物以其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已从中获益。早期快速诊断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是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靶向治疗效果也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从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多方面对分子靶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对策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国内,临床医药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以期制定良好的治疗方案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分子靶向药物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分子靶向药物可与传统化疗药物联用,少有毒性叠加作用,特异性高。西妥昔单抗(cetuximab)是第一个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准上市的靶向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IgG1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3.
癌症发病率逐年提高,已超越心血管疾病成为许多国家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上市的许多治疗药物最大弊端之一是缺乏肿瘤靶向性,药物不良反应大。纳米药物联合多肽介导肿瘤靶向能有效地克服药物被机体吞噬清除,能定向地将药物运送到靶部位,有效提高到达癌症部位和肿瘤细胞的药物量,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增加药物抗肿瘤效果,实现精准治疗,是较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根据纳米药物中多肽在肿瘤部位的靶向机制和作用特点,介绍几种靶向性多肽及其应用和前景,包括细胞靶向肽、细胞穿膜肽和靶向穿膜双功能肽。  相似文献   

4.
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出现,标志着肿瘤治疗进入新的纪元。但是由于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选择性作用于肿瘤血管,也带来了临床试验中重要的临床安全问题—其潜在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通过对血管靶向抗肿瘤药物可能产生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发生机制的分析,提出如何正确应对血管靶向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血管毒性作用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鸽 《药学进展》2006,30(7):332-334
尽管目前已有若干获准上市的抗逆病毒疗法,基于抗病毒药物的联用,靶向性抑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可极有效地阻断HIV感染过程,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病人用药习惯性、药物相互作用、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尤其是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极大地限制了联合疗法的疗效。因此亟需开发靶向HIV复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新的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当前国内外创新药研发的热点。在过去十年里有多个产品上市,并有数十个产品处在研发中。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和申报情况进行回顾与分析,进而对此类药物临床研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生物靶向治疗是21世纪以来风湿免疫病治疗的重大进展。目前已上市的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抗CD20单抗和CTLA-4Ig,正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有抗CD22单抗、抗BLyS单抗和抗白介素-6受体抗体。本文对上述药物的种类、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吉非替尼是世界上首个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 被誉为肺癌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陆续在各国上市。本文介绍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对临床患者选择、疗效预测、不良反应特点及其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前已有多个口服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在我国上市,文中对近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从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方面综述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为临床医生安全合理用药及临床药师进行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使用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记录结果。结果:阿西替尼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和腹泻;埃克替尼主要是皮疹和腹泻;利妥昔单抗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关输液反应和感染;西妥昔单抗主要是痤疮样皮疹。结论:不同靶向药物其不良反应特点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不同靶向药物常见或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及时处理重度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合分析近十年来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历程,回顾各类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特点,提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开发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如药物的毒副作用、耐受性,个体化治疗与生物标志物,以及预测敏感患者生物标志物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以雷帕霉素为代表药物的作用于mTOR靶点的莫司类药物,在抗癌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作为靶向治疗药物,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在多种常见的癌症中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具有高效、低剂量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其他抗肿瘤药物的联合用药会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抑制多个靶标来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另外,联合用药也可能会延迟肿瘤耐药性的出现。对已上市的几个莫司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和同类在研品种的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肾癌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疾病,对放疗及化疗多不敏感,手术根治是以往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自索拉非尼作为第一个用于转移性肾癌靶向药物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投入到了临床研究与应用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结合2013版欧洲《肾癌指南》,对肾细胞癌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药物间联合及序贯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作为目前癌症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其代表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等。在EGFRIs取得疗效的同时,其给患者带来的皮肤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严重时可影响癌症患者用药剂量,甚至中断治疗。文章主要对EGFRIs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综述,包括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的影响,激活炎症反应及增加皮肤光敏性,为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肿瘤疗效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晚期肾癌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已成为治疗晚期肾癌的主要方法,但其带来包括皮肤黏膜毒性反应、高血压、疲劳、消化道反应、甲状腺功能障碍、血液学毒性和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从治疗晚期肾癌靶向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和处理及药物相互作用为切入点进行药学监护,通过严密的检测和预估来管控不良反应,作个体化给药,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增加,对提高靶向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抗肿瘤靶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主动监测某三甲医院2016年5月5日至2019年2月19日的120例住院病例,使用Excel软件,分析使用抗肿瘤靶向药物致ADR的情况。结果靶向药物致ADR共120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33.33%);靶向药物致ADR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为主(27.32%);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结论临床使用靶向药物应密切关注其ADR,治疗过程中应做好预防和预后方案,密切关注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合理用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服用药品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用药的种类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200例中有182例口服给药导致不良反应,占比91.00%;18例为注射剂导致,占比9.00%.引发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