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特立帕肽对骨质疏松患者腰椎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合并骨质疏松患者91例,根据患者自行选择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基础对照组22例、唑来膦酸组39例和特立帕肽组30例,分别采用基础抗骨质疏松治疗、辅助唑来膦酸或者特立帕肽抗骨质疏松治疗促进椎间骨融合。术后1年、2年随访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髋部骨密度,采用CT检查评估椎间融合情况,同时记录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最终基础对照组21例、唑来膦酸组37例及特立帕肽组26例完成2年随访。三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年,特立帕肽组、唑来膦酸组患者髋部骨密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特立帕肽组患者椎间融合率均高于基础对照组及唑来膦酸组患者(P<0.05)。术后2年,特立帕肽组、唑来膦酸组患者髋部骨密度均高于基础对照组患者(P<0.05),且特立帕肽组患者髋部骨密度高于唑来膦酸组患者(P<0.05);特立帕肽组、唑来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和特立帕肽对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PVP治疗且符合条件的女性患者共60例,其中40人在术后接受了唑来膦酸治疗(A组),20人在术后接受了特立帕肽治疗(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维生素D和钙剂基础治疗。术前、术后6月、末次随访行骨代谢指标血清I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β降解产物(β-CTX)检测及骨密度检测,同时记录随访期间再发骨折不良事件。结果 A组患者术后6个月PINP和β-CTX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0. 05),而末次随访时PINP较术后6月未见明显改变,β-CTX则进一步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患者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骨密度检测与术前相比虽有增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B组患者术后6个月PINP和β-CTX值较术前显著上升,且其上升趋势可以维持到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 B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密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 05),尽管在末次随访时骨密度略有降低,但仍较术前明显升高(P0. 05)。A组再发骨折率(10/40,25%)明显高于B组(1/2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再发骨折与骨密度(r=0. 028,P0. 05)和PINP检测值(r=-0. 013,P0. 05)密切相关。结论特立帕肽较唑来膦酸能更好预防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其潜在机制与更有效改善骨代谢,提高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菌群移植(FMT)联合肠内营养对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1例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的基本信息、症状体征、排便次数、Bristol粪便评分、营养指标等,给予菌群移植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后对上述指标进行随访。结果 经6个月随访,FMT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重度腹泻伴重度营养不良病人,治疗腹泻的有效率为95.8%,其中治愈53例(74.7%),缓解15例(21.1%),无效3例(4.2%),复发6例(8.5%)。排便次数由治疗前的(8.3±2.2)次减少至1个月后(5.3±1.3)次,3个月后(3.2±0.8)次,6个月后(1.9±0.6)次。Bristol粪便评分由治疗前(6.6±0.3)分,减少至治疗后1个月(4.8±0.7)分,3个月后(4.6±0.8)分,6个月后(4.3±0.8)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病人体重指数(BMI)为15.3±1.3,经治疗1、3、6个月分别增加至17.4±2.4、19.0±3.2、19.3±3.8。总蛋白由治疗前(48.6±4.7)g/L,经治疗后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55.4±5.7)g/L、(60.3±5.4) g/L、(68.4±6.9)g/L。白蛋白由治疗前(22.4±1.7 )g/L,治疗后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31.7±2.4) g/L、(35.8±2.7) g/L、(37.5±3.7)g/L;纤维蛋白原由治疗前(1.6±0.4) g/L,治疗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2.0±0.7)g/L、(2.4±0.8)g/L、(2.4±0.7)g/L;前白蛋白由治疗前(82.0±18.6) mg/L,治疗1、3、6个月后分别增加至(178.3±25.3)mg/L、(235.7±28.2) mg/L、(259.6±33.5) m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6个月随访,FMT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减少顽固性腹泻合并重度营养不良病人腹泻次数、改善粪便性状,并明显增加BMI、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双膦酸盐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216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收治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以信封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对照组(共108例,双膦酸盐+骨健康补充剂治疗6个月)和槲皮补充组(共108例,以双膦酸盐+骨健康补充剂+槲皮素治疗6个月)。分析常规对照组和槲皮补充组的主客观疗效(总有效率、ODI评分、SF-36评分及VAS视觉评分)、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CTX-1、BALP、BGP、t PINP、PTH)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槲皮补充组和常规对照组治疗后的前臂远端骨密度、BALP及SF-36评分均提升,而VAS评分、ODI评分、PTH、BGP、CTX-1、t PINP均下降(P均0.05),但槲皮补充组前臂远端骨密度、BALP及SF-36评分的升幅更大,VAS评分、ODI评分、PTH、BGP、CTX-1、t PINP的降幅更大。槲皮补充组临床总有效率(87.04%)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68.52%)(P0.05)。结论补充槲皮素辅助双膦酸盐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骨密度指标、疼痛症状、功能障碍情况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表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益肾健骨膏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50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高剂量膏方组、低剂量膏方组、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10 mL /(kg·d)生理盐水灌胃,低、高剂量膏方组分别给予2 g /(kg·d)、13 g/(kg·d)益肾健骨膏灌胃,阳性药物组灌服6.25 mg/(kg·w)阿仑膦酸钠维D3。治疗12周后检测大鼠腰椎骨密度和腰椎最大压缩载荷,通过Elisa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骨保护素(OPG)、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Ⅰ),RT-PCR检测腰椎骨组织OPG、RANKL、RANK、TRAF6的 mRNA表达,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腰椎Notch1、Notch2、Jagged1、Jagged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益肾健骨膏治疗1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膏方组大鼠腰椎骨密度、最大压缩载荷,血清PINP、OPG水平,骨组织Notch1、Notch2、Jagged1、Jagged2的mRNA和蛋白表达,OPG的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TRACP、CTX-Ⅰ水平,骨组织RANKL、RANK、TRAF6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高剂量益肾健骨膏能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强度及骨代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tch通路及OPG/RANKL/RANK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唑来磷酸钠联合骨化三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20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唑来磷酸钠组(A组)和唑来磷酸钠联合骨化三醇(B组),A组102例,B组10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变化、骨代谢情况、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203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5年,平均(3.9±0.5)年。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髋部骨密度[A组(0.557±0.052)g/cm3,B组(0.554±0.056)g/cm3]、腰椎骨密度[A组(0.669±0.047)g/cm3,B组(0.670±0.047)g/cm3]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腰椎骨密度水平[A组(0.863±0.023)g/cm3,B组(0.870±0.021)g/cm3]均有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61,t=38.152,P<0.05),髋部骨密度水平均有改善[A组(0.720±0.023)g/cm3,B组(0.750±0.044)g/cm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53,t=32.533,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1,t=5.9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钙指标[A组(2.200±0.059)mmol/L,B组(2.201±0.054)mmol/L]无明显差异,治疗后[A组(2.211±0.060)mmol/L,B组(2.323±0.044)mmol/L]B组血钙变化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5.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33.3%),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唑来磷酸钠联合骨化三醇可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骨代谢状态,并且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围手术期水平及其对髋关节置换手术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前瞻性收集髋关节置换术病例共152例,分为骨折组(股骨颈骨折,72例)及骨病组(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80例)。测量两组术前及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并随访术后两年以上,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水平、围手术期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随访6~49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24个月及以上患者138例,随访率90.8%。骨折组术前血沉为(26.575±6.292)mm/H,骨病组为(16.743±4.235)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3,P<0.01)。骨折组术后血沉为(40.424±17.566)mm/H,骨病组为(36.643±11.836)m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组术前C反应蛋白为(28.402±4.103)mg/L,骨病组为(5.666±1.69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3,P<0.001)。骨折组术后C反应蛋白为(75.405±18.345)mg/L,骨病组为(48.062±12.4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12,P<0.05)。骨折组术前D-二聚体为(1.613±0.833)mg/L,骨病组为(0.784±0.1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骨折组术后D-二聚体为(3.200±1.106)mg/L,骨病组为(2.852±1.415)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年随访显示两组均无假体周围感染病例,骨折组2例下肢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骨病组为1例,两组均无肺栓塞病例。骨折组术后两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6)分,骨病组为(86±1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存在不同程度升高。经术前仔细筛查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前血沉、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增高并不增加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率和血栓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诊断并行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治疗的Kummells病伴脊柱后凸患者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7.2±2.4)岁。随访并分析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包括后凸Cobb角的改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4.6±2.4)个月,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22)min,失血量为(1260±130)mL,输血量为(600±200)ml,X线显示术前Cobb角为(44±11)°,术后2 w为(9±3)°,末次随访时为(13±4)°,结果显示术后Cobb角与术前相比显着改善(F=81.141,P<0.05)。此外,术后VAS评分显着下降(F=71.962, P<0.05),术后ODI低于术前ODI(F=29.031,P<0.05)。 结论脊柱后路截骨长节段固定是治疗Kummell病伴后凸畸形的有效安全手术方法,但仍需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特立帕肽在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椎弓根螺钉松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72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随机分为3组:特立帕肽组(n=24,每日行皮下注射20μg teriparatide),双磷酸盐组(n=24,每日口服2.5mg利塞膦酸risedronate),空白对照组(n=24)。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管减压及1个节段后外侧融合手术,术后12月运用摄片、CT、临床体检等方法判断椎弓根螺钉松动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2月随访时,特立帕肽组螺钉松动率:X线摄片为7%,CT为12%;利塞膦酸组分别为13%和25%;空白对照组为14%和25%。特立帕肽组椎弓根螺钉松动率明显低于利塞膦酸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利塞膦酸组椎弓根螺钉松动率与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临床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特立帕肽能够增强腰椎椎体松质骨及椎弓根皮质骨强度,降低螺钉松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电子胃镜(双镜联合)手术治疗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普通外科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行手术治疗93例GST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双镜联合治疗GST 41例(双镜联合组),传统开腹手术52例(开腹组)。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死亡,双镜联合组手术时间[(66.3±9.2) min vs. (126.0±8.7) min]、术中出血量(37.0±8.9)mL vs. (107.7±15.4) 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7±0.6) d vs. (3.1±0.5)d]、术后下床时间[(0.9±0.3) d vs. (1.8±0.5)d)、进半流质食物时间[(2.6±0.5)d vs.(3.0±0.4)d]、术后住院时间[(7.8±2.4)d vs. (10.0±2.7)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 vs. 15.4%)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值均<0.05),双镜联合组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97.4%(37/38),3年存活率为89.5%(17/19),开腹组随访时间36个月,术后1年存活率为95.7%(44/46),3年存活率为84.8%(39/46),两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镜联合治疗GST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精准微创手术方法,能取得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方法 108例老年压缩性骨折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给予PV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唑来膦酸治疗,治疗组在术后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12个月评定两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治疗前后12个月检测患者骨密度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I型前胶原肽(CTX);观察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血清BAP和CTX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治疗组相对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较好,能增加患者骨密度,降低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降低骨吸收水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1-34)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收治的43例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29例;年龄平均73.7岁(61~84岁);邻近椎体再骨折部位:T91例,T102例,T117例,T1214例,L112例,L24例,L32例,L4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行PKP治疗(22例),B组行PKP+PTH(1-34)治疗(9例),C组行PTH(1-34)治疗(12例)。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6个月X线椎体前缘、中线高度及后凸cobb角,入院时及治疗后6、12个月左侧髋部骨密度,入院时、治疗后3、6、12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中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邻近椎体压缩骨折,B、C组中未出现再次OVCF。A、B组治疗后6个月时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入院时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无改善。B组治疗后6、12个月及C组治疗后12个月时骨密度T值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无改善。3组患者的VAS、ODI评分较入院时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H(1-34)治疗胸腰椎OVCF 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可明显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防止伤椎塌陷并减少PKP术后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PTH(1-34)结合PKP还可以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椎体后凸畸形,是治疗OVCF PKP再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脊柱经皮内镜减压(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对2014年6月起,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使用脊柱PELD技术治疗的连续30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组)患者、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通过VAS、ODI评分及MacNab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通过分别对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组内术前与术后VAS、ODI评分进行比较,两组术后[(2.30±1.12)分和(0.93±1.07)分vs (2.63±1.32)分和(1.43±1.78)分、(16.88±6.40)分和(17.33±6.31)分 vs (18.33±12.24)分和(16.03±12.91)分]VAS、ODI评分较术前[(8.40±1.43)分 vs (7.43±1.76)分、(59.13±11.62)分 vs (51.53±10.81)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腰椎间盘突出组的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较腰椎管狭窄组更显著[(41.80±14.71)分 vs (33.20±9.48)分,P< 0.05],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者康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MacNab标准,末次随访时腰椎间盘突出组与腰椎管狭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6.7%、76.7%。腰椎管狭窄组有1例转为开放手术。 结论术后3个月随访时,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效果优于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组,但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7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采用本术式治疗的62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下肢痛及腰痛缓解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部功能恢复程度;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法判断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入组患者,未发生大血管损伤和脊髓损伤,伤口术后甲级愈合,随访均在1年以上。术后3个月感染指标,均正常。术后3~12个月行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显示:VAS分值为(3.05 ± 0.65)分、(1.88 ± 0.55)分和(0.31 ± 0.42)分,较术前(6.67 ± 1.85)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1.21、P= 0.012);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较术前均显著好转(Z= 2.01、P= 0.022);ODI分值为(21.15 ± 5.35)分、(12.26 ± 4.55)分和(5.31 ± 3.12)分,较术前(37.87 ± 4.85)分均显著降低(F= 9.31、P= 0.031)。 结论本术式能够对腰椎椎管和神经根管做到有效减压,且疗效确切。长期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是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单责任节段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男性24例,女性43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8±7)岁。责任节段:L3~4间盘突出11例,L4~5间盘突出42例,L5~S1间盘突出14例。病程0.5~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50 min,平均(105±18)min。随访6~12个月,平均(7.5±1.6)个月。除1例症状未改善外,其余66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3.5±1.2)分,腿痛VAS评分为(8.0±1.1)分,ODI指数为(70±18),术后6~12个月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1.7±0.9)分,腿痛VAS评分为(1.0±1.6)分,ODI指数为(17±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18,t=30.973,t=23.059,均P=0.000)。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优42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9.55%。无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和感染,术中出现颈痛3例,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麻木疼痛5例,下肢疼痛持续残留2例,出现对侧下肢疼痛1例,腰痛明显加重2例,复发1例。 结论具备熟练的椎间孔镜技术,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明确责任阶段,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含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hbFGF)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3例行PK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男40例,女63例;年龄61~78(65.72±3.29)岁。受伤原因:滑倒33例,跌倒42例,提重物受伤28例。根据填充骨水泥不同分为3组:磷酸钙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65.1±3.3)岁,填充磷酸钙骨水泥;rhBMP-2组34例,男12例,女22例,年龄(64.8±3.2)岁,填充含rhBMP-2的骨水泥;rhbFGF+rhBMP-2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65.1±3.6)岁,填充含rhbFGF和rhBMP-2的骨水泥。比较3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骨密度、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simulation score,VAS)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随访。3组术后ODI、VAS呈下降(P<0.001),骨密度增高(P<0.001),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P<0.001),rhbFGF+rhBMP-2组术后第1、6、12个月ODI、VAS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术后第6、12个月骨密度大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rhbFGF+rhBMP-2组术后第6、12个月椎体前缘丢失高度、伤椎前缘压缩率均低于rhBMP-2组和磷酸钙组(P<0.05)。3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rhbFGF和rhBMP-2骨水泥可更有效地增加OVCF患者骨密度,获得术后满意的临床和放射学效果,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6例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9.2±6.5)岁,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为(25.0±8.1)个月。记录手术后滑脱复位率、复位丢失率、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自主生活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0(8.0,8.8)]分降至术后2周[2.0(1.3,2.0)]分及术后1年[0.0(0.0,1.0)]分。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1.8±3.6)分升至术后2周平均(18.6±2.3)分及术后1年平均(23.6±2.7)分。ODI指数由术前平均(88.5±5.6)%降至术后2周平均(35.7±3.1)%及术后1年平均(9.3±5.7)%。ESR由术前[35.5(14.5,43.0)]mm/h降至术后2周平均(12.9±5.3)mm/h及术后1年平均(9.2±3.6)mm/h。CRP由术前平均(20.3±10.2)mg/L降至术后2周平均(7.6±3.1)mg/L及术后1年平均(3.5±1.7)mg/L。术后2周及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术后1年,VAS、JOA、ODI、ESR、CRP与术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2周滑脱复位率平均为(91.2±6.7)%,术后1年复位丢失率为[8.0(5.0,9.8)]%。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且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复位、减压、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腰椎滑脱可行,通过重建脊柱稳定性来缓解患者疼痛、治愈病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辅助治疗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方法 126例老年压缩性骨折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给予PVP治疗,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5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检测患者骨密度改变情况和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和I型前胶原肽(CTX)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评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12个月,治疗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CTX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BGP无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上诉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有助于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骨密度和骨代谢,降低VAS与OD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