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探讨B型超声无创性指标在食管静脉曲张(EV)及其破裂出血(EBV)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肝硬化患者112例,应用胃镜检查EV程度,并分为无曲张组(n=15)、轻度组(n=25)、中度组(n=35)、重度组(n=37);并根据临床有无出血及出血程度分为无EV组(n=15)、EV无出血组(n=41)与EVB组(n=56)。采用B型超声进行检查,比较各组观察指标情况。结果 1 12例肝硬化患者中,97例(86.61%)有不同程度的EV。随着EV程度的加重,PC/Dpv、PC/SD、PC/SI呈下降趋势,而Ppv则呈升高趋势(P<0.05)。EVB组PC/Dpv、PC/SD、PC/SI均低于无EV组(P<0.05);而EV无出血组、EVB组Qpv、Ppv高于无EV组(P<0.05),且EVB组Qpv高于EV无出血组(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及MeCalc软件分析,将PC/SD作为EV的预测指标,其≤9.05×109·L-1·cm-1时诊断EV的敏感性为91.2%,特异性为97.5%,阳性预测值99.6%,阴性预测值63.1%;将Qpv作为EVB的预测指标,其≥1098.36 ml/min时诊断EVB的敏感性为87.3%,特异性为93.1%,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88.0%。结论 PC/SD可较好地预测EV的严重程度,且Qpv可有效预测EV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脾脏指数(SI)、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PC/SI)、门静脉宽度(PV)、脾静脉宽度(SV)、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PV/SV)在预测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测量196例肝硬化患者的PV、SV、脾脏长径(SL)及厚度(ST)(SI=SL×ST)、PC,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值评价上述非侵入性指标预测中重度EV的准确性。结果PC/S1、PC、PV/SV的AUC分别为0.870、0.781、0.655;PV、SV、SI的AUC不足0.5。PC/SI≤0.97时,预测中重度EV的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70.6%。结论PC/SI是预测中重度EV较理想的非侵入性指标,当PC/SI〈0.97时,判断中重度EV存在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无创模型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的预测价值,寻找简单可靠的无创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252例临床资料,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46例。采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腹部超声及胃镜检查结果,计算AAR、APRI、GPRI等一系列无创模型。比较全部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无创模型单独及联合对食管静脉曲张的诊断性能。结果 肝硬化EV患者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白蛋白(ALB)明显低于无EV患者(P<0.05),而总胆红素(TBil)、血浆凝血酶原(PT)、脾直径(SD)等水平增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结果相似;血红蛋白(Hb)、PLT随EV程度加重而降低,SD、脾厚度(ST)、门静脉直径(PVD)随EV加重增加(P<0.05)。FIB-4、Fibro-Q、LOK指数、PC/SD模型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有良好相关性(r均>0.3)。PC/SD预测肝硬化中重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63例(肝硬化组),病毒性肝炎病人60例(肝炎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ALB、CHE、PTA水平。结果肝硬化组ALB、CHE和PTA明显低于肝炎组和对照组(P < 0.01);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病人ALB、CHE和PTA明显低于Child-pugh B级和Child-pugh A级病人(P < 0.05~P < 0.01);ALB、CHE和PTA诊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0.897和0.746,截断值分别为31.41 g/L、3 785.41 U/L和36.59%时,灵敏度分别为73.30%、85.00%和93.30%,特异度分别为81.00%、79.40%和44.44%。结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人ALB、CHE、PTA水平明显降低,可反映病人Child-pugh分级情况,同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梁丰  王爱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681-1683, 168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泡/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16例临床资料完整的AMI合并MVD病人,根据ROC曲线确定NLR预测2年全因死亡的截点值,将病人分为高NLR组60例,低NLR组156例,通过Cox回归分析AMI合并MVD病人的NLR对其远期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ROC曲线结果得出NLR预测2年全因死亡的截点值为3.65。高NLR组病人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高于低NLR组(P < 0.05~P < 0.01),淋巴细胞计数低于低NLR组(P <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高血压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为影响AMI合并MVD病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NLR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为影响病人MACCE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和P < 0.01)。结论NLR预测2年全因死亡的截点值为3.65,NLR是影响AMI合并MVD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叶云  张爽  江泳  黄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23-1026
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病人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肝硬化病人一般资料,根据病人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观察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82例)和对照组(肝硬化,123例)。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和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ROC曲线分析。根据观察组病人上消化道出血量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分析血脂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2组病人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病人TC、LDL-C和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大于单一指标诊断,其中当TC≤2.69 mmol/L,HDL-C≤0.98 mmol/L,LDL-C≤1.61 mmol/L,肝硬化病人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均会增加(P < 0.01);2组病人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症组病人TC、LDL-C和HDL-C水平均高于重症组(P < 0.05~P < 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G与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0.05),TC、LDL-C和HDL-C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 < 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且均与出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肝硬化病人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多维度指标构建肝硬化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448例,按照3∶1的比例分为研究队列336例和检验队列112例,2队列再根据是否发生PV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研究队列肝硬化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发生PVT主要风险因素,采用RStudio软件中的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研究队列中77例(22.92%)发生PVT,其中出血后最快形成PVT者用时2周,49.35%(38/77)在1年内发生PVT,79.22%(61/77)在2年内合并PVT。检验队列中26例(23.21%)发生PVT,出血后最快形成PVT者用时12 d,50%(13/26)在1年内发生PVT,80.77%(21/26)在2年内合并P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队列PVT组与无PVT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选择素、三酰甘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选择素、三酰甘油均为肝硬化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PVT的风险因素(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在研究队列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3(95%CI:0.931~0.976),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4.2%;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检验队列的AUC为0.944(95%CI:0.904~0.984),灵敏度为98.9%,特异度为81.4%。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P-选择素、三酰甘油均为肝硬化病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PVT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创肝纤维化指标结合甲胎蛋白(AFP)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3例,包括2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05例乙肝相关HCC患者(HCC组)。收集患者年龄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FP,并计算AST/ PLT比值指数(APRI)、AST/ALT比值(AAR)、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年龄/PLT计数指数(AP指数)。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用灵敏度判断上述指标对乙肝相关HCC的评估价值。结果: 对所有患者而言,肝硬化组APRI、AAR、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如按照年龄段分层,年龄<50岁患者中肝硬化组FIB-4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50~59岁患者中肝硬化组APRI、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显著低于HCC组(P<0.05);年龄≥60岁患者中FIB-4、AP指数及AFP指标水平较HCC组显著偏低(P<0.05);各个年龄段两组其余指标水平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数预测乙肝相关HCC的灵敏度分别为76.19%、84.52%、83.93%、91.07%;年龄<50岁者,AFP、AFP结合FIB-4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90.63%、93.75%;50~59岁者,AFP、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0.51%、84.26%、83.33%;年龄≥60岁者,AFP、AFP结合FIB-4、AFP结合AP指标预测的灵敏度分别为72.41%、79.31%、94.83%。结论: 虽然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AFP结合APRI、AFP结合FIB-4及AFP结合AP指数与乙肝相关HCC密切相关,对乙肝相关HCC预测的灵敏度优于单独使用AF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敌草快(DQ)中毒病人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评估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对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DQ中毒病人41例,按出院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30例和死亡组11例,分析2组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中毒后24 h的WBC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对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此外,分析2组病人中毒后24 h、72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以评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与DQ中毒病人出院生存状况可能存在的关联。结果死亡组病人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中毒剂量以及接受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而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比例、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存活组(P < 0.01)。死亡组中毒后24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存活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中毒剂量外,分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的各变量回归意义明显(P < 0.05)。在加入性别、年龄作为调整变量后再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住院时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中毒后24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中毒后24 h的中性粒细胞计数、WBC分别以11.765×109/L和29.345×109/L作为cut-off值,可获得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816±0.080,95%CI:0.660~0.973,P < 0.01和AUC:0.783±0.088,95%CI:0.611~0.955,P < 0.05)。存活组病人中毒后72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中毒后24 h(P < 0.05),而死亡组病人中毒后72 h的WBC、中性粒细胞计数虽然平均水平也低于中毒后24 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Q中毒病人中毒后24 h的WBC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以作为预测其出院生存状况的有效因子,对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判定DQ中毒病人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部分脾动脉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术后病人进行中期随访,比较术中不同栓塞体积百分比病人术后栓塞区及脾组织的CT变化、外周血细胞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行PSE治疗的病人43例,根据脾脏栓塞体积百分比分为A组(≤50%)和B组(>50%)。比较2组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4周、10周及6个月的上腹部CT表现、外周血细胞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在术后4周有1例有液化坏死,术后6个月均修复;B组在术后4周有5例有液化坏死,术后10周有7例有液化坏死,术后6个月有5例有液化坏死;2组术后4周、10周、6个月脾脏组织修复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E术前后2组病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1.38%)低于B组(71.42%)(P < 0.05)。结论螺旋CT可显示病人PSE术后脾脏栓塞区域及脾脏体积大小变化,评估术后并发症风险,PSE术中栓塞体积百分比≤50%更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investigateportalhemodynamicsanditscorelationwithesophagealvaricealbleeding(EVB)incirhoticswithportalhypertensionb...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获得诊断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无创性诊断指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202例乙型、丙型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以胃镜确诊EV和高风险EV(HRE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肝、胆囊、脾及其血管参数,结合临床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单指标、多指标序贯或同步联合模型对EV、HREV的无创性诊断效能.结果 脾厚径(SPT)诊断EV、HRE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766,联合指数1(超声评分、SPT、白细胞计数及白蛋白)的诊断EV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3,联合指数2(SPT、白蛋白)的诊断HREV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7.SPT与联合指数1或血小板/脾厚径比值的同步联合可完全排除EV可能,SPT与联合指数1或血小板的序贯联合可完全确定EV诊断,约半数患者可完全明确EV状态.SPT与联合指数2联合诊断可明确10%患者HREV状态.结论 SPT联合基于SPT的指数或血小板可使部分患者完全确定有或无EV,是有效的肝硬化EV无创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70例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将其中217例发生PVT者纳入PVT组,随机选择250例未发生PVT者纳入非PVT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手术及药物应用史情况,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寻找肝硬化P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1 670例肝硬化患者中13%并发PVT,肝功能分级以Child-Pugh B和C级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二聚体、Hb、TBiL、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手术、止血药物及心得安使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6.918, P=0.018)、脾切除手术(OR=4.281, P=0.007)、D-二聚体升高(OR=5.007, P<0.001)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止血药物、心得安、D-二聚体升高、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均可能与肝硬化PVT的形成有关,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脾切除术、D-二聚体升高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MELD评分分析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进行MELD评分,并随访再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随着MELD评分的增高,再出血率和病死率随之增高。再出血患者MELD评分高于未再出血患者,分别为46.78和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高于未死亡患者,分别为39.14和1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有助于评判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肠道病毒71型(EV71)与非EV71感染所致的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选择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共126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EV71感染组和非EV71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126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及精神萎靡,其次以发热(92.06%)常见,部分患儿存在易惊、肢体抖动、恶心呕吐、嗜睡、呼吸节律不齐、抽搐、肌无力、颅神经麻痹.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合并肺炎及死亡情况、发病至入院天数、发病至神经系统受累天数、发热天数、发热最高体温以及入院时心率、呼吸频次、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V71感染组的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IL)-2、IL-6及IFN-γ水平均高于非EV71感染组(P<0.05).结论 在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中,EV71阳性率较高,EV71感染者比非EV71感染者更容易出现组织细胞损坏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手足口病病原构成观察,了解肠道病毒EV71疫苗接种后免疫保护情况;为肠道病毒EV71疫苗接种推广提供临床客观依据。  方法  采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就诊临床确诊手足口病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PCR检测。按照是否接种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EV71及非EV71型病原构成比;同时把是否EV71感染作为因变量,是否接种疫苗,性别和年龄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感染肠道病毒EV71构成比分别为0.6%、15%,2组之间存在差异(χ2 = 27.088,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是否接种疫苗为影响因素,接种疫苗为保护因素,接种疫苗者对EV71保护率达96.8%。  结论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手足口病患儿中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者感染肠道病毒EV71的构成比低于未接种者,推广疫苗接种对人群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IS)患者残余胆固醇(RC)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相关性,评估两者对AIS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老年高RC-AIS患者162例(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正常RC-AIS患者165例(对照组),比较2组间血脂指标和Lp-PLA2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两者对AIS病情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Lp-PLA2水平、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Z=4.361、2.18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Lp-PLA2(95%CI:1.000~1.007,P=0.045)、治疗后NIHSS评分(95%CI:1.026~1.369,P=0.021)是AIS患者RC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AIS患者RC、Lp-PLA2水平及治疗后NIHSS评分互呈正相关(r=0.683、0.635、0.640,均P<0.001)。RC>0.845 mmol/L、Lp-PLA2>242 ng/mL预测AIS病情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珠海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荧光PCR检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本和健康人群标本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ms A16,CoxA16)、肠道埃可病毒71型(enterovims 71,EV71)以及非EV71和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319份临床样本EV71、CoxA16以及非EV71和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6.02%,6.90%和30.09%;180份健康人群样本Ev71和CoxA16均阴性,非EV71和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2.78%。在105份手足口病实验室诊断病例中,男性68例,女性37例。1~5岁感染病例数最多,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86.67%。病例主要集中在3~7月,占诊断总数的85.71%,高峰在6月。病例以散居婴幼儿为主。结论珠海市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中EV71、CoxA16以及非EV71和CoxA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实验室诊断病例以1~5岁托幼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病例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